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斯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46,0.61,95%可信区间( CI)为0.26~0.81,0.38~0.97,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95% CI为0.59~1.80, 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84,0.41,95% CI为0.73~0.98,0.23~0.74,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76,95% CI为0.27~1.80, 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13,0.13,0.14,0.13,0.15,0.13,95% 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 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OR=0.96,1.00,1.10,95% CI为0.52~1.60,0.31~3.50,0.49~2.30, 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 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氨酸转氨酶正常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治疗并随访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为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治疗前和治疗1年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不同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TDF)治疗组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定量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TDF组16例,TAF组22例;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线HBV DNA水平和HBsAg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1年的抗病毒治疗,60.5%(23/38)的患者获得了病毒学应答。尽管TAF组较TDF组可以实现更高的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68.2%(15/22)比50.0%(8/16), P=0.258]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18.2%(4/22)比6.3%(1/16), P=0.374],但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DF和TAF治疗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水平。此外,TAF治疗组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增高的情况低于TDF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是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丙氨酸转氨酶正常的HBeAg阳性且HBV DNA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TDF和TAF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发展到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从普通干扰素发展到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效应越来越强,不良反应越来越低。但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并不能实现乙型肝炎的完全治愈,为了更好地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标,对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联合或序贯治疗可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南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耐药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ART)失败后的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ART失败的耐药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18个城市接受ART时间≥6个月且病毒载量≥1 000拷贝数/ml艾滋病患者,收集艾滋病患者血液样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ART信息。采用In-house方法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斯坦福HIV-1耐药数据库分析耐药突变位点和药物耐药情况。结果:在887例ART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样本成功扩增率为91.54%(812/887),总耐药率为83.25%(676/812),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和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耐药率分别为73.40%(596/812)、80.54%(654/812)、5.54%(45/812)和2.56%(17/663),4类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686.34, P<0.001),对2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66.38%(539/812),对3类药物同时耐药率为5.79%(47/812)。共检出9个HIV-1基因亚型,以B亚型为主(59.61%,484/812),其次是CRF01_AE亚型(22.17%,180/812)和CRF07_BC亚型(9.48%,77/812),不同基因亚型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33, P=0.001)。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M184V/I突变率最高(63.42%,515/812),其次是K65R(27.46%,223/812);NNRT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K103N/S(34.98%,284/812)、G190A/S(26.11%,212/812)和V106M/I(24.63%,200/812);PIs相关突变位点中,突变率位居前3位的是M46I(4.31%,35/812)、V82A/F(3.82%,31/812)和I54V/MV(3.69%,30/812);INSTIs相关突变位点中,E157Q/EQ突变率最高(3.47%,23/663),其次是R263K和G140A(均为0.75%,5/663)。在NRTIs中,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以高度耐药为主(65.52%,532/812);在NNRTIs中,奈韦拉平(77.46%,629/812)和依非韦伦(71.18%,578/812)以高度耐药为主;在PIs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中/高度耐药占比仅为4.19%(34/812);在INSTIs中,艾维雷韦和拉替拉韦中、高度耐药分别占1.66%(11/663)和1.21%(8/663),未发现比克替拉韦和多替拉韦的高度耐药。 结论:河南省艾滋病患者ART失败的耐药率高,表现以NRTIs和NNRTIs耐药率高、耐药突变多样且复杂为特点。建议选择高耐药屏障药物,同时加强ART后病毒载量和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iwen术式心肌活检:通过新的活检方式获得的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心肌活检术(即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纳入2019年7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Liwen术式心肌活检和射频消融的HCM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合并症的情况。对所有入选患者的活检心肌组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进行组织学阅片,观察HCM患者心肌标本的病理学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21例,年龄(51.2±14.5)岁,男性13例(61.9%)。入选患者最大室间隔厚度(23.3±4.5)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78.8±42.6)mmHg(1 mmHg=0.133 kPa);8例(38.1%)合并高血压,1例(4.8%)合并糖尿病,2例(9.5%)合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核深染、肥大、异型,冠状动脉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马松染色可见间质纤维化和替代纤维化。射频消融术后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明显缩小,裂解,发生凝固性坏死,边界不清,胞核碎裂、消失。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定量分析示,入选患者中轻度和重度心肌细胞肥大分别有9例(42.9%)和12例(57.1%);轻、中和重度纤维化分别有5例(23.8%)、9例(42.9%)和7例(33.3%);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6例(28.6%);冠状动脉微血管异常、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分别有11例(52.4%)、4例(19.0%)、2例(9.5%)、6例(28.5%)、16例(76.2%)。入选患者的心肌细胞直径为(25.2±2.8)μm,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为5.2%(3.0%,14.6%)。其中1例患者心肌中存在严重替代纤维化,纤维化面积达67.0%。其余患者为间质纤维化改变。对13例患者的心肌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患者心肌肌原纤维增多,其中9例肌原纤维排列紊乱。13例患者的心肌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局部凹陷,线粒体轻度肿胀,线粒体嵴断裂、减少,局部聚集肌原纤维束间。1例患者心肌细胞肥大但肌纤维排列大致正常,胞浆内存在空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胞浆内存在大范围糖原沉积,偶见双膜环绕,高度提示糖原贮积病。所有心肌标本透射电镜下均未见溶酶体内糖脂样物质沉积,可基本排除法布里病,刚果红染色后偏振光下均未发现苹果绿样物质存在,可基本排除心脏淀粉样变。结论:通过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HCM患者的心肌标本代表性较好,且有助于HCM的病因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学失败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用单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HIV-1感染者体内基因型耐药动态变化,了解耐药相关突变发生特征。方法:对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及其基线冻存血浆样本进行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和共享测序。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 pol基因片段单基因组扩增和测序(SGS),分析准种变异和耐药动态变化特征。获得的基因序列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判断基因型耐药及耐药程度解析。 结果:NA2302-00病例存在传播性耐药突变(TDR,M184//G190A突变型),在治疗5个月后突变位点增多并导致治疗失败。3例未检测到TDR,但是CD4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μl,在治疗4~6个月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均对所服用的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药物存在高度耐受,2例对替诺福韦高度耐受。从4个病例的治疗基线和失败两个采样时间点血浆样本中共获得291条 pol基因SGS序列。2个无TDR的病例基线样本SGS序列存在劣势耐药相关突变(2.4%~2.9%),但这些突变在随访样本中未检测到。NA2302-00的27条SGS序列均检测到该TDR突变型。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表现出复杂的准种变异,进化为不同耐药突变型。2个病例的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突变型为1~2个,另2个病例分别有4和13个突变型,>20%优势毒株突变型各2个。4个病例在更换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二线药物后,维持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 结论:单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感染者体内毒株准种变异和耐药发生特征。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复杂的耐药相关突变模式,尤其需要加强艾滋病期感染者治疗第一年的随访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IV孕妇应用HAART疗法对新生儿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HIV感染孕妇应用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新生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产检并分娩的HIV感染孕妇74例。根据HAART方案主要含有药物的不同分为齐多夫定(AZT)组( n=56)和替诺福韦(TDF)组( n=18)。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血常规、肝功能、淋巴细胞亚群、一般体征、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AZT组的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和5 min Apgar评分均低于TDF组( P<0.05或<0.01)。两组新生儿随访至12周查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随访至18个月查HIV抗体均为阴性,母婴阻断率均为100.00%。AZT组新生儿出生时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TDF组( P<0.05)。AZT组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低于TDF组( P<0.05或<0.01),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TDF组( P<0.01)。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ALT及AS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ZT组新生儿轻度贫血的发生率高于TDF组( P<0.05)。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重度窒息和重度贫血。 结论:孕期应用以AZT和TDF为主的HAART方案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率,但以AZT为主的HAART方案新生儿的轻度贫血发生率较高,主要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主,对于新生儿的造血系统骨髓抑制的作用更强,对新生儿免疫细胞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转换治疗HIV-1高病毒学抑制患者48周临床试验:DRIVE-SHIFT最新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片(doravirine/lamivud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DOR/3TC/TDF)治疗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项开放性标签、活性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中,经过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增强型艾维雷韦或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后的HIV病毒学抑制≥6个月的HIV-1成年感染者,按照2:1比例随机分组,一组为改用每日1次DOR/3TC/TDF方案试验组,另一组为继续基线方案24周的对照组。主要终点是第48周DOR/3TC/TDF试验组与第24周基线方案对照组间HIV-1 RNA <50拷贝/mL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次要终点是第24周时两组间获得病毒学应答的受试者比例差异(非劣效界值,-8%)。结果:670例受试者(DOR/3TC/TDF组447例,基线方案组223例)纳入了分析。24周时,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在DOR/3TC/TDF组占比为93.7%,基线方案组中为94.6%[差异-0.9(-4.7~3.0)]。48周时,DOR/3TC/TDF组中HIV-1 RNA<50拷贝/mL受试者占比仍为90.8%,非劣效于24周时基线方案组[差异-3.8(-7.9~0.3)]。在曾接受过利托那韦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试验组中,24周时其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降幅显著高于基线方案对照组( P<0.01)。第24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8.9%和52.5%,导致治疗停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和0.4%。 结论:对于需改变治疗的患者,转换到每日1次的DOR/3TC/TDF方案是一种耐受性良好且可维持病毒学抑制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发现为慢性HBV感染,并在妊娠中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506例孕妇,回顾性分析其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母儿安全性。根据服用药物分为TDF组和替比夫定组。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HBV DNA下降程度及转阴率、HBV母婴传播率、肝功能复常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以及早产率等。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替比夫定组为239例,TDF组为267例,两组孕妇治疗前HBV DNA分别为(7.83±0.75) lg IU/mL和(7.82±0.66) lg IU/mL;分娩前两组的HBV DNA分别为2.91(1.20) lg IU/mL和2.83(1.01) lg IU/mL,两组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孕妇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复常率分别为95.00%(38/40)和98.18%(54/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97, U=1.040, χ2=0.767,均 P>0.05)。TDF组和替比夫定组CHB孕妇产后1个月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45%(47/55)和82.50%(33/40),ALT复常率分别为94.55%(52/55)和92.50%(37/4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2、0.164, P=0.697、0.687)。替比夫定组和TDF组HBV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43%(1/231)和0(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27, P=0.288)。替比夫定组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患者中,2例于产后11个月HBV P区rt204位点出现耐药突变,改为TDF治疗;而TDF组未发现病毒反弹和变异。替比夫定组无明显肌酸激酶升高,TDF组无明显钙磷代谢异常。TDF组与替比夫定组之间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7%(21/267)比4.18%(10/239), χ2=2.970, P=0.085]。TDF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204.72±490.50) g,低于替比夫定组的(3 374.31±467.5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0, P<0.01)。治疗过程中无孕妇因不能耐受药物而终止治疗,无一例新生儿存在药物相关的出生缺陷,母儿安全性良好。 结论:高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初次应用替比夫定或TDF均能达到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安全性可,但对于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或者CHB患者,可优先选择耐药率低的TDF,以减少耐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初始治疗成年HIV-1感染者:DRIVE-AHEAD试验48周治疗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多拉韦林/拉米夫定/替诺福韦(doravirine/lamivudine/tenofovir,DOR/ 3TC/TDF)和依非韦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efavirenz/emtricitabine/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EFV/FTC/TDF)在初治成年HIV-1感染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DRIVE-AHEAD是一项双盲,非劣效性3期临床试验。纳入HIV-1 RNA≥1 000拷贝/mL且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感染者,按照1:1比例随机接受DOR/3TC/TDF或EFV/FTC/TDF治疗,疗程96周。主要疗效终点是第48周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比例(非劣效界值10%)。结果:728例接受治疗并纳入研究(每组364例)。第48周时,DOR/3TC/TDF组和EFV/FTC/TDF组分别有84.3%(307/364)和80.8%(294/364)的患者达到HIV-1 RNA<50拷贝/mL(差异:3.5%;95% CI:-2.0~9.0)。DOR/3TC/TDF组出现头晕(8.8% vs 37.1%)、睡眠障碍(12.1% vs 25.2%)及感觉异常(4.4% vs 8.2%)等不良事件者比例显著低于EFV/FTC/TDF组。两组的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变化值有显著差异(-1.6 vs +8.7 mg/dL和-3.8 vs +13.3 mg/dL)。 结论:在初治成年HIV-1感染者中,48周时DOR/3TC/TDF方案的疗效不劣于EFV/FTC/TDF且耐受性良好。DOR/3TC/TDF方案的神经精神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