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平均13.2岁;男9例,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单纯离断7例,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平均2.3年,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12例中效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肌肉瘢痕黏连,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针刀镜联合光动力治疗顽固性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增生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A关节滑膜持续增生伴炎症是造成顽固性RA(RRA)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多种药物应答不佳且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部分关节迁延不愈,极大增加治疗难度、影响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和手段有限,且疗效欠佳,不良作用明显,并容易产生耐药现象。本文通过对当前RRA研究进展和治疗手段的文献总结、归纳,结合笔者所在团队的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新的手段——微创针刀镜联合光动力治疗RRA滑膜增生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压痛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压痛积分、VAS评分分别为(0.81±0.11)分、(2.36±0.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1±0.10)分、(3.34±0.19)分( t=24.943、23.146,均 P<0.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8.18%(5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的(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182, P<0.05)。治疗后,两组臀中肌、腰方肌、多裂肌压力疼痛阀值均改善,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t=3.937、2.963、3.633,均 P<0.05)。 结论: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微创治疗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微创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包括脊柱内窥镜技术、显微内窥镜技术、微创融合技术、介入技术、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针刀治疗技术等,并针对微创手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症、并发症与管理、是否需要融合、术后护理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期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多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是一种膝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结构的退行性病变,也是造成患者下肢功能丧失、甚至残疾的常见原因之一,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KOA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引起老年人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2],其发生与关节退变、外伤、过度劳损、肥胖、走路姿势、长时间下蹲、寒湿冷环境等相关[3].据研究报道,我国KOA的患病率约8.1%,全国约1.2亿人罹患KOA,已成为第二大慢性病[4-5].中西医治疗此病的方法种类繁多,但效果参差不齐.微针刀作为一种新型针灸工具相较传统的针具有见效快、创伤小、无需借助其他药物、易于被患者接受、操作方便、用时短、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6-7],术后也无需特殊处理[8],值得深入研究及推广.本文旨在观察微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治疗KOA疗效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微针刀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30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8
退行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好发于腰段,少部分累及胸段及胸腰段,常伴有腰椎前凸减少、椎体侧方滑移及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等病变,表现为广泛的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和腰椎侧弯,甚至伴有旋转半脱位和脊柱失平衡,除引起患者外观不美观外,还可导致持续性腰痛、神经根痛和间歇性跛行,部分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微针刀靶向松解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8
项背肌筋膜炎是发生在颈肩背部筋膜、肌肉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表现为颈项背部肌肉僵硬,疼痛,颈部旋转屈伸等活动受限.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微针刀在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时疗效可观,在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后疗效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缺少临床数据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肝郁气滞型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肝郁气滞型颈源性失眠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颈源性失眠患者106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超微针刀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安神醒脑针法,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和NPQ评分、HAMD-17和HAMD-14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BDNF和GDN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NPQ评分、HAMD-17和HAMD-14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睡眠快波睡眠占比、潜伏期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及血清BDNF和GDNF水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并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安神醒脑针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颈源性失眠具有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究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取本院在2020年5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研究,将其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微针刀治疗,观察组予以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项疼痛、颈项拘挛、上肢疼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d后、14d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郑氏"颈四步"手法辅助微针刀治疗,可明显提升疗效、改善症状,同时有效减轻疼痛、提升颈椎活动度、改善血液流变,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选择经皮入路,B组(40例)选择经Wiltse入路,C组(40例)选择经后正中入路.记录并比较三组伤椎有效性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血清BALP、β-CTX水平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7d、30d的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术后1 d、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清BALP水平均明显上升,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术后7 d的血清BAL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关系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入路和经Wiltse 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伤椎有效性及骨代谢水平,而传统后正中入路的有效性及对骨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差,临床可结合患者情况在经皮入路和经Wiltse 入路二者之间酌情选择入路方式,并结合小针刀术进行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