-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髋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优劣.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CSM对比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0日.跳跃固定组和连续固定组分别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其中非随机干预性研究11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共涉及1037例患者,其中跳跃固定组528例、连续固定组5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颈椎曲度、术后颈椎活动度、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发生率、住院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连续固定组相比,跳跃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更短[SMD=-0.33,95%CI(-0.57,-0.08)]、术中出血量更少[SMD=-0.29,95%CI(-0.50,-0.09)]、住院费用更低[SMD=-5.42,95%CI(-7.07,-3.78)].11项研究报告了再关门现象,至末次随访时2组均未发生再关门现象;其中2项研究比较了跳跃固定组未使用钛板固定节段与连续固定组对应节段末次随访时的椎板开口角度,Meta分析结果显示跳跃固定组对应节段的椎板开口角度小于连续固定组[MD=-2.57,95%CI(-3.34,-1.81),P=0.000].针对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的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跳跃式与连续性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CSM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跳跃式微型钛板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住院费用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药品冷库的温度分布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通过热分布试验,确认冷库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为药品的安全冷藏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 设备验证 性能确认技术规范》GB/T 34399-2017 技术要求,将记录型无线温度探头放置在冷库的不同储藏位置进行温度分布测试、开门测试和断电测试.结果 冷库各个测试位置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3.7~7.0℃,温度均匀度为 0.7℃,温度波动度为 0.4℃,温度偏差为-2.5~1.5℃.开门 4 min后和断电 1h28 min后达到温度警戒值.结论 药品存储的冷库性能正常,温度能满足疫苗等冷藏样品的存储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对于颈椎单开门及双开门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一些研究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即便关于这2种术式的Meta分析也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所有关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与双开门椎管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国内外临床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纳入文献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以NOS量表进行回顾性研究的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篇文献,共893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术式在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目测类比评分[SMD=0.24,95%CI(-0.64,1.11),P=0.60]、日本骨科协会评分[SMD=0.15,95%CI(-0.23,0.52),P=0.44]、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恢复率[MD=0.02,95%CI(-0.02,0.06),P=0.33]、Nurick分级[SMD=-0.34,95%CI(-0.73,0.05),P=0.09]、手术时间[SMD=-0.21,95%CI(-0.43,0.02),P=0.07]、出血量[SMD=0.28,95%CI(-0.20,0.77),P=0.25]、颈椎曲度[MD=0,95%CI(-0.49,0.77),P=1.00]、活动度[SMD=0.41,95%CI(-0.48,1.31),P=0.37]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在椎管容积增加率方面[MD=0.18,95%CI(0.06,0.30),P=0.003],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优于双开门手术;单颈椎双开门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单开门手术[RR=1.5,95%CI(1.04,2.15),P=0.03],尤其体现在术后疼痛症状方面[RR=6.35,95%CI(1.93,20.92),P=0.002];④结果表明,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相比,双开门椎管成形可以更显著的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其他临床疗效二者相似;但单开门椎管成形在提高椎管容积增加率方面更具优势,因此仍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桥接融合器三维运动力学及稳定性测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桥接融合器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以正常成年人4具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试验,制备后路椎管单开门模型,以右侧为轴,分别在左侧行新型桥接融合器(融合器组)、ARCH钛钢板(钛板组)和钛缆(钛缆组)固定,对三种固定以及原始标本进行6自由度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四组间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活动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在前屈、右侧弯和右旋转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缆组的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融合器组、钛板组和原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器组各方向活动度均小于钛板组,在左侧弯及左旋状态下融合器组的活动范围与钛板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后伸、前屈及右侧弯状态下的活动范围融合器组与钛板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力学试验中6自由度活动度测试显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桥接融合器内固定能维持较好的颈椎活动度,同时术后拥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完全满足目前经后路椎管成形术的治疗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椎管扩大成形术-发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作为椎板切除术的替代术式,通过将椎板抬高从而扩大脊髓可用空间,达到间接减压效果以治疗颈椎病.在Hirabayashi的单开门及Kurokawa的双开门两种原型技术基础上,各种椎管扩大成形术得以不断发展.相比于椎板切除术,多项研究表明椎板成形术后颈椎表现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围绕保留肌肉、韧带附着点,从而使由颈伸肌群控制的颈椎保持动态及静态稳定.接受了新型椎板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结合术后积极的颈部肌肉功能锻炼,术后颈椎失稳、后凸畸形、轴性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度的下降都进一步减少.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这种新型术式可以保证患者术后疗效的同时提供颈椎的即刻稳定性.现就对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发展、并发症以及未来趋势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后路微型钛板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性脊髓病的主要术式为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及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然而,这2种术式在临床中的优越性仍有很大争议,关于两者比较的相关文献较多,但大多因为样本量的局限未予以客观的评价.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比较接受以上2种颈后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性脊髓病的临床结果、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一步评价2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在CNKI、WANGFANG、VIP、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检索关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同时手动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从纳入文献中提取以下结果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后凸畸形及其他并发症数据.使用STATA 1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共纳入16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666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微型钛板组在手术时间[WMD=-20.090,95%CI(-27.759,-12.421),P<0.000 01]及术中出血量[WMD=-42.519,95%CI(-66.368,-18.670),P<0.000 01]上均优于侧块螺钉组;③2组术式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WMD=0.092,95% CI(-0.177,0.361),P=0.502> 0.05]、术后目测类比评分[WMD=-0.247,95%CI(-0.667,0.172),P=-0.248> 0.05]、术后颈椎曲度指数[WMD=-0.314,95%CI(-1.070,0.441),P=0.415> 0.05]、术后Cobb角[WMD=0.193,95%CI(-0.116,0.502),P=0.220> 0.05]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微型钛板组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WMD=-1.361,95%CI(-2.219,-0.503),P=0.002< 0.05]及轴性症状[RR=-0.572,95%CI(0.43,0.759),P<0.000 01]、C5神经根麻痹[RR=0.313,95%CI(0.211,0.465),P<0.000 01]、总并发症发生率[RR=0.521,95%CI(0.426,0.637),P<0.000 01]均低于侧块螺钉组;⑤提示临床上治疗多节段脊髓压迫性脊髓病时,使用微型钛板固定与侧块螺钉固定早期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因随访时间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与侧块螺钉组相比,微型钛板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轴性症状、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3椎板切除与C3椎板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针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3椎板2种处理方式(C3椎板切除与C3椎板成形)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术后颈椎功能的影响如何,相关客观评价较少,为此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C3椎板切除与C3椎板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PubMed、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NKI、CMB、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时间至2018-07-01.纳入关于C3椎板切除和椎板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对比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结果 与结论:①共纳入5个研究,316例患者,其中C3椎板切除组146例,C3椎板成形组170例;②Mate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颈椎功能方面,与传统C3椎板成形相比,C3椎板切除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少[SMD=-5.89,95%CI(-7.25,-4.70),P<0.05]、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SMD=-0.23,95%CI(0.12,0.46),P<0.05];③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2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02,95%CI(-0.55,0.51),P=0.95> 0.05];④结果表明,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C3椎板的2种处理方式(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椎板切除能有效防止颈椎活动度丢失、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在犬脊椎骨 双开门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临床前动物试验,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临床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分别用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对Beagle犬椎骨行双开门手术,比较单节椎板双开门完成时间和椎骨切割面出血量,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评价手术切割面微观结构变化及周围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试验显示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均具有良好的切割能力,两者均无明显病理变化,但前者术中出血量少,组织热损伤较小.结论 超声骨刀行椎骨双开门手术具有出血少、热损伤小的优点,其安全性、有效性与高速磨钻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3椎板切除与微型钛板固定成形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常出现轴性症状,有研究提出切除C3椎板保留C2棘突颈半棘肌的改良术式可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目的:对比C3椎板切除与微型钛板固定成形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其中27例行C3-6或C3-7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设为固定组;另16例切除C3椎板后行C4-6或C4-7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设为切除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比两组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C2-7椎体Cobb角.试验已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4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及脊髓神经损伤;②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均小于术前(P<0.05),固定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颈椎活动度小于切除组(P<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C2-7椎体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固定组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C2-7椎体Cobb角小于切除组(P<0.05);⑤两组均未出现植入物过敏、排异、及免疫反应;⑥结果表明,C3椎板切除与微型钛板固定成形对单开门术后患者具有同样改善神经功能的疗效,但切除C3椎板可更有效防止术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实际储运中的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考察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液体疫苗)和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bOPV糖丸)的运输、冻融及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方法 将3批bOPV液体疫苗分别按陆路运输(途中模拟10次开门卸货入库)和航空运输要求进行运输稳定性试验和反复冻融5次稳定性试验,3批bOPV糖丸按陆路运输要求(途中模拟10次开门卸货入库)进行运输稳定性试验后,均于-20℃入库储存,分别于入库后第6、12、18个月取样检测病毒滴度,第24个月进行全检.同时将6批bOPV液体疫苗和6批bOPV糖丸分别于-20℃保存36个月、2~8℃保存12个月、25℃放置4周、37℃放置8d,于不同时间点取样检测病毒滴度.采用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es 50%,CCID50)法检测上述样品病毒综合滴度及Ⅰ型、Ⅲ型分型滴度,按企业注册制造及检定规程评价疫苗效价稳定性.结果 bOPV液体疫苗及bOPV糖丸2~8℃运输及bOPV液体疫苗反复冻融5次后,于-20℃保存24个月,疫苗各项质量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20℃保存36个月、2~8℃保存9个月、25℃放置1周、37℃放置2d后,病毒滴度均符合企业注册制造及检定规程.结论 bOPV在常规储运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反复冻融对bOPV液体疫苗稳定性影响有限,但储存温度和时间会对bOPV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储运过程中应避免将其长期暴露于温度偏移情况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