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弥勒市、芒市和梁河县人群和犬猫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云南省3个县(市)人群和犬猫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犬猫将弓形虫传播给人类并致病及流行的风险。方法:选择云南省弥勒市、芒市和梁河县3个家鼠鼠疫疫源地所在县(市)作为调查地区,采集16个自然村的人群及犬猫血样,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弓形虫IgG抗体,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检测368份人血清、307份犬血清、12份猫血清,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4.62%(201/368)、90.88%(279/307)、91.67%(11/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芒市和梁河县人群弓形虫感染风险(血清IgG抗体阳性)分别是弥勒市的8.20倍( AOR = 8.20,95% CI:4.38 ~ 15.36)、2.22倍( AOR = 2.22,95% CI:1.24 ~ 3.97);30 ~ < 40岁年龄组人群弓形虫感染风险(血清IgG抗体阳性)比< 30岁年龄组减少57%( AOR = 0.43,95% CI:0.19 ~ 0.98,均 P < 0.10)。梁河县犬弓形虫感染风险(血清IgG抗体阳性)比弥勒市减少89%( AOR = 0.11,95% CI:0.02 ~ 0.47);2岁及以上犬弓形虫感染风险(血清IgG抗体阳性)是2岁以下犬的2.05倍( AOR = 2.05,95% CI:0.91 ~ 4.64,均 P < 0.10)。 结论:云南省3个家鼠鼠疫疫源地所在县(市)人群和犬猫血清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均较高,人群和犬弓形虫感染风险(血清IgG抗体阳性)与地区和年龄有关,犬猫将弓形虫传播给人类及其他动物的风险较大,应加强重点区域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卫生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和莫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mooseri, R.mooseri)感染情况。 方法:应用磁珠法提取2015-2016年自滇西梁河县、剑川县和玉龙县鼠疫疫源地捕获的2 512只野外鼠形动物肝脏样本DNA,选用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分别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进行基因序列剪切、拼接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同时采用DNAStar 7.1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感染SFGR的野外鼠形动物有锡金小鼠、斯氏家鼠、灰麝鼩和臭鼩鼱(各1只),总感染率为0.16%(4/2 512);未检出 R.mooseri感染。梁河县和剑川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分别为0.49%(3/611)和0.10%(1/1 029),玉龙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未检出SFGR感染。同源性分析显示,SFGR阳性样本的基因序列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5.45%~100.00%;4份阳性样本间groEL基因部分序列高度相似,同源性达89.60%~97.40%。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梁河县鼠疫疫源地的3个SFGR阳性样本序列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4.40%~97.40%;剑川县鼠疫疫源地的1个阳性样本序列单独为1个分支。 结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SFGR感染率较低,未发现 R.mooseri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基因多态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情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2019年7 - 8月,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16个自然村(弥勒市4个、芒市6个、梁河县6个)周围,采用夹夜法收集鼠形动物,提取肝脏RNA,应用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鼠HEV目的基因,计算鼠HEV阳性率;采用PCR法对阳性样本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及克隆测序,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对测序样本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HEV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对比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91只,隶属3目、5科、8属、15种;鼠HEV阳性率为4.89%(24/491),其中黄胸鼠和针毛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39%(23/245)和1/3,其他鼠形动物未检出。不同生境鼠形动物鼠HE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4),且民居附近生境鼠HEV阳性率高于其他生境( P均< 0.05)。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梁河县的P018样本基因序列与来自香港首例感染鼠HEV患者的样本MG813927.1序列同源性为100.0%,且与MG813927.1及来源于鼠的样本LC549185.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为HEV C型;来源于芒市的G024样本与其他病毒株的序列同源性为20.7% ~ 31.5%,与来源于鸟类的样本AY535004.1序列聚为同一分支。 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存在鼠HEV感染,可能存在基因多态性,且感染差异与生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明确不同海拔梯度野外鼠形动物的分布和构成.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在梁河县芒东、河西、曩宋等地按1000~、1200~、1 400~及≥1 600m4个海拔梯度选取林地生境,以花生为诱饵采用夹线法进行捕鼠,对捕获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群落空间结构.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663只,捕获密度为7.97%(663/8 320).鼠型动物由3目5科11属16种构成,以黄胸鼠(30.62%,203/663)为优势鼠种;物种丰富度以1 000~<1 200 m海拔梯度最高(13种).在1 400~<1 600 m海拔梯度多样性指数出现最大值(2.094 2);随着海拔梯度升高,均匀度指数增加(0.672 2、0.774 2、0.842 8、0.882 4),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降低(0.269 2、0.197 1、0.142 8、0.162 0).结论 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不同海拔梯度呈现黄胸鼠单一优势种分布;随海拔梯度升高,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现升高趋势,而物种丰富度和生态优势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云南省3个鼠疫自然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方法 对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3个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进行采样,应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测量土样中钙(Ca)、铁(Fe)、锌(Zn)、铬(Cr)、铅(Pb)、锰(Mn)、镉(Cd)、铜(Cu)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经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计算、整理,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下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中Ca元素中位数分别为85.40、308.56、0.00 mg/kg;Fe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 569.07、1 950.16、975.72mg/kg;Z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5.64、4.02、2.04mg/kg;Cr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09、3.06、0.71 mg/kg;Pb元素中位数分别为3.61、29.56、22.80 mg/kg;Mn元素中位数分别为223.01、212.97、80.43mg/kg;Cd元素中位数分别为0.00、2.02、2.94mg/kg;Cu元素中位数分别为1.92、1.08、0.51 mg/kg.玉龙县、剑川县、梁河县3个鼠疫疫源地鼠洞土壤8种金属元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538、127.687、202.583、185.359、124.747、150.057、91.346、228.546,P均< 0.05).结论 云南省3个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中富含Fe元素;玉龙鼠疫疫源地与剑川鼠疫疫源地金属元素构成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梁河县2016年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梁河县2016年碘缺乏病防制现状,为消除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全县按东西南北中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8 ~10岁非寄宿学校学生不少于40人、孕妇不少于20人,检查学生甲状腺,并检测所有抽取对象的食用盐和尿碘情况.结果 检查212名学生甲状腺,肿大率为0.00%;检测食盐330份,碘盐覆盖率100.00%,碘盐合格率96.97%,合格碘盐食用率96.97%,碘盐中位数25.15mg/kg;检测学生尿样211份,尿碘中位数196.68 μg/L,其中碘营养适宜141份,占66.82%,碘不足27份,占12.80%,碘过量43份,占20.38%;检测孕妇尿样118份,尿碘中位数165.37 μg/L,其中碘营养适宜64份,占54.24%,碘不足52份,占44.07%,碘过量2份,占1.69%.结论 梁河县重点人群的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水平,盐碘、尿碘和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碘缺乏病消除标准目标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三块”鼠疫疫源地不同季节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云南“三块”鼠疫疫源地不同季节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疫源地鼠洞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 对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三块”疫源地鼠洞土壤进行采样,检测土壤样品中钙、铁等八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使用Excel 2007录入、分析和整理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秩和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三块”鼠疫疫源地钙、铁元素含量高,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随季节而变化,不同季节三地钙、铁等元素含量有差异(P<0.05),各金属元素间具有相关性,多呈正相关关系,铁元素与其余七种金属元素几乎都有相关关系.结论 云南“三块”鼠疫疫源地富含钙、铁元素,不同季节疫源地金属元素含量不同,疫源地金属元素间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2010-2017年淋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10-2017年淋病发病的时空聚集情况,为云南省开展淋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SaTScanTM 9.6软件的Possion模型进行时空扫描,并通过地理信息软件MapinfoTM 15.0对时空聚集区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 时空扫描显示,云南省淋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2010-2017年的时空扫描发现1个一类集聚区,2个二类集聚区.逐年扫描发现8个一类集聚区,主要位于云南边境,其中2010-2014年一类集聚区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2015-2016年一类聚集区均位于云南西南边境的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和芒市,2017年一类聚集区在2015-2016年的基础上向相邻的梁河县扩大.44个二类聚集区,分布无明显规律.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 ~12月.结论 时空扫描探测出了过去几年云南省淋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及变化规律,为云南省开展淋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河对云南省德宏州鼠间鼠疫播散的阻隔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江河对鼠间鼠疫播散的阻隔作用.方法 收集1982年1月至2007年12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鼠间鼠疫疫点资料,按年份统计各县(市)和以大盈江、龙川江为界划分的3个区域(国境-大盈江、大盈江-龙川江、龙川江-州界)的鼠间鼠疫所涉及的乡镇和疫点数,根据熵指数计算各县(市)和各区域的流行强度,依据县(市)和区域面积对流行强度校正,用Kruskal-Wallis H法检验县(市)间和区域间校正流行强度的差异.结果 1982-2007年鼠间鼠疫在盈江、梁河、陇川县、瑞丽和芒市分别累计流行16、11、19、11、10年,疫点数分别为159、96、93、76、35个,经检验5个县(市)1982-2007年鼠间鼠疫校正流行强度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8.277,P=0.082);而按河流划分区域后,鼠间鼠疫在边境-大盈江、大盈江-龙川江、龙川江-州界区域内分别累计流行16、25、10年,疫点数分别为103、321、35个,经检验各区域流行强度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738,P=0.000),边境-大盈江与大盈江-龙川江、大盈江-龙川江和龙川江-州界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423,P=0.003;x2=26.692,P=0.000).结论 江河对云南省德宏州鼠间鼠疫的播散可能有阻隔作用,可能与江河影响鼠疫耶尔森菌的分布、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种群与分布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假结核及小肠结肠炎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并研究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择梁河县5个鼠疫常规监测的乡镇,采集鼠盲肠标本,4℃冷增菌后采用耶尔森菌选择培养基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离;对所分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ail、ysrA、ystB、yadA、virF及rbfc)检测.结果 共捕鼠533只,主要是黄胸鼠、臭嗣鼱、斯氏家鼠等;自鼠肠道中分离到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0.4% (2/533),皆分离自黄胸鼠;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均为生物1A型,且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 梁河县家鼠中少量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发现鼠疫耶尔森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的相关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