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素止咳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中药单体大黄素的止咳祛痰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5只,生理盐水灌胃)、磷酸可待因治疗组(6只,0.03 g·kg -1·d -1)、大黄素止咳组(5只,0.2 g·kg -1·d -1),用浓氨水处理小鼠,制备咳嗽模型,观察大黄素对小鼠的止咳作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空白对照组(5只,不吸入浓氨水,不灌胃)及浓氨水引咳实验中模型组和大黄素止咳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5只,生理盐水灌胃)、氯化铵治疗组(6只,1 g·kg -1·d -1)、大黄素祛痰组(5只,0.2 g·kg -1·d -1),采用气管酚红法和肺组织糖原染色评估大黄素的祛痰作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大黄素祛痰组小鼠肺组织中黏蛋白5AC(MUC5AC)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使用浓氨水处理模型组、磷酸可待因治疗组和大黄素止咳组小鼠,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可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1.8±0.8) s比(53.2±1.9) s, P<0.01],并减少小鼠咳嗽次数[(115.4±32.3)次/3 min比(14.0±1.7)次/3 min, P<0.001],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551.33±62.52) ng/L比(208.24±8.77) ng/L, P<0.001]。通过小鼠气管酚红法评估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和大黄素祛痰组小鼠的气道排痰能力发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大黄素可增加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泄量[(0.88±0.14) mg/L比(7.54±1.71) mg/L, P<0.001],降低小鼠肺组织中MUC5AC mRNA表达水平[(1.00±0.13)比(0.31±0.03), P<0.001]。通过糖原染色观察阴性对照组、氯化铵治疗组和大黄素祛痰组小鼠的肺组织发现,大黄素能减少小鼠肺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数量。 结论:大黄素有一定的止咳祛痰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探讨茴香胶囊抗支气管哮喘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茴香胶囊抗支气管哮喘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建立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评价茴香胶囊免疫增强作用;采用浓氨水引咳法及酚红排泄法评价茴香胶囊止咳祛痰活性;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方式构建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及行为学变化;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A(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RT-qPCR、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2/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茴香胶囊可增强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BALF中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数量,降低IgE、IL-4、IL-17A、TGF-β1水平,增加IFN-γ水平,减轻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下调TGF-β1/Smad2/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论 茴香胶囊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止咳祛痰缓解支气管哮喘小鼠哮喘症状,调节Th1/Th2失衡、降低肺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下调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减少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杏芩感咳颗粒药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杏芩感咳颗粒的止咳、平喘、祛痰、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药效作用,为后期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氨水引咳小鼠、柠檬酸引咳豚鼠、脂多糖诱导肺部急性炎症小鼠模型、鸡卵蛋白致敏气道高反应小鼠模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以及小鼠酚红气管排泌试验、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灌胃给予动物杏芩感咳颗粒水溶液,测定各项实验指标评价其药效.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杏芩感咳颗粒组动物的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嗽潜伏期及引喘潜伏期显著增加;气道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加;耳廓肿胀率显著降低;皮肤过敏反应蓝斑直径显著降低;脾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强(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杏芩感咳颗粒组动物的肺指数、肺组织水肿程度以及MDA含量明显下降,肺组织结构破坏与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气道阻力显著降低,细支气管痉挛收缩、肺气肿、气管及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得到改善(P<0.05或P<0.01).结论:杏芩感咳颗粒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能抑制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具有抗过敏、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肺内细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功能,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皖产桐桔梗祛痰、平喘、止咳、抗炎有效部位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揭示皖产桐桔梗发挥祛痰、平喘、止咳、抗炎活性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制备桐桔梗不同提取分离部位;采用小鼠酚红祛痰模型筛选桐桔梗祛痰有效部位;采用磷酸组胺联合氯化乙酰胆碱致小鼠哮喘模型筛选桐桔梗平喘有效部位;采用浓氨水喷雾致小鼠咳嗽模型筛选桐桔梗止咳有效部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性反应模型筛选桐桔梗抗炎有效部位.结果:桐桔梗乙醇提取物、20%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祛痰、平喘、止咳、抗炎作用,其中桐桔梗70%乙醇洗脱部位的活性最强,且呈量效关系.桐桔梗70%乙醇洗脱部位可显著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泄量(P<0.001),显著延长磷酸组胺联合氯化乙酰胆碱致哮喘小鼠的引喘潜伏期并减少小鼠抽搐跌倒只数(P<0.001),明显延长浓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潜伏期(P<0.001)并改善其肺部组织损伤,显著降低浓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及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水平(P<0.001),显著降低二甲苯致耳廓肿胀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及其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水平(P<0.01,P<0.001).结论:70%乙醇洗脱部位是桐桔梗发挥祛痰、平喘、止咳、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为阐明桐桔梗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秃叶黄檗果实祛痰止咳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探究秃叶黄檗果实祛痰止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氨水引咳和药物祛痰小鼠实验研究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油和水煎液的祛痰、止咳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油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活性成分筛选、祛痰止咳的核心靶点获取以及作用通路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秃叶黄檗果实的挥发油(0.8、0.2 g/kg,以挥发油量计)和水煎液(12、3 g/kg,以生药量计)均具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趋势.从药材中共鉴定出38个挥发油成分,其中α-蒎烯、月桂烯、石竹烯、germacrene D、isospathulenol等8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1%;共鉴定出非挥发性成分69个,主要包括酚酸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从所鉴定的成分中共筛选出了13个活性成分,包括α-蒎烯、月桂烯、绿原酸、木犀草素、小檗碱等;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共55个,核心作用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Toll样受体4(TLR4);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间均有较好的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发现作用靶点显著富集于影响脂多糖的反应、肽基丝氨酸磷酸化的正向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积极调节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作用靶点显著富集于癌症、非小细胞肺癌、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等信号通路.结论 秃叶黄檗果实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其物质基础可能为α-蒎烯、月桂烯、绿原酸、木犀草素、小檗碱等成分,且主要作用于TNF、EGFR、VEGFA、AKT1、TLR4等靶点及其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桔梗叶醇提工艺优化及其不同部位镇咳祛痰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优化桔梗叶醇提工艺并研究其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镇咳祛痰活性.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综合评分(浸膏得率、总黄酮提取量、总皂苷提取量得分)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桔梗叶醇提工艺,并验证.实验设空白组[A组,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模型组(B组,等体积0.5%CMC-Na),强力枇杷露组(C组,5.65 mL/kg),石油醚萃取部位组(D组,360 mg/kg),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组(E组,6.67 mg/kg),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组(F组,228 mg/kg),正丁醇萃取部位组(G组,106 mg/kg),水萃取部位组(H组,449.54 mg/kg).各组小鼠予相应药物或0.5%CMC-Na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以氨水引咳法复制咳嗽小鼠模型,记录小鼠引咳后3 min内的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采用酚红法测定酚红排泌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桔梗叶最佳醇提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4%,液料比23∶1(mL/g),56℃提取2次,每次43 min;此条件下其浸膏得率为(29.84±0.93)%,总黄酮提取量为(65.3±1.93)mg/g,总皂苷提取量为(122.9±4.51)mg/g,综合评分平均值为108.68分,与预测值接近.与B组比较,C-H组小鼠的3 min内咳嗽次数均显著减少,咳嗽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C组和F组小鼠的酚红排泌量均显著增大(P<0.05),D-H组小鼠肺泡融合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其中F组减轻更明显.结论 优选的工艺简便可行,桔梗叶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较其他部位镇咳祛痰的功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加味升降散对饮停胸胁型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胸腔积液ADA,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饮停胸胁型结核性胸膜炎(TBP)患者应用加味升降散对其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胸腔穿刺抽液+抗结核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升降散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连续治疗2个月时胸腔积液ADA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同时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2个月时胸腔积液A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个月时胸腔积液ADA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T淋巴细胞(CD3+,CD4+)较治疗前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白细胞介素-6(inteuk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发热、胸胁痛、气促、咳嗽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T淋巴细胞(CD3+,CD4+)明显升高,TGF-β1,IL-6,IL-8,TNF-α含量降低,发热、胸胁痛、气促、咳嗽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胸水引流量、胸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胸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病例脱落现象,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升降散治疗饮停胸胁型结核性胸膜炎疗效确切,降低胸腔积液ADA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植物到手香水提液镇咳祛痰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到手香水提液镇咳祛痰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到手香水提液进行提取,采用到手香水提液对小鼠进行氨水引咳法的镇咳实验,采用到手香水提液对小鼠进行气管酚红排泄量影响的祛痰实验.结果 到手香水提液6、12、24 g·kg-1剂量组对小鼠的镇咳、祛痰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到手香水提液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具有医药开发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野茉莉叶水提物抑菌、抗炎及止咳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野茉莉叶水提物抑菌、抗炎及止咳作用,验证其相关功效,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观察其抑菌作用,通过大鼠棉球植入实验、足趾肿胀实验和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等评价其抗炎作用,通过小鼠氨水引咳实验评价其镇咳作用.结果:野茉莉叶水提物可抑制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但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野茉莉叶水提物高剂量明显降低大鼠棉球植入肉芽肿净重;低、高剂量均明显甚至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并能明显甚至显著改善二甲苯涂布引起的耳廓肿胀;中、高剂量均显著延长氨水引发的咳嗽潜伏期,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减少氨水引发的咳嗽次数.结论:本实验条件下,野茉莉叶水提物具有抑菌、抗炎及止咳的功能,与其相关的中医临床功效及主治相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橘红痰咳液止咳化痰平喘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橘红痰咳液的止咳、化痰、平喘和抗炎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豚鼠枸橼酸引咳法观察止咳作用;用小鼠酚红排泌法、大鼠毛细玻管排痰法及对家兔气管纤毛运动影响实验观察化痰作用;用致敏原致大鼠哮喘实验观察平喘作用;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观察抗炎作用.结果:橘红痰咳液能抑制呼吸道感受器的高敏感性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促进呼吸道黏膜黏液的分泌,增加痰液的排出量,促进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排放更加顺利,能降低支气管的反应性,延长实验动物的哮喘潜伏期,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结论:橘红痰咳液能抑制呼吸道感受器的高敏感性而引起的反射性咳嗽,为外周性镇咳而非中枢性镇咳,具有显著的止咳、化痰、平喘和抗炎作用,并且其止咳、化痰、平喘及抗炎防治作用优于或等同于阳性化学对照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