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控制在急诊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成果在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7年2~8月未开展急诊QC的救护车出诊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开展QC活动的救护车出诊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车管理模式,观察组以QC活动为指导展开急救车管理。比较两组出车情况(定期检查时间、出车所需时间、交接班时间)、救护车交接班缺陷发生率、设备、药物应急备用状态完好率及抢救成功率、无形成果、家属抢救满意度及社会效益。结果:①观察组定期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车所需时间、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观察组车载物品应急备用状态完好率及抢救成功率(99.80%、91.08%)高于对照组(92.98%、8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观察组救护车交接班缺陷发生率0.20%低于对照组的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经调查得知,观察组家属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⑤活动实施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责任荣誉、沟通协调、工作能力6方面评分高于活动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⑥社会效益:通过近期对策实施,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带来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安全性,提升科室形象,保障患者转运途中救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患者从院前转至院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结论:在救护车交接班工作管理中,QC活动能及时发现救护车交接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抢救工作满意度,并可增强科室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社会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无形资产处置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完善公立医院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径。方法:通过政策研究、文献检索等方式梳理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无形资产认定及处置的问题与难点,结合国内医院管理及研究现状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公立医院的无形资产认定与计量标准不准确,转化相关资产评估仍有争议且评估方法不够规范。结论:建议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细化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质量改进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及对无形成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及对无形成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两个阶段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500份样本进行调查,对两个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物品平均配送时间为(67.25±4.15)min,明显高于实施后;实施前500份样本的清洁达标率与消毒达标率等均明显小于实施后;实施后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评价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有2名护理人员分别出现划伤与压伤情况,实施前有6名护理人员发生划伤,8名发生压伤,1名发生细菌感染,两组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可有效提升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化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于医院职务发明专利采用股权作价形式交易合理性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专利是医学科研创新成果最常见的载体之一。深入开展转化医学是大势所趋,需要不断探索适宜公立医院专利转化的多重交易方式,本研究聚焦于公立医院是否适宜采用股权作价方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方法:通过梳理文献和政策分析,充分研究国有无形资产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种方式,总结当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无形资产的常见交易形式,同时结合国有医院的资产管理办法进行梳理。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公立医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不同特点,综合公立医院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当前公立医院不适宜采用股权作价方式进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但其他多种专利转让和许可方式切实可行,依然能够有效推动转化医学向纵深发展。结论:鉴于公立医院的特殊性,公立医院需要探索出适宜医院专利转化的多重交易方式,虽然当前阶段股权作价转让不符合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规定,但现行阶段依然有其他方式可以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药剂科药品报损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药剂科药品报损率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提高药剂科药品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药剂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品管圈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图对药品报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实际情况制定干预对策.评估品管圈活动带来的有形成果(药品报损率、目标达标率、进步率)及无形成果(圈员个人能力提升).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药品报损率为0.080%,活动后总体药品报损率下降至0.029%,降幅达63.75%.品管圈活动后目标达标率为126.59%,进步率为120.68%.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圈员品管手法、沟通协调、积极性、团队精神、发掘问题的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药品报损的主要原因为药库药房管理制度不完善、科室抢救和备用药品审批制度不完整、药品摆放布局及环境不达标、效期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并落实具体的干预措施,如实行药品管理责任制、优化药品流通环节、引入6S管理制度等,优化了药品管理工作流程,减少了药品报损率.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药剂科药品报损率,同时能提升圈员品管手法、工作效率、团队精神、工作积极性以及发掘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及降低耗损,提高药房药品质量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品管圈在构建县域综合医院腹痛中心新模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构建县域综合医院腹痛中心新模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白银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60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2年3月为界,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未成立QCC管理模式前收治的80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实施常规救治及护理,2022 年 3 月至 10 月成立QCC管理模式后收治的 80 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实施QCC管理模式,确立QCC主题后,按照QCC活动 10 大步骤,设定目标,圈员根据攻坚点逐一拟定方策并进行方策第 1 次和第 2 次展开,通过可行性、经济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评价,制定腹痛患者救治方案,开展规范化救治,选择最适方策实施与反思,最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未成立QCC前与成立QCC后有形成果(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会诊等待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急诊进入手术时间、分诊准确率、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无形成果(圈员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QCC手法掌握程度)的差异.结果 ①有形成果:QCC后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会诊等待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急诊进入手术时间均较QCC前明显缩短[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min):2.15±0.05 比 4.25±0.25,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min):58.32±10.25比 100.22±25.25,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min):29.78±6.44 比 40.22±8.59,会诊等待时间(min):9.05±2.12比 13.15±3.12,急诊科滞留时间(min):58.60±9.25 比 76.00±12.02,急诊进入手术时间(min):115.25±20.25比 153.22±25.32,均P<0.05],分诊准确率较QCC前明显提高[98.75%(79/80)比 87.50%(70/80),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QCC前明显降低[16.25%(13/80)比 35.00%(28/80),均P<0.05].②无形成果:实施QCC后,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QCC手法掌握程度评分均较QCC前有了很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分):3.75±0.26 比 2.89±0.19,个人素质修养评分(分):3.76±0.24 比 2.92±0.28,责任心评分(分):3.63±0.22 比 3.20±0.33,沟通协调能力评分(分):4.25±0.30比 3.20±0.33,自信心评分(分):3.52±0.30 比 2.90±0.19,团队合作能力评分(分):3.63±0.29 比 3.00±0.18,积极性评分(分):3.63±0.27比2.97±0.22,QCC手法掌握程度评分(分):3.38±0.22比2.91±0.27,均P<0.01],无形成果显著.结论 开展QCC活动可以提高腹痛患者救治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构建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方案的品管圈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应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实践构建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方案.方法 由腹膜透析亚专科小组主导,选定"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方案的构建"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按照活动步骤开展实践,比较活动前(2022年 1-8月)和活动后(2022 年 11 月—2023 年 5 月)的有形及无形成果.结果 实践活动后,设计了安全有效的腹腔压力测量装置,经过组内相关系数验证其一致性好,信度高(ICC=0.938),初步构建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方案.腹膜透析患者疝气发生率为由活动前的10.1%降至 3.2%.腹膜透析相关性非感染性并发症 4例,均为一过性后背部疼痛,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 2.0%;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 0.医护对腹腔压力测量方法知晓率 100%;患者对腹腔压力测量满意度 98.3%;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建档完成率、腹腔压力测量质量检查完成率均为 100%;腹腔压力测量质量考核平均分 97.6分.结论 通过品管圈实践构建的腹膜透析患者腹腔压力测量方案简单便捷,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品管圈教学提高病案首页消化内镜手术分级填写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规培及实习医师正确填写住院病案首页消化内镜手术分级的效果,提高临床教学技能.方法 研究时间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筛选出2021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规培及实习医师填写的涉及消化内镜手术的住院病案首页154例,分析错漏填情况,运用品管圈活动制定对策及改进措施,对比品管圈活动后2021年6月1日-2021年9月30日的住院病案首页230例,采用x2检验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病案首页手术分级填写正确率,通过目标达标率、进步率及无形成果等评价品管圈活动成效.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规培及实习医师填写住院病案首页消化内镜手术分级的平均正确率为94.78%,达到目标值(93.45%),与活动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施QCC活动后规培及实习医师填写住院病案首页消化内镜手术分级正确率显著提高,目标达标率为105.55%,进步率为36.41%.圈员分析问题能力、手法运用熟练度、积极性等无形成果的成长率分别为34.0%、39.1%和32.0%,均为正向成长.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规培及实习医师填写住院病案首页消化内镜手术分级的正确率,提高住院病案首页的质量,提供了一种面向初级医师的临床教学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出院带药流程改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出院带药流程改造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管理和流程改造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定"基于HIS信息平台的住院患者出院带药流程改造"为本期品管圈活动主题,遵循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按照课题达成型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开展活动,评价活动前后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 活动实施后,出院带药医嘱的审核及打印时间由改善前31.4 min降低至2.5 min,目标达成率106.25%,进步率96.2%;医患满意度有明显提升;圈员对品管圈手法的运用等无形成果也明显提升.结论 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适用于流程改造等较复杂的课题,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焦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从概念、实质、功能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综述近年三焦相关研究.研究认为,三焦是统合脏腑功能的"大脏腑";"三焦无形"论意指无常形,"三焦有形"论相关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三焦是元气运行的次要通道,下焦气化为精血、骨、脑神之本,三焦功能实质是内脏自主神经功能;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利常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今后研究应基于三焦生理特点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