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患者腿部肿瘤样钙化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该文报道1例1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大腿局部损伤后出现肿块,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肿瘤样钙化的病例。给予患者强化透析、低钙透析、拟钙剂、非含钙磷结合剂、甲状旁腺全切及硫代硫酸钠等治疗,均未能使肿块完全消退,最终行肿块切除术。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 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 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0 d,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可见创面结痂;术后14 d,大部分创面已上皮化;术后21 d,可见全部创面上皮化;术后28 d,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术后28 d,瘢痕形成率为75%(45/60)。处理40 d,张力组的兔耳瘢痕组织凸起较假张力组明显,瘢痕组织较硬,颜色较红润;张力组兔耳瘢痕的SEI为2.02±0.08,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70±0.08( t=5.07, P<0.01)。处理40 d,与假张力组相比,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角质层变厚,真皮层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更加紊乱,呈结节状或旋涡状分布。处理40 d,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 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81±0.25、5.71±0.82、7.86±0.56、4.35±0.28、5.89±0.47,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00±0.08、1.00±0.12、1.00±0.13、1.00±0.14、1.00±0.14( t值分别为5.36、9.82、20.60、18.26、17.13, P值均<0.01);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 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分别为0.865±0.050、0.895±0.042、0.972±0.027、1.012±0.057、0.968±0.087,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0.657±0.050、0.271±0.029、0.631±0.027、0.418±0.023、0.511±0.035( t值分别为5.08、21.27、15.55、16.70、8.40, P值均<0.01)。 结论:机械张力会刺激瘢痕增生,抑制真皮层胶原纤维的正常排列,加剧胶原纤维的沉积,从而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消退起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机械张力激活TGF-β 1/Smad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干预靶点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仍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为主要干预靶点,近期几项“后他汀时代”新型降脂药物的临床数据表明,尽管使用了高强度的降脂治疗,仍有大量患者存在“残余炎症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抗炎治疗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并发症,但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的同时也发现,直接靶向/阻断炎症可能会导致免疫抑制或感染概率增加。炎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多种炎性细胞的活化、炎性因子的释放及炎症通路的激活等因素共同参与,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抗炎靶点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靶向先天免疫途径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信号通路是有效的干预靶点,此外,靶向适应性免疫、趋化因子及促炎症消退介质释放等过程亦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文中将概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最新的临床研究以及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重要进展,展望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广阔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阈值前期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住院治疗的阈值前期1型ROP且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患儿107例(208眼),其中行康柏西普治疗(IVC)45例(86眼)作为IVC组,雷珠单抗治疗(IVR)62例(122眼)作为IVR组。IVC组中I区病变16例(32眼),II区病变29例(54眼);IVR组中I区病变23例(46眼),II区病变39例(76眼)。术后定期随诊观察眼内炎症反应、ROP病变消退情况、ROP病变复发再治疗率和复发再治疗间隔时间。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2组间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治疗时矫正胎龄、病变分区、急进型ROP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R组和IVC组的复发再治疗率分别为45%和35%,其中I区为61%、63%,II区为37%、19%,2组间II区病变复发再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4, P=0.024)。IVR组和IVC组II区复发再治疗时间分别为注药后(8.8±2.5)周和(11.2±3.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ROP均有效,治疗后复发与病变分区有关,且康柏西普治疗II区病变复发再治疗率低于雷珠单抗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童脓毒症患儿情绪及预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在改善儿童脓毒症患儿情绪及预后中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选取该院收治的儿童脓毒症患儿6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属参与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情绪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APACHE Ⅱ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血液净化治疗时间、炎症消退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家属参与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儿童脓毒症患儿治疗期间焦虑情绪,提高患儿治疗依从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家属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通过靶向巨噬细胞自噬促进炎症性肠病的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目前IBD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于缓解症状,但是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澳门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路嘉宏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Targeting macrophage autophagy for inflammation resolution and tissue repai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该团队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总结了解到,巨噬细胞自噬参与IBD的炎症过程。自噬是溶酶体介导的分解代谢过程,可以维持细胞稳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功能研究强调了自噬通过多种机制(包括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在IBD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守门人”,参与调节炎症缓解和组织修复。总之,该研究总结了IBD中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特别是在清除病原体和凋亡细胞、缓解炎症以及促进组织修复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IBD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促炎症消退介质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促进炎症消退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炎症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宿主防御机制,以消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而炎症的消退阶段主要是维持组织内的稳态环境。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内源性抗炎分子,在减轻过度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SPMs在炎症部位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SPMs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固有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经各种方法治疗后仍不能降低眼压者30例(30眼)为临床试验组,经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者60例(60眼)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两组眼压得到有效的控制。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平均消退时间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2.5±4.5)d及(4.2±2.3)d。术后6个月,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93.3%(56/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9, P=0.889)。两组均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大泡性角膜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但术后反应持续时间较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SCT后CMVR患者14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8只眼,女性9例13只眼;平均年龄(35.12±12.24 )岁。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例10只眼;房水炎性细胞因子检测3例3只眼。所有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伴有CMV全身感染病史者,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将患眼视网膜病灶完全消退或房水CMV-DNA阴性者视为CMVR治愈。观察患眼CMVR治愈前后的葡萄膜炎症状、体征、FFA表现及房水炎性因子检测结果。CMVR治愈后随访时间3~ 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8±13.12)个月。结果:所有患眼确诊CMVR时均伴有角膜后尘状和(或)星状沉积物、前房闪辉和细胞以及不同程度玻璃体絮状混浊;视网膜可见出血和黄白色坏死灶混杂而成的典型"番茄炒鸡蛋"样表现。CMVR治愈后,存在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10例16只眼(71.4%,10/14)。FFA检查发现,CMVR活动期视网膜渗漏以坏死灶及其周围组织为主;CMVR治愈后视网膜渗漏以未坏死区域视网膜及血管为主。房水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MVR活动期白细胞介素(IL)-6、IL-8、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明显增高;CMVR治愈3个月后,炎症因子无明显增高。结论:HSCT后CMVR相关性葡萄膜炎表现为慢性全葡萄膜炎,眼部无明显充血,可见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渗漏长时间(>3个月)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给患者早期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治疗基础上,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分为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皮肤黏膜或消化道出血情况、输血情况、咬伤局部症状、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肝素治疗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10 9/L:210.0(160.0,252.0)比136.0(104.0,198.5), P<0.05〕;而两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d时,肝素治疗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较3 d时明显缩短〔s:30.3(20.4,37.0)比34.7(24.0,73.4), P<0.05〕,且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g/L:0.60(0.31,1.07)比0.20(0.14,0.60), P<0.01〕。肝素治疗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肝素治疗组〔21.7%(5/23)比64.0%(16/25), P<0.01〕;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分别有11例和18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及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6.91±1.92比7.48±2.2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至1个月,均无死亡及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病例。 结论:对于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基础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等综合治疗,有利于肢体肿胀及炎症消退,减少输血,促进凝血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