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体内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通过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该类物质后,会产生刺激和致幻作用并伴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呕吐、胸痛、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为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已有的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估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心肌应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身免疫性风湿病(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RDs)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引起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造成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常受累及,长期的炎症反应引起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影像学检查可为ARDs患者心脏受累提供可靠依据,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能够定量评估心肌应变,在识别心肌损害、评估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阐述了CMR-FT技术的原理以及在评估各类ARDs患者心血管受累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现有研究的进展、局限性以及未来的改进措施进行总结,旨在将CMR-FT技术投入临床实际应用中,为ARDs患者提供更可靠的影像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现状及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SLE患者基数大、病情重、缓解率低、复发率高、感染风险高.2023年,研究显示,全球有SLE患者约341万例,其中我国患者达70~100万例,总数位居首位.我国SLE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0.7岁,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为12∶1;脏器受累更为多见,其中肾脏受累率为45.02%,血液系统受累率为37.2%,均显著高于欧洲SLE患者(肾脏受累率为27.9%,血液系统受累率为18.2%).我国SLE患者疾病治疗的临床缓解率为2.47%,而国际报道的缓解率达22.9%.当前,我国SLE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基本与国际一致(5年可达94%),但长期生存率仍不容乐观,呈断崖式下跌,25~30年生存率仅为30%.我国有84.13%的SLE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国际上SLE患者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仅为42.6%,感染是我国SLE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西方国家SLE患者死因则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随着新分类标准的提出、达标治疗理念的引入、新型治疗方法的运用,将大大推动SLE诊疗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改善我国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SLE的住院患儿1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分为SLE-ILD组(18例)及SLE-非ILD组(93例)。采用 t检验和 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SLE-ILD的危险因素。 结果:SLE-ILD的发病率为16.2%(18/111例)。SLE-ILD组与SLE-非ILD组在病程[14.00(12.00~24.25)月比1.00(1.00~2.00)月]、浆膜炎[55.6%(10/18例)比8.6%(8/93例)]、活动后气促[83.3%(15/18例)比25.8%(24/93例)]、神经系统损害[27.8%(5/18例)比6.5%(6/93例)]、心血管系统损害[38.9%(7/18例)比9.7%(9/9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66.7%(12/18例)比31.2%(29/93例)]、补体C 3下降[88.9%(16/18例)比62.4%(58/93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88.9%(16/18例)比18.3%(17/93例)]、抗Sm抗体阳性[61.1%(11/18例)比15.1%(14/93例)]、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阳性[66.7%(12/18例)比16.1%(15/93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浆膜炎( OR=30.535,95% CI:2.167~430.336, P=0.011)、活动后气促( OR=55.115,95% CI:1.177~2 579.852, P=0.041)、ANCA阳性( OR=65.090,95% CI:4.488~944.071, P=0.002)及抗RNP抗体阳性( OR=10.007,95% CI:1.362~73.500, P=0.024)是SLE-ILD的危险因素。 结论:SLE患儿病程越长,ILD发病率越高;浆膜炎、活动后气促、ANCA阳性及抗RNP抗体阳性可能是SLE-IL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关节外表现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组原因不明,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且临床异质性较强的儿童风湿性疾病。患儿病情多数预后较好,但部分患儿可有关节外重要组织器官受累,如心血管系统损害、肺胸膜病变、肾淀粉样变性和葡萄膜炎等。如果诊治延误可致近期和/或远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导致病情加重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JIA关节外表现对疾病管理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超声导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主要的靶器官为肺部,导致肺部渗出、实变,并可累及心血管、凝血等多个系统。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因呼吸驱动过度增强加重肺部损伤,甚至出现气胸;部分患者因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这些并发症均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进一步加重肺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重症超声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心、肺及其他器官的流程化评估,快速筛查低氧血症原因。此外,COVID-19患者出现"沉默型低氧血症",导致不能在早期及时发现重症患者的呼吸代偿程度。重症超声通过对膈肌活动的评估,可早期发现呼吸驱动增强,为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提供可视化诊疗依据,并在诊治过程中动态评估患者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关键受体ACE2在眼部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呈大流行状态。2019-nCoV主要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并引起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已发现部分患者合并病毒性结膜炎,或以双眼病毒性结膜炎为首发症状,因此了解2019-nCoV的生物学行为及眼是否会被其感染非常重要。2019-nCoV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侵入人类组织细胞,研究发现ACE2不仅表达于人肺脏、肾脏、心血管等器官,而且在人的结膜、角膜、房水及视网膜中也有表达。了解眼内ACE2的分布,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COVID-19的感染机制和发病原因并且更好地了解眼科其他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ACE2是2019-nCoV侵染宿主的受体蛋白,同时也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一个关键酶,眼部相对独立的RAS在维持眼的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与许多眼科常见病有关。本文对ACE2在眼组织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银屑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和系统性疾病 [1, 2]。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可出现脓疱或其他系统性症状,包括关节损害、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肠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的磷化氢中毒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磷化氢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一步减少该病的误诊、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总结2018年我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的磷化氢中毒病例3例,对3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患儿均以恶心、呕吐起病,以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误诊为氟乙酰胺中毒。后经详细追问病史,确诊为磷化氢中毒。经过血液净化、维生素C、甲泼尼龙、磷酸肌酸以及必要的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后,2例痊愈出院,1例临床死亡。结论:急性磷化氢中毒病死率高,对于婴幼儿,当家长提供磷化铝或磷化锌等毒物接触史或可疑接触史时,要注意是否发生磷化氢中毒,并尽早给予血液净化治疗,为救治患儿争取时间,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气中胺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胺类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大多数有机胺类均具有挥发性和较强的毒性,在工作场所中可经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随着胺类化合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接触到低剂量的胺类化合物,为了更好地评估其对人造成的危害,我们对胺的限值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探讨和建立良好的胺类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