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ior血型基因检测技术的建立与1例部分DVI.3型且Jr(a-)稀有血型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Junior血型基因分型技术,用于Jr(a-)稀有血型的鉴定和筛查。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的O型RhD+健康受试者( n=1 568)和1个疑难交叉配血家系( n=3),共1 571例,为研究对象。用血清学检测技术进行先证者血型鉴定、意外抗体鉴定以及抗体效价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进行先证者 RHD基因分型。建立 ABCG2基因编码区测序和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在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 n=1 568)中开展Jra抗原阴性的稀有血型献血者筛查。 结果:先证者ABO血型为B型,RhD血型为部分D( RHD*DVI.3/RHD*01N.01),Junior血型Jra抗原为阴性,血浆存在抗-D合并抗-Jra。 ABCG2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等位基因型为 ABGG2*01N.01/ABGG2*01N.01[c.376C>T(p.Gln126X)纯合变异],为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Jr(a-)血型等位基因。在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进行筛查,无Jr(a-)稀有血型献血者检出。通过杂合子的统计分析,发现 ABCG2*01N.01(c.376T)的等位基因型频率约为0.45%,这一分子背景的Jr(a-)稀有血型在深圳地区的出现频率约为0.2‰。 结论:本研究发现国内首例部分DVI.3型且Jr(a-)稀有血型,并成功建立Junior血型 ABCG2基因编码区测序以及PCR-SSP基因分型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3信号通路活化在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3(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在重组HBsAg(rHBsAg)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3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制备血液制品时滤除的白细胞,分离培养PBMC后分别给予TLR3激动剂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组)及PBS(对照组)处理,48 h后收集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3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在活化(Poly I:C组)/未活化(对照组)TLR3信号通路后,采用rHBsAg处理两组PBMC 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树突状细胞(DC)、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比例。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和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oly I:C组PBMC TLR3信号通路中TLR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9.21%)、TLR3蛋白表达量(8 983.95)、NF-κB蛋白的表达量(26 193.13)、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3.73%)及其占NF-κB的比例(16.03%)、磷酸化IRF3(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2.64%)及其占IRF3的比例(2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54%、8 086.00、22 340.66、8.72%、9.71%、9.57%、19.12%)( P<0.05),TRI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89.75%)和蛋白表达量(304 219.54)均高于对照组(89.64%、288 149.72)( P>0.05);经rHBsAg处理后,Poly I:C组髓样DC(mDC)(2.90%)、浆细胞样DC(1.80%)、B细胞(5.31%)比例及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6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81%、4.23%、58.82%)( P<0.05);TLR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典型相关,TLR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比例、pIRF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和mDC比例、pNF-κB和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CD4 +T细胞的比例均正相关。 结论:Poly I:C可以活化PBMC TLR3/TRIF/NF-κB和TLR3/TRIF/IRF3信号通路,促进下游信号分子发挥功能,进而促进DC的成熟,诱导CD4 +T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rHBsAg的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献血者和慢性乙肝患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献血者和慢性乙肝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差异。方法:收集19份献血者OBI样本与19份CHB患者OBI样本,分别设为A组和B组,采用化学发光方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定量,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结果:A组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B组( P<0.05),两组血清学结果无明显差异,B组S基因的"a"决定簇突变率明显高于A组( P<0.05)。 结论:与CHB患者相比,OBI献血者病毒复制水平更低、S基因突变几率更小,血液筛查过程中使用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试剂和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高危行为献血者HIV感染的追踪检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偿献血者,男性,26岁,未婚,大学本科,初次献血,2021年5月1日通过交友软件结识网友并在无任何保护措施下发生男男同性性行为,2021年5月18日隐瞒高危行为史参加单位组织的团体献血,经体检、初筛合格后捐献全血300 mL。留样管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IV抗体,采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检测,试剂1(厦门英科新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代试剂)检测S/CO值为0.05,无反应性,试剂2(法国伯乐公司,4代试剂)检测S/CO值为1.79,低值反应性,胶体硒法(美国雅培公司)阴性,核酸检测(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HIV RNA混样检测 Ct值为23.9,单人份检测 Ct值为21.0,蛋白印迹试验(WB)法(上海英旻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HIV抗体无条带,结果报告为"HIV抗体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我国血站实施核酸检测后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mplification test, NAT)后输血传播HI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HIV, TT-HIV)的残余风险度(residual risk,RR)。方法:收集中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28家血站2017—2020年献血者数据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数据,利用新感染率/窗口期数学模型对2遍ELISA加1遍NAT单检或混检(2ELISA+ID-NAT/MP-NAT)和2遍ELISA加1遍NAT混检(2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血筛)策略,估算在不同献血年份的初次献血者(first donor,FD)和重复献血者(repeated donor,RD)血液HIV检测的RR,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血筛策略不同献血年份的FD和RD的TT-HIV RR的差异,同时观察2种血筛策略中各年间不同献血者HIV检测RR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0年间,2ELISA+ID-NAT/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2.869/百万人/年(10 6py)、3.795/10 6py 、3.879/10 6py和2.890/10 6py,RD的RR分别为1.797/10 6py 、1.502/10 6py 、1.857/10 6py和1.483/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9.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3.508/10 6py 、1.868/10 6py 、2.204/10 6py和1.765/10 6py,RD的RR分别为0.948/10 6py 、0.926/10 6py 、0.748/10 6py和0.682/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17.126, P<0.05,有统计学差异;2种血筛策略中FD之间RR比较F=3.493, P>0.05,无差异;RD之间RR比较F=24.516, P<0.05,有差异;全部献血者(total donor,TD)之间RR比较F=20.216, P<0.05,有差异。趋势图表明无论哪种血筛策略FD的RR均大于RD。 结论: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NAT后血液传播HIV的RR显著下降。不同血筛策略对HIV检测的RR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献血人群的HIV检测RR有明显差别,RD相对于FD是HIV低风险献血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及归队成功者再次献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数据。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流程为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自初次屏蔽期满6个月后,可依据自愿原则向血站提出归队申请,采样后进行常规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BsAg、抗 HCV、HIV Ab/Ag、抗 TP)筛查和 1 次核酸(HIV/HCV/HBV)检测。对于 ELISA 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进行屏蔽原因项目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无反应性的允许归队。结果:符合申请归队条件的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合计4 583人,共收到杭州地区的献血者归队申请475人,归队成功279人,归队成功率58.74%(279/475)。2021年12月底前归队成功的174位献血者,有114人再次献血,合计献血量为全血39 530 ml,单采血小板1 147.2个治疗量,其中21人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占18.42%(21/114)。结论:归队策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献血者的流失,但存在部分归队成功的献血者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输血安全问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筛查,特别是HBV核酸检测,使得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供血者引起的HBV感染较以往已显著减少,但其风险仍然存在。现就OBI认识的发展与更新、OBI的发生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输血筛查HBV DNA技术的发展与不足进行综述。此外,基于我国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普遍接种近30年和广泛开展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展望未来输血安全筛查应做的一些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于潍坊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的汉族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921例,女性为386例,年龄为18~55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血清学检测采用3个不同厂家的抗-D血型定型试剂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经血清学检测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Rh血型表型分型,并且计算各RhCcEe的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进行RHD基因检测。RHD基因检测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和人类红细胞RHD基因分型试剂盒,并且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Rh血型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采用方根法计算。各Rh血型表型频率分布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献血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的结果显示,RhD阴性献血者为1 244例(95.2%),RhD变异型为63例(4.8%)。②本研究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中,ccee、Ccee、ccEe、CCee、CcEe、CCEe表型献血者分别为773例(62.14%)、329例(26.45%)、83例(6.66%)、40例(3.22%)、18例(1.45%)、1例(0.08%)。cde、CdE、Cde、cdE单倍型频率分别为78.83%、0.06%、16.99%和4.12%。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本研究纳入的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频率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7, P>0.05)。③本研究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分型结果显示,RHD外显子全部缺失基因型为77例(66.4%),RHD-CE(2-9)-D型为13例(11.2%),弱D15型为3例(2.6%),DEL RHD1227A纯合型为19例(16.4%),DEL RHD1227A杂合型为4例(3.5%)。 结论:本研究初步探明本地区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分布特点,可为确保本地区Rh阴性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安全,并为Rh阴性稀有血型库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Tigris核酸检测(NAT)系统检测结果无效的具体情况及原因。方法:选择2018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3 7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NAT结果无效标本为2 397份,2019年为1 35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总检测标本数、总检测结果无效标本数、无效工作列表数等数据资料,以及导致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2018和2019年Tigris系统NAT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构成比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018年和2019年成都市血液中心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情况如下。① 2018年总无效检测率为2.31%(2 397/103 777),高于2019年的1.10%(1 355/12 289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726, P<0.001)。②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率分别为2.35%(25/1 062)和1.34%(14/1 04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83, P=0.084)。2018年有效工作列表中标本的无效检测率为0.20%(205/101 585),高于2019年的0.15%(187/121 72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36, P=0.006)。③ 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原因构成比、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原因的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08、86.966, P=0.013、<0.001)。2018和2019年工作列表无效运行的主要原因均为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其导致的无效运行工作列表数分别占88%(22/25)和50%(7/14)。2018年导致有效工作列表中检测结果无效的主要原因为标本容量验证失败(VVFS),占40.0%(82/205);而2019年则以磁力洗站液面感应错误(ML)为主,占50.8%(95/187)。 结论:Tigris系统的校准物、质控品无效和仪器故障问题是引起NAT结果无效的重要原因。对采供血机构Tigris系统NAT结果无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尽早发现导致NAT结果无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减少无效NAT结果的产生,提高NAT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者的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HIV检测,HIV初筛阳性的血标本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试验,并对确诊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463 077例,发现HIV感染者92例,HIV阳性率为1.99/万,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唐山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IV感染率与商丘市接近,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在92例HIV感染者中,合并TP感染的最多,有13例,占14.13%(13/92)。感染途径以男女性传播和男男性传播多见,分别占50.00%(46/92)、34.78%(32/92)。结论:2015—2019年唐山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平稳而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特征人群HIV阳性率有差异,以文化程度低、首次献血的中青年男性为主,应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献血后HIV实验室筛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