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采集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满足人呼吸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快速筛查的需要,研制一种基于自然呼吸方式的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采集装置.方法:该装置由制冷单元、散热单元和冷凝单元组成.制冷单元采用TES1-7102型Peltier效应制冷半导体作为制冷元件;散热单元由高导热铝质散热片和高速无刷散热风扇组成;冷凝单元由导冷板和冷凝器组成,其中,导冷板为合金铝薄片,冷凝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材质为疏水性聚乳酸,具有主、次2级导流槽以及超薄冷凝表面.为验证该装置的性能,进行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及人EBC采集和内容物分析.结果: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开启制冷后,该装置的冷凝器表面温度与人呼出气的温差可达到冷凝所需温差,且冷凝表面未形成明显热阻,人呼出气在冷凝表面发生气-液相变后可快速形成较大液滴便于采集.人EBC采集及内容物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各个年龄段人群EBC的居家自采集,且采集的EBC样本中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的浓度及pH值与受试者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该装置操作简单,可避免吹气式采集的不适感和唾液污染的风险,在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快速诊疗和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癌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是癌痛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种常用形式,PCIA具有起效迅速、血药浓度稳定、按需给药的特点,适用于不能口服或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癌痛患者。PCIA首选用药为强阿片类药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适当联合镇静药物。在使用PCIA之前需要进行剂量滴定,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疼痛动态评估,随时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疼痛控制稳定后可转为居家治疗。PCIA因具有操作简单、护理相对容易、风险可控等优势,在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对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左西孟旦治疗,首先12 μg/kg负荷剂量在10 min内静脉注射,之后按0.1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1 h后按0.2 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24 h;对照组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速度、时间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在治疗24 h后采用PICCO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并观察神经体液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功能指标包括心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HR、CVP、GEDVI以及EVLWI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90.26 ± 12.61)次/min比(97.82 ± 12.58)次/min、(9.85 ± 1.14) cmH 2O(1 cmH 2O = 0.098 kPa)比(11.63 ± 1.37) cmH 2O、(759.53 ± 62.47) ml/m 2比(867.21 ± 63.24) ml/m 2、(7.95 ± 1.56) ml/kg比(9.01 ± 1.78) ml/k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I高于对照组[(3.58 ± 0.74) L/(min·m 2)比(2.37 ± 0.86) L/(min·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NE、Ang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284.64 ± 52.85) ng/L比(312.57 ± 48.92)ng/L、(92.34 ± 16.31)ng/L比(105.67 ± 18.5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的SV、LVEF均上升,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 ± 5.93) ml比(54.42 ± 6.14) ml、(41.62 ± 4.19)%比(36.87 ± 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使用时间少于对照组[(61.52 ± 15.41) h比(89.56 ± 17.63) h],观察组肾功能损伤率低于对照组[3.77%(2/53)比18.87%(1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30 d病死率、心脏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左西孟旦能够显著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体液指标、心功能指标,对患者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30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TLDA技术的甲型流感病毒高通量快速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开发用于甲型流感病毒快速分型的Taqman低密度芯片(Taqman low density array,TLDA),可以同时开展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H16及N1-N9亚型高通量快速鉴定,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及禽流感标本中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分型鉴定。方法:设计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16亚型、N1-9亚型的引物探针,并将其预先定制在TLDA反应芯片上;优化TLDA退火温度;用多种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进行10倍梯度稀释,结合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方法评价TLDA检测灵敏度;用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等其他多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验证该TLDA检测特异性,同时选用多种已经明确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评价该TLDA的特异性和有效性;采集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及24例禽流感外环境标本用该芯片开展检测。结果:该TLDA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H5N6、H7N9和H9N2,其检测灵敏度为1.52~8.00拷贝/μl;能特异性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并能精准鉴定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应用该方法检测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和24例禽流感外环境监测标本,均可分型。结论:基于TLDA技术建立的甲型流感病毒高通量快速分型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和禽流感标本的病原快速检测,特别是对目前用常规商业化试剂尚无法鉴定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能够进行快速的亚型筛查与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需要使用多索茶碱注射液和/或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的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3组:多索茶碱组、特布他林组和多索茶碱联合特布他林组(联合用药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多索茶碱用法用量为300 mg静脉滴注、1次/d,特布他林为2 ml(5 mg)雾化吸入、3次/d,疗程为7~14 d。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多索茶碱剂量调整为250 mg静脉滴注、1次/d,2级者剂量调整为200 mg静脉滴注、1次/d,≥3级者停用多索茶碱。比较多索茶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剂量调整前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者占比、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6 582例,多索茶碱组1 438例,男性793例,女性645例,年龄(61±11)岁;特布他林组2 217例,男性1 281例,女性936,年龄(60±15)岁;联合用药组2 927例,男性1 644例,女性1 283例,年龄(63±12)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和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1%(189/1 438)、8.9%(197/2 217)和21.2%(620/2 927),联合用药组高于多索茶碱组( χ 2=41.271, P<0.001)和特布他林组( χ 2=142.766, P<0.001),多索茶碱组高于特布他林组( χ 2=16.738, P<0.001)。联合用药组震颤、头痛发生率均高于单独用药的2组( P<0.001);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多索茶碱组( P=0.003);失眠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恶心发生率低于多索茶碱组( P<0.001),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01);情绪异常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 P=0.017)。3组均未发生≥3级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级和2级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097, P=0.578)。联合用药组和多索茶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剂量调整前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后血药浓度均降低(均 P<0.001),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多索茶碱组[(8.38±2.19)μg/ml)比(10.64±2.55)μg/ml, P<0.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者占比高于多索茶碱组[40.81%(253/620)比30.16%(57/189, P=0.008)],住院时间短于多索茶碱组[(10±2)d比(15±3)d, P<0.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多索茶碱组[531(85.65%)比136(71.96%, P<0.001)。 结论:多索茶碱注射液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时,通过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控制该药血药浓度在(8.38±2.19)μg/ml,既可提高疗效,又可提高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106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于化疗前1 d至化疗第7天监测血清尿酸水平,超过正常上限时静脉滴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0.05~0.10 mg/(kg·次)],总结尿酸氧化酶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应用不同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106例,其中男88例,女18例;中位年龄6.5(3.5,10.0)岁;病理亚型包括伯基特淋巴瘤95例(89.6%)、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7例(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3.8%);临床分期Ⅲ期39例(36.8%)、Ⅳ期67例(63.2%)。患儿均存在高肿瘤负荷,其中肾脏受累52例(49.1%),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42例(39.6%),合并急性肾损伤27例(25.5%)。全组患儿累计应用尿酸氧化酶1剂次41例(38.7%)、2剂次41例(38.7%)、3剂次20例(18.9%)、4剂次4例(3.8%),辅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8.5%)。化疗前、首剂尿酸氧化酶后12 h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741.4±312.9) μmol/L、(210.8±148.6) μ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88, P<0.001)。对应用1、2、3、4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25, P=0.879)。化疗28 d内未发生因肿瘤溶解综合征以及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化疗延迟和死亡。 结论:低剂量、按需应用尿酸氧化酶可快速有效降低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化疗早期血清尿酸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评估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3组: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A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氨甲环酸组手术开始前15 min按照100 ml生理盐水+20 mg/kg快速静脉滴注,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按照100 ml生理盐水+20 mg/kg快速静脉滴注,切口关闭后由引流管逆行灌入2%氨甲环酸2 g+18 ml生理盐水,对照组予以等量100 ml生理盐水滴注+20 ml生理盐水灌入。记录术前血红蛋白和动态监测术后1、2、3 d血红蛋白及变化,术后1周、4周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多组间整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法,计数资料采用率比较,组间比较采用 χ2,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898.32±224.32)、(155.38±18.26)、(742.94±212.48)、(294.39±62.36) ml;氨甲环酸联合局部用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924.49±238.63)、(159.41±16.72)、(765.08±204.35)、(282.72±59.82) ml;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1 221.20±249.38)、(158.82±16.34)、(1 062.38±238.74)、(404.28±71.92) ml。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和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76、20.880、18.580、27.350、19.720、31.280, P<0.05);但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4.180、29.820、19.820, P>0.05),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和对照组显性失血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140、31.300、29.130, P>0.05)。3组患者术后1周、4周经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氨甲环酸在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效果显著,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罗沙替丁预防应激性黏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静脉罗沙替丁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并与奥美拉唑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ICU预计入住时间不少于5 d、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具有发生应激性黏膜病变(stress related mucosal disease, SRMD)危险因素的成年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罗沙替丁组: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75 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推注,用药间隔12 h)及对照组(奥美拉唑组:注射用奥美拉唑4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in,用药间隔12 h)。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入组第1天序贯脏器衰竭(SOFA)评分,及研究期间肠内营养及消化道出血情况;用药前、用药开始后每2 h测量胃液pH值,连续测量5 d,计算每24 h内pH均数及pH≥4的百分比;首次用药前及第5天用药结束后送检胃液细菌培养;第1~5天检测胃液及便潜血;记录是否出现应激性黏膜病变出血;住院时间、ICU及第28天病死率;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共入选患者91例,试验组46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肠内营养状况、APACHEⅡ评分及第1天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罗沙替丁醋酸酯能使胃液pH迅速升至≥4.0,并在监测期间持续稳定在pH≥4.0,奥美拉唑能使胃液pH迅速升至≥5.0,并在监测期间持续稳定在pH≥5.0。罗沙替丁治疗组患者在第二个24 h内平均胃液pH≥4.0达82.5%,并稳步上升,在第5天时90%的患者平均胃液pH≥4.0。两组消化道出血情况、ICU及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SRMD的危险因素。 结论: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可迅速提高并维持胃液pH值至4.0以上,与奥美拉唑在抑制胃酸分泌、预防应激性黏膜病变合并消化道出血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