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干预对内镜胆管内引流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脱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饮食干预对内镜胆管内引流(ERBD)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脱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因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及ERBD置入7 Fr 5cm单猪尾胆管支架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病区A的患者进行饮食干预(试验组,n=209),病区B的患者采取常规饮食干预(对照组,n=106),比较两组患者餐后腹痛发生率、不同时间段支架脱落率、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结果 试验组餐后腹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2%(13/209)vs 25.47%(27/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总脱落率高于对照组[86.60%(181/209)vs 85.85%(91/106),P=0.854],其中试验组术后1~2 d支架脱落率低于对照组[4.78%(10/209)vs 12.26%(13/106),P=0.016],术后3~7 d支架脱落率低于对照组[27.14%(54/199)vs 38.71%(36/93),P=0.046],但术后8~30 d支架脱落率高于对照组[80.69%(117/145)vs 73.68%(42/57),P=0.274].试验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9%(3/64)vs 18.37%(9/49),P=0.022],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4.83%(7/145)vs 5.26%(3/57),P=0.898].试验组术后残石率低于对照组[0.96%(2/209)vs 7.55%(8/106),P=0.002].结论 特定的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内镜胆管内引流术后单猪尾胆管支架早期脱落率、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残石率,符合快速康复护理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接受经PTCD瘘道置入FCMS治疗的12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超声引导下PTCD成功率66.7%(8/12),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TCD成功率100%(4/4),PTCD引导下经皮空肠穿刺引流(PJD)成功率100%(7/7).肝总管长度≥1 cm者5例,经PTCD瘘道成功置入FCMS;肝总管长度<1 cm者7例,经PTCD瘘道成功置入FCMS的同时经PJD瘘道置入塑料支架.12例患者均经FCMS管腔置入单猪尾PTCD管固定FCMS,术后未发生急性胆管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FCMS留置6~9个月,未发生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FCMS移位等并发症.5例FCMS直接经PTCD瘘道取出,7例FCMS及塑料支架通过经皮空肠胆道镜(PJCS)取出.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或PJCS观察见吻合口上方局部胆管壁呈增生性改变,胆肠吻合口通畅,黏膜移行良好,未见明显瘢痕.拔除PTCD及PJD引流管后随访5~29个月,未发现狭窄复发患者.结论 经PTCD瘘道置入FCMS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经FCMS管腔置入单猪尾PTCD管可预防FCMS移位,经PJD瘘道置入胆管塑料支架可预防FCMS置入术后急性胆管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置入前后实验猪胆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enteral extended biliary stent,EEBS)和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的胆道菌群变化,初步探索EEBS在预防支架堵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传统塑料支架组( n=6)和EEBS组( n=6),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4周拔除支架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不同支架置入前后胆汁菌群结构及多样性。 结果:12只实验猪均未发生急性胆管炎、穿孔、出血、死亡等并发症,支架置入8 d后内镜复查两组支架均已脱落,于此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菌群分析。两组实验猪的胆道菌群在门水平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Shannon指数( P=0.004)和Simpson指数( P=0.008)较前显著减小;Beta多样性分析也提示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Anosim: R=0.514 8, P=0.011)。EEBS组支架置入前后Observed species指数( P=0.095)、Chao1指数( P=0.136)、Shannon指数( P=0.353)和Simpson指数( P=0.227)及Beta多样性(Anosim: R=0.059 3, 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菌LEfSe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脆弱拟杆菌、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_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丰度显著升高,EEBS组支架置入后脱硫菌门-脱硫菌纲-脱硫菌目-脱硫菌科-嗜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 结论:EEBS短期置入后胆道菌群变化较小,可能通过延长反流路径达到了预防肠胆反流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巴马小猪全肠外营养模型的建立及肠屏障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更好模拟儿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拟用新生巴马小猪建立肠内及肠外营养相关模型。方法:新生巴马小猪18只,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组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EN组包括喂养1周(EN-1W, n=3)和喂养2周(EN-2W, n=3)小猪;TPN组包括肠外营养支持1周(TPN-1W, n=6)和肠外营养支持2周(TPN-2W, n=6)小猪。观察记录小猪体重和组织形态学;检测分析肝功能和肠屏障功能。 结果:造模期间TPN小猪全部存活,TPN-2W小猪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较TPN-1W更明显。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的体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PN-2W小猪血清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胆汁酸含量明显高于EN-2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形态学显示,TPN小猪肝脏门脉区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肝细胞轻度脂肪变。与EN-2W组对照相比,TPN-2W小猪回肠绒毛萎缩变形、绒毛长度明显变短( P<0.05)、隐窝深度变浅( P<0.01),其肠通透性明显增加( P<0.05)。 结论:建立新生巴马小猪的TPN模型,模拟了婴幼儿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及肠屏障损伤等并发症,为研究儿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在动物胆道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头健康巴马小型猪分别于麻醉后行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检查,评价其操作性能、图像质量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6例动物均完成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检查。该胆道镜操作性能良好,能顺利通过十二指肠镜进入胆道,注水、吸引及器械通道通畅。胆道镜图像清晰、颜色分辨率良好,未出现图像变形及失真,可准确评估管腔内情况及清晰观察黏膜表面情况。检查过程中未产生出血、穿孔等操作性损伤,以及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术后所有猪存活状态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操作性能良好,图像质量高,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胰周积液内镜下经胃壁穿刺引流5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胰周积液内镜下经胃壁穿刺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5例胰周积液患儿行内镜下经胃壁穿刺引流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8岁;淋巴瘤培门冬酶化疗后2例,外伤2例,胰腺病损切除术后1例;CT下囊肿中位直径9.6 cm。分析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检索截至2022年6月1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中关于儿童胰周积液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5例患儿中,2例因外伤致胰管不同程度断裂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胰管支架,放置支架失败予以同时行内镜下经胃壁穿刺并放置鼻胆管引流;2例经胃镜下穿刺放置鼻胆管引流;1例患儿胃镜下放置双猪尾支架引流。5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B型超声提示囊肿均明显缩小或消失。1例患儿胰腺假性囊肿复发行开放手术,余4例患儿规律随访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相关文献14篇共65例患儿内镜下经胃壁或十二指肠壁穿刺引流治疗胰周积液,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3.8%(61/65),因并发症再手术率为12.3%(8/65),再次手术首要原因为支架堵塞(5/8)。结论:儿童胰周积液在内镜下经胃壁穿刺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经胃壁留置鼻囊管外引流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患儿需要多种治疗方式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械通气下腹腔高压对肝脏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制备机械通气腹腔高压动物(猪)模型,观察机械通气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动物肝脏细胞学及酶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实验猪6只,全麻后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通气(VCV),设定潮气量(VT)10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吸入氧浓度(FiO 2)0.40,呼气末正压(PEEP) 5 cmH 2O(1 cmH 2O=0.098 kPa)。采用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通过向加压水囊注入生理盐水模拟腹腔增压过程,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压1次。于术前和术后4 h内每隔1 h经耳缘静脉采血5 mL,行肝脏酶学检查;4 h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 结果:6只猪均成功制模,动物的RR、心率(HR)均维持平稳,实验过程中无一只发生气压伤或死亡。腹腔高压动物模型中腹腔压力与腹腔增容量呈正相关关系( r2=0.839 6, P=0.003 7)。术前和术后1、2、3、4 h各间点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术后1 h较术前明显升高(U/L:46.84±8.57比23.35±5.14, P<0.05),术后2、3、4 h均较术前明显降低(U/L:16.33±3.58、14.54±3.35、15.44±3.21比23.35±5.14,均 P<0.05);γ-谷氨酰转移酶(GGT)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仅术后1 h较术前明显升高(U/L:101.20±17.79比51.34±9.13, 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可见肝组织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淤血,小叶间胆管扩张,小胆管增生;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胞质淡染,部分细胞呈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 结论:机械通气下腹腔高压可使肝脏出现明显的酶学改变和细胞学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内镜下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方式方法。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共967例胆胰疾病患者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置入胰管支架,10例出现胰管支架移位。比较胰管线状支架及胰管单猪尾支架移位发生率,并总结不同类型支架的取出方法。结果:胰管线状支架移位率较单猪尾支架更高[3.23%(7/217)比0.40% (3/750)]。对于3例移位的单猪尾支架,2例用活检钳直接取出,另外1例未取出,改再置入一单猪尾支架,术后无不适。对于7例移位的胰管线状支架,2例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网篮和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另外5例导丝引导下用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后用圈套器一次性成功取出。结论:胰管线状支架比单猪尾支架更容易移位,移位后的胰管线状支架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球囊和(或)网篮直接取出,移位后的胰管单猪尾支架可通过活检钳直接取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浸泡性冻僵及复温时"体温后降效应"对机体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动物体温后降模型,探索浸泡性冻僵及机体复温过程中的体温后降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配制低温模拟海水(温度为1℃),将小型猪胸部以下部位淹没于低温模拟海水中。在小型猪的体温降到28.0℃时,立即将小型猪移出水面,35.0℃水浴复温。实时监测体温、心电图和心率等指标,分别于入水前、出水时及体温后降导致心电图出现室颤时采血,测定血糖、血小板、尿素氮、肌酐、血清钾、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冷休克蛋白、肾上腺素等指标。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小型猪的体温逐渐降低,心率逐渐加快,但体温降到35.5℃后,心率逐渐降低。复温过程中,体温先继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平均温度25.3℃后开始回升,平均体温后降幅度为2.7℃。小型猪心率下降至平均50次/min后开始回升,在体温达到平均37.1℃时,心率恢复到平均112次/min。与入水前相比,出水时小型猪的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血清钾、谷草转氨酶、冷休克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出水时相比,体温后降导致室颤时小型猪的血糖值显著降低,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乳酸脱氢酶、肾上腺素等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 结论:低温海水浸泡及"体温后降效应"显著影响机体的心功能、血糖及肝肾功能,可为下一步提出冻僵机体复温时体温后降的预防及救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