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常用缩略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体重指数(BMI)血尿素氮(BUN)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脑脊液(CSF)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红细胞沉降率(ESR)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最低抑菌浓度(MIC)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聚合酶链反应(PCR)药效学(PD)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血小板(PLT)结核菌素试验(PPD)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总胆红素(TB)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白细胞(WB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 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组〔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 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的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的预测价值。当NHA-ACLF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0.459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79.1%。 结论:NEUT%、HBsAg和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NHA-ACLF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长期抗病毒治疗策略使得我国艾滋病形势有所缓解,但由于HIV在急性感染期已形成病毒储存库,因而难以彻底清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同T细胞的信号激活机制相结合,摆脱了MHC限制,其主要结构包括胞外、跨膜、胞内三个部分,分别起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锚定受体和传输信号的作用,但该疗法目前仍存在HIV易感性、扩增困难、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问题。此外,CAR-T免疫疗法在治疗白血病、胃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中也有应用。本文对CAR-T免疫疗法在艾滋病及其他疾病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诊断与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IGFBP7及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及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住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其中入院时合并AKI 19例(肝硬化-AKI组),无AKI 26例(肝硬化-非AKI组),健康体检者12例(正常对照组),收集晨尿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IGFBP7与TIMP-2,动态监测肝硬化-非AKI组入院后尿IGFBP7及血肌酐(SCr)。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肝硬化-AKI组( n = 19)尿IGFBP7、尿IGFBP7与TIMP-2乘积(IGFBP7×TIMP-2)均高于非AKI组( P值均< 0.05);肝硬化-AKI组或非AKI组尿IGFBP7、尿TIMP-2、尿IGFBP7×TIMP-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01)。尿IGFBP7、尿IGFBP7×TIMP-2诊断AKI的AUC分别为0.703(95% CI 0.547~0.860)、0.700(95% CI 0.541~0.859)。肝硬化-非AKI组( n = 26)住院期间根据SCr变化新诊断AKI 5例(进展组),尿IGFBP7在诊断AKI的2天前已明显升高;进展组( n = 5)入院时尿IGFBP7浓度高于非进展组( n = 21)( P < 0.05)。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尿IGFBP7及TIMP-2浓度明显升高,发生AKI时尿IGFBP7与尿IGFBP7×TIMP-2进一步升高;尿IGFBP7具有早期诊断AKI的价值,且可能有预测AKI发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综合征(PRES)的特点,探究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提高认识,早期诊治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肾脏科住院10例儿童肾脏相关疾病并PRES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10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4岁3个月~13岁[(8.53±3.09)岁]。原发基础疾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6例,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各1例。其中8例口服激素,4例联合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均急性起病,其中9例并感染。10例患儿发生PRES时血压均升高(100.0%),头痛、头晕5例(50.0%),恶心、呕吐5例(50.0%),视物模糊3例(30.0%),抽搐9例(90.0%)且均表现为全身强直大发作。神经系统查体均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9例患儿头颅CT均表现为低密度灶,无特异性。10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病灶以顶、枕、额叶大脑皮质为主呈异常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均高信号,4例轴位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表明PRES已由可逆的血管源性水肿进展为不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提示预后不佳,但4例患儿经及时血液净化、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病情恢复。大多数确诊PRES后经及时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再复发,预后较好。结论:PRES在儿童肾脏疾病发作时常伴高血压,可能与应用免疫制剂有关,对疑似患儿应尽早行头颅MRI协助诊断PRE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8—2019年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演变特征的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特征及演变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肾活检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根据患者接受肾活检时间段分为2008—2013年组和2014—2019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肾活检时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肾脏疾病类型、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和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的差异。分析2008—2019年间宁夏地区肾脏疾病谱的逐年变化趋势。结果:3 867例肾活检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9.59±14.05)岁,男性多见(53.71%,2 077/3 867)。入选者接受肾活检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6.33%,1 405/3 867)。肾活检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8.79%(3 047/3 867),其次分别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8.57%,718/3 867)、肾小管间质性疾病(1.45%,56/3 867)和遗传性肾病(1.19%,46/3 86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最常见(44.60%,1 359/3 047),膜性肾病次之(30.75%,937/3 04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27.44%,197/718),狼疮肾炎次之(25.07%,180/71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患者膜性肾病比例较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IgA沉积)比例较低(均 P<0.0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比例较高,过敏性紫癜肾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比例较低(均 P<0.01)。2014—2019年组肾活检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单纯血尿及尿蛋白量≤1.0 g/24 h比例高于2008—2013年组,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比例低于2008—2013年组(均 P<0.05)。与2008—2013年组相比,2014—2019年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肾衰竭比例较高,表现为蛋白尿合并血尿比例较低(均 P<0.05)。 结论:宁夏地区肾活检人群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多见,IgA肾病是最常见病因,膜性肾病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过敏性紫癜肾炎最常见,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占比有逐年升高趋势,提示应加强宁夏地区代谢性疾病肾脏并发症的筛查,重视轻度尿检异常患者的追踪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北京及周边地区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体检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35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根据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分组比较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35例WD患儿中,男 24例,女11例,中位确诊年龄为5.5(4.0,7.5)岁。所有患儿均有转氨酶增高,其中33例(94.3%)为入托、入学或其他疾病常规体检时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诊前2周内均无发热、咳嗽,无反复呕吐、腹痛、腹泻,无皮肤黄染,无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不适,仅1例有恶心症状;其余2例中,1例11岁患儿因浮肿就诊,经检查患儿已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另1例7岁患儿因恶心、黄疸就诊,以急性肝衰竭起病。33例(94.3%)患儿铜蓝蛋白水平<100 mg/L,16例(45.7%)患儿24 h尿铜>100 μg,2例(5.7%)患儿24 h尿铜<40 μg。35例患儿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原学检测均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均阴性。33例体检发现转氨酶异常的WD患儿中,5例(15.2%)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余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肝大、脾大、肝实质回声增强等表现。35例患儿共检测到34种不同的ATP7B等位基因突变,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依次为8号外显子c.2333G>T(P.R778L)、11号外显子c.2621C>T(p.A874V)及13号外显子c.2975C>T(p.P992L)。含有无义、移码或剪接突变的患儿与仅存在错义突变的患儿相比,年龄、转氨酶及24 h尿铜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1.00, t=-0.16, Z=-1.14, Z=-1.03,均 P>0.05)。 结论:儿童WD起病隐匿,对转氨酶升高的患儿需警惕本病,及时进行铜蓝蛋白及尿铜检测,不同基因型WD患儿临床表型未见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患者HBV RT区耐药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耐药位点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验科进行NAs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既往有明确应用NAs史的1 948例HBV感染患者,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及耐药相关突变信息,同时收集其乙肝血清学指标数据。根据HBV RT区耐药基因是否变异分为耐药基因变异组和未变异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耐药基因变异模式、突变位点数、耐药类型以及NAs耐药相关各位点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1 948例HBV感染患者中有917例(47.07%)发生RT区耐药基因变异。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例均低于未变异组,而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患者的年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载量均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基因型均以C基因型(82.39%)为主,B基因型(16.17%)次之,D基因型(1.44%)最少;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组C基因型患者比例高于未变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7例HBV RT区耐药基因变异患者的基因变异模式有53种,最主要模式为rtL180M+rtM204V+rtS202G(9.70%);其突变位点数以3位(20.74%)为主;耐药类型共有5类,以LAM+Ldt(21.25%)最多。与LAM、ADV、ETV和Ldt耐药明确相关的HBV RT区18个位点中有14个位点检出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rtL180M、rtM204V、rtM204I和rtS202G;发生NAs耐药相关的患者比例LAM>Ldt>ETV>ADV。结论:为预防HBV耐药导致疾病反复或疾病进展等不良后果,长期使用NAs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应监测HBV DNA水平和HBV RT区耐药基因,以期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或指导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2013-2020年乙型肝炎发病情况估算和病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了解我国乙型肝炎(乙肝)病例的发病特征,为评估我国消除乙肝目标的实现情况,制定乙肝防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2020年我国高、中、低流行区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报告的病例的诊断信息,通过报告信息和诊断信息对2013-2020年的乙肝病例发病情况进行估算。分析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病例特征。结果:NNDRS中共报告了27 013例病例,其中急性乙肝病例4 070例,慢性乙肝病例21 971例,未分类乙肝病例972例。报告急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69.9%(2 845/4 070),报告慢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2.1%(452/21 971),诊断为慢性乙肝的占89.0%(19 548/21 971)。通过对发病情况进行估算,2013-2020年全国估计急性乙肝发病率为4.6/10万,慢性乙肝发病率为54.5/10万。急性乙肝中以31~45岁组最多,占35.3%(1 164/3 297),≤15岁儿童仅占0.4%(13/3 297)。慢性乙肝中以46~60岁组最多,占34.4%(7 211/20 932)。结论:我国急性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慢性乙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慢性乙肝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降低因慢性乙肝导致的疾病转归和死亡的发生。同时需要对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报告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报告,以提高乙肝病例分类报告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