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性漂浮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漂浮趾是指在站立状态下,足趾末端向背侧抬起、不能接触地面的一种畸形.病理性漂浮趾是以Weil截骨术为代表的前足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从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病理性漂浮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病理性漂浮趾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6例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儿治疗情况,患儿年龄范围为1. 5~5. 2岁,中位年龄为2. 6岁。所有患儿均采用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先给予阴茎皮肤肉膜脱套矫正浅筋膜所致的阴茎下弯,再横断尿道板解除引起阴茎下弯的因素,如阴茎下弯仍>30°,于最大腹侧弯曲处切开白膜,松解白膜与阴茎海绵体之间的Smith间隙,经人工勃起试验检测下弯矫治情况,如仍有下弯,继续松解Smith间隙直至阴茎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伸直满意,切取同等面积游离自体腹股沟真皮片覆盖阴茎白膜缺损区域。背侧包皮正中剪开后包绕覆盖至阴茎腹侧正中区域以备二期尿道成形使用,对于尿道下裂术后阴茎下弯者选择相应皮瓣覆盖阴茎腹侧以备下次尿道成形,比较阴茎伸直前后背侧、腹侧的长度。第二期手术采用腹侧尿道外口至龟头远端皮肤卷管成形尿道或自体唇黏膜镶嵌阴茎体后联合局部皮瓣耦合成形尿道,并覆盖周围筋膜或阴囊精索外筋膜,皮肤改形覆盖。在阴茎白膜切开前和白膜切开真皮瓣修补后分别测量阴茎腹侧和背侧的长度,采用 t检验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26例一期手术患儿,阴茎下弯一期矫直满意,第一期手术中测得阴茎伸直前背侧长度为(35. 6±3. 1)mm,腹侧长度为(31. 8± 3. 2)mm;伸直后阴茎背侧长度为(35. 8±2. 9)mm,腹侧长度为(35. 6±3. 1)mm;第二期术前阴茎背侧长度为(36. 5±3. 1)mm,腹侧长度为(36. 3±2. 9)mm。比较手术前后阴茎腹侧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术后无阴茎腹侧血肿、下弯复发等现象,二期手术出现1例尿道瘘,无尿道狭窄、伤口裂开、尿道憩室等发生。 结论:应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技术可以充分矫正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的阴茎下弯,并可延长阴茎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7例多个手指背软组织缺损,其中累及3指者1例,4指者6例。一期手术通过设计手部创面,将多指并指后采用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供区直接缝合关闭;二期手术分指同时皮瓣修薄整形。术后定期门诊、电话随访,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功能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7例均获随访3~24(平均12.5)个月,皮瓣色泽好,质地柔软,弹性较好,经二期手术分指后皮瓣修薄整形,外形美观。供区肢体仅留一线形瘢痕,对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合理的创面设计,选用供区损伤小、供瓣区能直接缝合的股前外侧KISS皮瓣移植修复多个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五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利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修复手背与环指背侧不规则创面1例;修复手背桡侧与环、小指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示、中指中节及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侧方创面1例,创面大小为4.3 cm×1.8 cm~9.2 cm×5.3 cm,均为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2.0 cm~9.5 cm×5.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5个月,成活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再次手术修薄,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隐蔽,瘢痕轻,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手部2个创面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手法则在MRI胎儿左右方位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手法则在胎儿MRI中判定胎儿左右方位及内脏位置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有明确产后影像学检查结果的254例胎儿MRI图像。由同1名放射科诊断医师使用常规经验和右手法则以盲法判定MRI图像中胎儿的左右方位,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胃泡、肝脏、心脏的位置异常,记录判定结果及判定时长。右手法则判定方法为:右手握拳,拇指伸展;以诊断医师的右手拳头代表胎儿头部,前臂代表体部,背侧代表胎儿头枕部及背部脊柱侧,掌面侧代表胎儿腹侧,四指方向代表胎儿面部,则拇指指向即为胎儿左侧。以产后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衡量是否存在内脏位置异常的金标准。判定时长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经产后随访证实4例存在内脏反位。使用常规经验判定胎儿内脏位置有1例漏诊和1例误诊;使用右手法则判定未出现漏诊及误诊。使用常规经验和右手法则判定胎儿左右方位及内脏位置所用时间分别为(35±6)s和(24±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65, P<0.001)。 结论:右手法则在胎儿MRI中能快速、准确判定胎儿左右方位,可有效降低内脏反位,尤其是完全性内脏反位的误诊、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滑县新区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25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5 cm,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皮瓣设计成网球拍状,切取面积1.8 cm×2.5 cm~3.0 cm×4.0 cm,以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骨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切取皮瓣,皮瓣蒂部携带0.8 cm宽的筋膜蒂,将皮瓣向远端旋转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内携带拇指桡侧指背神经与受区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直接闭合或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门诊随访23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25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外形饱满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6~9 mm,平均7.5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且解剖位置恒定,同时根据拇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旋转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治疗纽扣指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转至指背侧治疗纽扣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南京江北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纽扣指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指浅屈肌腱外侧近止点处向近端各劈出1束,形成双侧等长外侧腱束,于中节指骨基底部钻孔,再将双侧等长外侧腱束经骨孔转至背侧,与伸肌腱中央腱近断端编织缝合。术后用支具将患指伸直位固定4周,逐步加强患指近指间关节伸屈运动。术后随访观察近指间关节主、被动伸屈活动,参照美国手外科协会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结果:共纳入7例(7指)患者,男5例5指,女2例2指;年龄22~64岁,平均42岁。受伤指别:示指1例,中指2例,环指2例,小指2例。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8个月,平均7个月,术后7例(7指)切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纽扣指畸形均完全矫正。末次随访时患指近指间关节均能主动屈曲、伸直,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伸直均达至正常范围,患指近指间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92.4°,患指TAM平均为271.3°。参照TAM功能评定法进行评价:优6指,良1指。结论:应用双侧等长指浅屈肌腱外侧腱束转至背侧编织缝合能有效治疗纽扣指畸形,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脊髓背侧正中入路行囊肿减压并囊壁切除术。术前、术后短期及末次随访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随访期间复查MRI,以观察囊肿有无复发。结果: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约占同期收治的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3.86%(9/233);发病年龄为10~61岁,成年患者男女比例为2/5。首发症状主要为躯体疼痛(6/9)和肢体无力(4/9),可伴有急性病程(4/9);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4例。9例患者中,7例囊肿大部分切除,2例囊肿部分切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MRI提示囊肿均明显缩小。术后短期(术后1周)内4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其中4例随访期间症状进一步改善。1例失访,另外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61个月,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残留囊肿无增大。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的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临床罕见,成人中女性多发,有症状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其临床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