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案类聚》明清医家治疗臌胀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医案类聚》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臌胀的用药、组方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检索《医案类聚》所载明清时期医家治疗臌胀的医案,提取其中处方信息,基于R 4.2.1和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14首,涉及中药239味,总频次2 080次,高频中药(频次≥30)有茯苓、陈皮、泽泻、白术、附子等,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肝、肾经为主,功效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为茯苓-陈皮。聚类分析发现,频次≥20的中药可分为4个聚类。结论:明清医家治疗臌胀以健脾利水、疏肝理气、温肾化饮为基本治法,用药兼顾升降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并调、燮和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六朝徐氏医学世家元明清传承考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始于南北朝徐熙的徐氏世医,被范行准称之为南北朝时门阀中的世医,其世系大多仅述及隋末唐初。今从地方志、墓志、史书及有关医学史料,考察徐氏医学世家元明时期传承情况。元代自徐月翁始,徐氏后人多为地方医官;明代,徐枢、徐彪、徐伟、徐文元累任太医院使、太医院院判,其中徐伟嘉靖年间曾官右通政掌太医院事,万历年间升至太仆寺卿,是徐氏家族在元明时期品级最高者。徐氏家族在元明两代呈现官医世家的现象,与元明两代的医户制度当有一定的关系。徐氏家族至清代仍有从医者,但不再担任医官之职。清代徐氏后裔有以科举入仕途者,其中徐士芬官至户部右侍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华佗祠庙史料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东汉末年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医华佗,民众多建庙立祠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信仰。通过利用河南方志和史书等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出河南华佗祠庙的历史状况。历史上河南有9个县(市)修建了12处华佗祠庙,集中分布在淮河流域的商丘市、周口市和信阳市以及下辖的县。12处华佗祠庙主要被命名为华佗庙、医祖华佗庙、医祖华公庙、华祖庙和神医华佗祠,大部分华佗祠庙建于明清时期且临近华佗的故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古代对天花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隋以前天花已经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对天花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描述,已经意识到其为烈性传染病,能够通过症状和天花的外观初判预后,认为天花是热毒所致,是伤寒的一种。北宋早期认为痘疮是由于脏腑积热,后期提出了天花是胎儿吸食了母体的秽液导致,为胎毒说之雏形;已经能够辨别水痘、麻疹及天花的不同。明清时期,“胎毒”外感说已成为主流;观察到感染一次天花以后不会再感染这一免疫现象;对天花的症状有了细致描述,能准确预后。可以看出古代医家们对于天花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深入的,这些认识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民国时期《神农本草经》注本和辑本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明清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辑佚和注释研究的书籍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先后出版了8种《神农本草经》注本和辑本,通过对相应作者、内容及学术特色的分析,认为民国时期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尊经思想下注疏研究的延续与中西汇通背景下传统本草的“科学化”转型2种情况,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亦体现出中西汇通的时代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演变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对古今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观点进行梳理,可为完善辨证体系提供借鉴.先秦至明清时期针刺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如《黄帝内经》六经辨证治疗头痛,《针灸甲乙经》细化经络辨证取穴,《针灸大成》继承经络辨证思想,丰富针灸处方,《冷庐医话》分部位归经辨头痛;现代教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以经络辨证为主导,后受脏腑辨证的影响,近年回归经络辨证,以分部辨经为主,突出了经络辨证的主导地位;后世针灸名家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针灸治疗头痛辨证总结为反思体系,重视经络,指导临床;区分亚型,循证评价,细化病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麻黄"先煮""去沫"理论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索麻黄"先煮""去沫"的历史演变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检索古代文献含麻黄的本草著作及方书,构建麻黄本草数据库及含麻黄内服汤剂数据库,并结合现代文献,探索古今医家对麻黄"先煮""去沫"的要求及认识.结果 古代文献中,不同朝代、不同本草、不同方书及方剂中对麻黄的煎煮要求及煎煮程度不尽相同.东汉至唐代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占比急剧下降,唐至宋金元时期小幅度下降,金元至明清时期无太大变化.汉晋时期含麻黄汤剂中要求麻黄"先煮"的占58.33%、"去沫"占55.56%,唐代时分别占20.87%、20.08%,至清代时分别仅占12.50%、12.50%.麻黄日剂量在2.01~10.00 g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仅占8.41%和5.61%,而麻黄日剂量大于60 g时"先煮""去沫"的占比均超过50.0%,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麻黄日用剂量与"先煮""去沫"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1=0.259、r2=0.263,(P<0.001).结论 自汉唐至明清乃至现代都有麻黄"先煮""去沫"的记载,但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代医家多已不再沿用"先煮""去沫"的特殊煎煮方法,临证用药时可结合自身诊疗经验及麻黄用量等选择煎煮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医治疗病理性妊娠下血的学术思想探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病理性妊娠下血是指妇女妊娠期出现阴道出血的症状,可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需及时治疗,否则血尽子死,胎堕难留.本文挖掘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妊娠下血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医家思想,探析医家临证观点,追溯理论来源,对各家学术思想及治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半产夹瘀论、风伤血论、胎前火热论、血气虚损论、肾虚论等病因病机,分别确立活血化瘀、疏风升肝、清热养血、益气摄血、补肾安胎等治法,并产生胶艾汤、助气补漏汤、寿胎丸等方剂和荆芥、防风、生地、黄芩、白术等用药,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现代临床治疗病理性妊娠下血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痛风病中医认识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理论支撑.通过查阅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医论、方书、本草及医案106部,从中归纳整理有关痛风病的中医药认识,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等,探析其发展源流.先秦时期,中医药古籍零星记载了痛风病各阶段的症状、病名和(或)病因病机;汉至隋唐,医家在扩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内外治法,标志着痛风病理论形成;宋元明清,证候分型、鉴别诊断及饮食禁忌等论述丰富了这一理论.中医药对痛风病的认识萌芽于先秦,理论形成于汉至隋唐,丰富发展于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痛风病中医理论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