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事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慢性期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是对多中心、大型前瞻性研究——中国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the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China,PRIOD)的事后分析.选取PRIOD中入组患者人数较多的15个中心,对入组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发病5年后的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失眠的诊断标准编制调查问卷,收集失眠及相关睡眠问题,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主观性失眠以及睡眠时间.采用mRS评估患者的功能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病患者主观性失眠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8例患者,其中319例(45.70%)为主观性失眠患者,仅17.55%(56/319)服用助眠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性失眠与脑血管病患者功能预后存在显著关联:校正协变量后,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风险较高(OR 1.64,95%CI1.11~2.42,P=0.013);亚组分析显示,在基线为首次脑血管病发作患者中,与无失眠患者相比,主观性失眠患者功能残疾的风险较高(OR 1.74,95%CI1.13~2.68,P=0.013).结论 主观性失眠是导致脑血管病慢性期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巢癌中血管生成相关免疫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和肿瘤微环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卵巢癌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免疫基因(ARIG),探讨其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说明不同预后患者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的潜在差异,为卵巢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分别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卵巢癌的转录组数据和生存数据.利用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鉴定血管生成相关基因与免疫相关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通过Cox分析临床特征和风险评分,将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和排斥(TIDE)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免疫浸润、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手术的卵巢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输卵管组织85对,通过qPCR和WB法验证五个差异表达的ARIG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初步探索其在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142个差异表达的ARIG,通过Lasso和Cox回归分析,得到5个基因作为预后基因(PTGER3、SCTR、IGHG1、HSPA8、IGF2),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高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更差;此外,不同风险评分的患者在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通过qPCR和WB法验证这5个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均P<0.01),其中HSPA8表达量最高,且高表达HSPA8与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晚、组织分级差、淋巴结转移及腹膜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细胞功能实验证实,HSPA8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1).结论:差异表达的5种ARIG能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且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疗效有关,初步证实其在卵巢中发挥促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在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在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50例成人脓毒症患者.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CU入院前24h内血清甲状腺功能五项.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28d内死亡率.结果 死亡组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降钙素原(PCT)、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急诊入院时血清TSH水平与SOFA评分和PCT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SH是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入院时血清TSH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AUC为0.870(95%CI 0.806~0.934),截断值为2.35mIU/L,特异性为80.4%,灵敏度为87.2%,其预测价值优于SOFA评分、PCT、Cr和BUN.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中,与高血清TSH患者(≥2.35mIU/L)相比,低血清TSH患者(<2.35mIU/L)总生存率更低,中位生存时间更短(P<0.001).此外,死亡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8、IL-1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TSH与IL-1β、IL-6、IL-18、IL-11和ICAM-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入院时低血清TSH水平与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血清TSH有希望作为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认知-行为理念的五E护理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对肠造口出院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理念的五E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肠造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排除信息不全的7例,最终纳入87例,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出院护理,干预组(43例)给予五E护理干预,比较2组知信行、病耻感、心理调适能力、生命质量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组知信行评分、造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OAI-20)评分、生命质量量表(QLO-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社会影响量表(S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造口出院患者给予认知-行为理念的五E护理,能够改善知信行水平,减轻患者病耻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妊娠风险等级评估标准及使用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为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接受ART治疗患者助孕期间及妊娠期的安全,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五色球管理),拟定本标准及其使用建议。本评估方法通过对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女性进行妊娠相关风险的筛查、评估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干预相关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入院72 h内)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年1月17日至2月14日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收集并统计分析。根据入院首日淋巴细胞有无减少〔淋巴细胞计数(LYM)<0.8×10 9/L为淋巴细胞减少〕、入院第3天与入院首日LYM差值(ΔLYM)是否小于0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入院首日LYM正常、ΔLYM≥0;第2组为入院首日LYM正常、ΔLYM<0;第3组为入院首日LYM降低、ΔLYM≥0;第4组为入院首日LYM降低、ΔLYM<0。将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后30 d内出现重症(包括重型、危重型)作为研究终点。重型、危重型参考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分型标准。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早期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发生重型/危重型概率的相关性;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不同淋巴细胞分组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情况。 结果:共纳入104例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后30 d内进展为重症21例(占20.2%;重型17例,危重型4例)。4组患者间年龄( F=5.061、 P=0.003)、入院首日白细胞计数(WBC, Z=10.850、 P=0.013)、入院首日C-反应蛋白(CRP, Z=-4.449、 P<0.001)、入院首日LYM( Z=43.132、 P<0.001)、入院第3天LYM( Z=40.340、 P<0.001)、重型/危重型发生情况( χ2=18.64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和第4组患者年龄较大;第3组入院首日WBC、LYM最低;第4组入院首日CRP最高,入院第3天LYM最低,出现重型/危重型的患者较多。针对入院后30 d内出现重型/危重型的概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是第1组的12.7倍〔风险比( HR)=12.732,95%可信区间(95% CI)为3.951~41.025, P<0.001〕;将年龄、CRP、白蛋白(ALB)及淋巴细胞分组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是第1组的6.4倍( HR=6.398,95% CI为1.757~23.301, P=0.005);而第2组、第3组发生概率与第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显著高于第1、2、3组(Log-Rank检验: χ2=42.617, P<0.001)。 结论:早期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入院首日即出现LYM下降且72 h内持续下降的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用药安全自我评估在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2011版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标准(中文版)》(中文版ISMP标准)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在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分析北京医院2018和2020年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的主要结果。该评估由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药品风险管理学组组织,纳入比较分析的项目为中文版ISMP标准中的10个关键元素、20个核心指标、161个测评项目。每个测评项目依据Likert五级评分法评分,A~E级对应分值分别为0、0、2、3、4分。比较2次评估中的测评项目实际得分和各关键元素百分得分情况,确定2020年评估中获得最大改善(2018年得分为0分、2020年得分为4分)和未得到改善(2020年得分不高于2018年得分)的项目。结果:2020年161个测评项目实际得分明显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 4)比3(2, 4)分, P<0.001]。2020年关键元素Ⅰ(患者信息)、Ⅱ(药品信息)、Ⅴ(药品标准化、储存和分发)项下测评项目的中位百分得分均明显高于2018年[75.5%(50.0%,100%)比100%(100%,100%), P=0.002;25.0%(0,75.0%)比100%(75.0%,100%), P<0.001;50.0%(50.0%,100%)比100%(100%,100%), P=0.003]。2020年评估中,关键元素Ⅳ(药品标签、包装和命名)百分得分与2018年相同,均为100%;其他9个关键元素百分得分均高于2018年,其中关键元素Ⅶ(环境因素、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模式)百分得分提高至100%(2018年为94.2%),其他8个关键元素的百分得分为74.3%~97.2%。获得最大改善的测评项目有1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和Ⅷ(员工能力与教育)项下分别有1、7、3、2、1个;未得到改善的测评项目2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Ⅷ、Ⅸ(患者教育)和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项下分别有2、4、2、4、1、11个。 结论: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有助于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VSD)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及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125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79例;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72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partial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34例,过渡型房室间隔缺损(intermedia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VSD)19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采用房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整形、改良单片法、双片法进行手术治疗。统计患儿的病死率、再手术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患儿病死率及再手术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房室瓣成形术,体外循环时间为(10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7±2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5±18)h,术后住院时间为(13.8±4.5)d。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8例,左房室瓣重度反流3例,左房室瓣反流伴狭窄1例,房间隔残余分流1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肺部感染7例(其中重症肺炎1例),脓毒症2例。术后总病死率为6.4%(8/125),近五年(2015~2019年)病死率为4.3%(2/46)。死亡病例的病理分型为C-AVSD5例,I-AVSD 1例,P-AVSD 2例;其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脓毒症2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重症肺炎1例。再手术率为6.4%(8/125),其中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或出院后30 d内)6例,包括左侧房室瓣反流3例,左室流出道狭窄1例,心律失常1例,颅内出血1例;晚期手术(出院30 d后)2例,均为左侧房室瓣重度反流,其中1例合并左侧房室瓣狭窄。再次手术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AVSD患儿再次手术的风险是不合并左房室瓣发育不良的5.212倍(95%置信区间:1.151~23.600)。结论:本中心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的中长期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左侧房室瓣发育不良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并且是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9至2019年6~15岁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6~15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2009至2019年的变化。方法:回顾2009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年至2010年)、2017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年至2019年)两个全国多中心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选取两次流调中地域、性别、年龄均匹配的北京和天津(北部地区)、浙江(东部地区)、广西(南部地区)4省、市、自治区共14 597对6~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相关数据为参考标准判定超重与肥胖,利用最小均方算法计算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通过 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其超重率和肥胖率在10年前后的变化。 结果:两次流调中14 597对儿童中男7 721对、女6 876对,年龄(10.7±2.5)岁。体质指数标准差比值(BMISDS)在10年前后分别为0.39±1.24和0.36±1.31、总体肥胖率分别为11.9%(1 733名)和12.4%(1 813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总体超重率由17.1%(2 496名)升至19.1%(2 781名)(χ2=18.657, P<0.0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20%。东部地区BMISDS从0.10±1.07增长至0.19±1.22( t=-4.095, P<0.01),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长3.8%(202名)和3.1%(169名)(均 P<0.01);10年前后北部地区BMISDS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超重率由20.5%(1 233名)增长至22.8%(1 365名)(χ2=7.431, P<0.01);南部地区BMISDS从0.30±1.19显著下降至0.09±1.25( t=1.426, P<0.01),肥胖率从9.8%(315名)降至7.9%(256名)(χ2=6.46, P<0.05),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男孩在近10年间肥胖率由16.4%(1 265名)增长至18.2%(1 407名)(χ2=8.997, P<0.01),超重率由18.0%(1 393名)增长至20.5%(1 579名)(χ2=14.26, P<0.01),整体超重+肥胖率由34.4%(2 658名)增长至38.7%(2 986名)(χ2=29.859, P<0.01),8~11岁年龄段的体重问题尤为显著(均 P<0.01)。女孩肥胖率由6.8%(468名)降至5.9%(406名)(χ2=4.546, P<0.05),超重率由16.0%(1 103名)增长到17.5%(1 202名)(χ2=5.006, P<0.05),整体超重+肥胖率由22.8%(1 571名)增长至23.4%(1 608名)(χ2=0.53, P>0.05)。 结论:2009至2019年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率增长速度减缓,但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尤其是肥胖中、高风险地区,围青春期男孩的体重问题尤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肥胖流行现状差异显著且存在各自特点,需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