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血管再通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选取寿光市中医医院2021年 1月—2024年 1月收治的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8.77±0.72)分,低于对照组的(10.44±0.58)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为(75.08±4.11)分,高于对照组的(67.25±4.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头晕头痛、身体浮肿、皮肤瘙痒、食欲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0%,低于对照组的 24.4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舒血宁联合与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改善神经功能,促使血管再通,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术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4例为常规组,给予常规电针、体能训练、起立床及行走等整体训练,未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48例除常规治疗外,均接受膝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其中接受膝关节0~30°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2例,归为治疗组;接受膝关节0~15°运动控制性训练患者26例,归为对照组.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估下肢平衡能力、步幅及步速变化情况,并根据结果评定下肢步行能力.治疗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左右步幅差以及步速差均优于常规组,但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mR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并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0~30°运动控制训练可有效改善基底核区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自理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中日友好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28例老年MHD患者,采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表和衰弱筛查量表进行现况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70.9±7.2岁,男性占51%,23.7%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进食、个人卫生、穿衣、入厕及排泄和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透析血流量、非计划下机和关注事件(骨折、心血管事件、门急诊住院)在不同ADL能力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发生率高达85%,衰弱与ADL自理能力中度相关(r=0.50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L可自理者发生ADL轻度、中度依赖的风险因素包括衰弱(OR=0.22、0.124,P<0.01)和年龄(OR=1.104、1.117,P<0.01);透析龄是ADL完全不能自理的风险因素(OR=1.151,P<0.01).结论:老年MHD患者ADL自理能力与衰弱关系密切,衰弱进展增加了自理能力下降的风险.发生临床事件、设置较低的血流量、透析龄增加和非计划下机行为均与ADL自理能力下降有关,临床护理中应给予关注,尽早识别患者ADL能力下降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对ICU患者早期活动策略依从性、临床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对ICU患者早期活动策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抽取舟山市中医院2017年3-12月收治的ICU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28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健康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和早期活动。对比两组早期活动策略依从性、临床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Barthel)评分。结果:干预组早期活动策略依从性(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687, P<0.05);干预组机械通气天数[(5.62±2.65)d]、入住ICU天数[(7.58±2.14)d]、住院总天数[(14.27±3.0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21±2.73)d、(10.23±2.76)d、(18.98±3.26)d,早期活动天数[(5.57±1.37)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25±1.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86、4.183、5.789、8.990,均 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有提高(均 P<0.05),且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评分均有所提高,SAS、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健康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应用于ICU早期活动策略,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自理能力及认知能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等),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第一阶段以感觉刺激为主,第二阶段以运动功能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为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11.10±1.88)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12.97±2.79)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及ADL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PSMS评分[(10.99±2.94)分]、IADL评分[(14.58±4.28)分]及ADL总分[(25.57±4.82)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现状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焦虑情绪评分为(32.58±12.51)分,认知功能评分为(16.75±4.67)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35.59±6.61)分,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相关性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日常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s)与认知功能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均会发生下降,而认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活活动能力和焦虑情绪造成影响,增加其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影响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应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科住院患者认知衰弱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老年科住院患者认知衰弱患病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老年科住院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486例老年患者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FRAIL衰弱评估量表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认知衰弱的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年龄(77.99±10.47)岁,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37.45% (182/48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1年内跌倒史、饮酒、年龄越高、贫血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认知衰弱风险( P<0.05)。 结论:住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发生率较高,降低跌倒风险、戒酒、改善贫血、干预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认知衰弱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障碍患者抑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认知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初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高危人群的筛选工具。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1 130例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7︰3比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建模组( n=791)与验证组( n=339)。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认知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1 130例认知障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1.3%(580/1 130)。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路易体复合风险评分( P<0.05)。建模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Youden指数为0.716,敏感度为0.834,特异度为0.882,预测正确率为0.858;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Youden指数为0.651,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827,预测正确率为0.82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认知障碍患者抑郁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认知障碍患者的抑郁发生风险,可为医护人员提供高危人群的筛选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构建护工分级服务标准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法制订护工分级服务标准内容,为护工的服务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8年6月实施ADL量表制定护工不同分级服务标准。以实施开始时间分组,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作为实施前组,2018年6月—2019年5月作为实施后组。采用自制电子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患者家属、护士长、护士对护工工作质量满意度、护工对工作满意度和护工的流失率。结果:实施后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护工工作的总满意度评分中位数从21分下降至14分,护工人员流失率由59.6%下降至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应用ADL评定护工分级服务标准,能提高护工工作的质量与满意度,降低流失率,值得在护工护理管理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