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槽外科相关舌神经损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舌神经损伤是牙槽外科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M3M)拔除术后,发病率约0.1% ~ 22%。由于临床检查及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部分重症患者在损伤发生早期未得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导致舌神经永久性损伤,大大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逐渐用于神经损伤的检查中,多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序列对重度舌神经损伤均有很好的显像,使舌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成为可能。本文报道了1例拔牙所致舌神经损伤2周的患者,通过磁共振检查可见舌神经完全离断样损伤。随后进行了神经吻合术,术中观察到舌神经完全离断,证明磁共振影像与现实相符,术后随访显示舌神经功能逐步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下颌第三磨牙不分根拔除8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人类摄入食物越来越精细,其颌骨咀嚼功能逐渐退化,上下颌骨的发育得不到充分的咀嚼刺激,颌骨的退化与牙量的退化不一致,导致骨量相对小于牙量,颌骨缺乏足够空间容纳全部恒牙,进而发生阻生.因软硬组织阻生导致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困难,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之一.临床上很难通过牙冠的切割将多根牙分成独立的单根牙,往往需要采用牙钻切割开髓室底才能切开牙根,但切割槽沟过深又会使视野不佳,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本研究采用牙脱位通道分析方法,仅去除部分牙冠和冠周牙槽骨而不分根,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组84例拔除手术大多在30 min内完成.患牙136颗中,顺利脱出125颗,成功率91.9%.失败11颗,三角挺加力时发生患牙牙冠与牙根横行折断分离9颗,其中,残留牙根6颗未能完整拔除,因已松动顺利取出,其余3颗折断的牙根不松动,遂采用去骨、去根、根尖挺挺出方式拔除;因牙冠龋坏严重,三角挺加力后牙冠碎裂2颗,通过分根、去骨方式拔除.术后疼痛程度Ⅰ度52颗,占38.2%;Ⅱ度81颗,占59.6%;Ⅲ度3颗,出现了干槽症,占2.2%.肿胀程度Ⅰ度27颗,占19.9%;Ⅱ度37颗,占27.2%;Ⅲ度72颗,占52.9%.出血情况Ⅰ度98颗,占72.0%;Ⅱ度33颗,占24.3%;Ⅲ度5颗,占3.7%.提示,通过牙脱位通道分析,仅去除部分牙冠和冠周牙槽骨而不分根的方法,可显著缩短患牙拔除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且不触及下颌神经,下颌神经损伤风险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槽神经离断、磨牙结扎及龈沟液注入联合 使用建立牙周炎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建立典型牙周炎实验性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54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鼠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隙注射生理盐水)、条件对照组(结扎丝压迫牙龈,同时离断磨牙下方牙槽的神经)、实验组(结扎丝压迫牙龈,同时离断磨牙下方牙槽的神经,配合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的注入)三组,每组均18只小鼠.比较三组小鼠饲喂6周后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构成的差异,比较三组小鼠研究前后血清中IgG、IL-4、IL-6含量的统计学差异,记录牙龈局部临床特征、形态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三组小鼠牙龈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条件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三组小鼠牙齿松动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研究后三组小鼠血清中IgG、IL-4、IL-6含量的差异均显著(P<0.05),两两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实验组小鼠牙龈红肿和溃疡明显、牙周探针探入容易出血,小鼠平均嵴顶在釉牙骨质界下约1.2 mm;病理结果显示,有大量的破骨细胞破坏了牙槽骨和牙槽嵴顶结构,同时组织内有浆细胞浸润.结论:小鼠牙龈局部离断牙槽神经,对磨牙进行结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隙注入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有助于建立典型的牙周炎小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根分次去除法在疑或累及下牙槽神经的下颌第三阻生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应用截冠法分次拔除紧贴下牙槽神经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效果.方法:对10例术前全景片及CT均显示牙根紧贴或接触下牙槽神经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采用截冠留根法,于釉-牙骨质界去除阻力牙冠,包埋牙根于牙槽骨内;术后观察,待牙根移动远离下牙槽神经后再行拔除术.结果:10例患者术后反应轻微,均无下牙槽神经损伤,无感染情况出现;仅1例牙根未能上移至远离下牙槽神经的位置,留根于牙槽骨内,牙龈创面愈合,随访1年无不适.结论:根尖紧贴或接触下牙槽神经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经截冠留根术后,断根有上移萌出趋势,可远离下牙槽神经管,后期拔除断根,可明显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角区的位置特征,初步探讨其在下颌角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拍摄CBCT的无颌骨病变的成年人100例,测量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L1)、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L2)及下颌神经管距颊侧骨皮质的距离(W3),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下颌神经管的位置规律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下颌角区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平均距离为(14.37±2.12)mm,神经管处颊侧骨皮质平均厚度为(4.79±1.30)mm,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点的距离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及颊侧骨皮质距离不存在性别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下颌神经管距外斜线的距离基本恒定,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神经管与颊侧骨皮质间距离短,微创治疗下颌角骨折时,为避免下牙槽神经损伤,内固定螺钉与外斜线间距离应不少于17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颌升支纵形离断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下颌下切口结合下颌升支纵形离断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2期间,我科收治的7例颞下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下颌下切口结合下颌升支纵形离断入路切除肿瘤,随访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术野显露良好,肿瘤完整切除,无下牙槽神经损伤.随访6~36个月,1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和饮水呛咳,余6例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无肿瘤复发.结论:下颌下切口结合下颌升支纵形离断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具有创伤小、创口暴露充分、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 8年1 2月-2019年8月在笔者科室就诊要求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且全景片显示智齿牙根尖连结下颌管,并经锥形束CT(CBCT)扫描确认的1 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分别采用截冠留根法拔除(观察组)和传统拔牙法拔除(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情况、颌面部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手术并发症及牙根移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颌面部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术后张口受限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断根移位(2.28±0.57)mm,前6个月移位较快,后期趋于稳定.结论: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张口受限程度轻,且断根可上移萌出,远离下牙槽神经管,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种植牙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锥形束CT在种植牙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93例接受种植牙手术患者的口腔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颌面锥形束CT和曲面断层检查.两种方式影像学分析,比较两种方式检测患者颏孔解剖检出情况,下颌区垂直距离测量以及种植术术后检查情况.结果 锥形束CT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颌骨解剖结构和术后骨结合.锥形束CT在颏孔、颏棘上孔、切牙管、副颏孔以及颏神经环等解剖结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长于曲面断层(P<0.05),磨牙区下颌骨根尖处根尖骨宽度显著短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前牙区和磨牙区可用骨高度,前牙区骨类牙根长度和前磨牙区下颌骨牙槽嵴顶跟间骨宽度均显著低于曲面断层(P<0.05).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未发生骨结合的检出率(3.85%)显著低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1.54%)(P<0.05);而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后骨量不足的检出率(25.00%)显著高于曲面断层的检出率(12.50%).结论 锥形束CT对种植牙术前颌骨解剖结构显示及诊断、术后种植体情况检测均要优于曲面断层,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口腔曲面断层片评估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神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周围相关指标,分析IMTM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拟拔除IMTM病人108例行术前曲面断层片检查,测量IMTM周围的相关指标,包括下牙槽神经管清晰度、阻生牙距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阻生牙的Pell&Gregory分类等.按照标准拔除阻生牙手术操作步骤拔除IMTM,拔牙术后利用钝头探针检查拔牙创底有无神经管损伤,分析IMTM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病人共拔除193颗IMTM,术中探及下牙槽神经管壁损伤38例,术后出现下唇麻木4例,麻木率2.07%;下牙槽神经管壁无损伤155例,均未出现下唇麻木.损伤与未损伤病人在IMTM是否弯根、神经管上下壁是否清晰、Pell&Gregory分类、IMTM距管上壁距离、IMTM与MSM长轴夹角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TM是否弯根、神经管上下壁是否清晰、IMTM距管上壁距离、IMTM与MSM长轴间夹角均为IMTM拔除术中损伤下牙槽神经管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通过口腔曲面断层片可以较好的评估IMTM拔除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所观察的指标对临床指导拔除下颌阻生牙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牙冠去除技术拔除邻近下牙槽神经的49例阻生智牙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观察下颌智牙截冠后牙根移动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牙根数目、阻生方向、新骨形成特点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综合评价牙冠去除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方法:49例智牙通过锥形束CT(CBCT)确定牙根与邻近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测量截冠后牙根移动距离,并分析牙根移动速率特点.对牙根移动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推导,尝试拟定牙根移动速率公式;通过牙根移动速率公式,结合临床操作,确定牙冠去除技术的适用范围.结果:垂直阻生及近中阻生的单根下颌智牙,二期手术的适宜时限可推定在200 d内,牙根移动距离可根据拟合方程D=K×(7×10-8x2-8×10-5x+0.0239)x·sinθ1进行推算;而近中阻生多根下颌智牙,二期拔除牙根手术时间在90 d以内.预判牙根移动可达到安全距离为牙冠去除技术适用的主要依据.结论:判断牙根移动最大距离是评价牙冠去除技术适用范围最主要的指标,需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公式进行预判,以提高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