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视觉电生理记录结果中常见伪迹的甄别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保证地线连接良好,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同时加强临床医师对伪迹的了解,以便准确判读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患者935例,需电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为217例,其中4例患者因除颤电极贴与皮肤粘合不紧密导致电复律失败排除入选,根据电复律结果分为电复律成功组192例和电复律失败组21例,对其相关临床因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合并基础疾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直径、射血分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首次电复律成功率为90.1%,最终电复律成功率为96.2%。与电复律成功组的患者相比,电复律失败组的患者阵发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未服胺碘酮药物的比例更大,并且体重、BMI、C反应蛋白较前者明显升高(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 OR=11.419,95% CI 2.497~52.217, P=0.002)、BMI过高( OR=1.106,95% CI 0.718~1.174, P=0.022)、合并糖尿病( OR=4.331,95% CI 1.174~15.977, P=0.028)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 OR=1.256,95% CI 1.030~ 1.924, P =0.009),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电复律的成功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对于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后仍为房颤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一种有效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并且阵发性房颤、BMI过高、合并糖尿病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影响此类房颤电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颅内积气改善作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分析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对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颅内积气(ICA)的改善作用,探讨与可能影响双侧总ICA(TICA)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BS手术治疗的4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改良的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方法植入双侧颅内电极,其中6例患者行局部麻醉,40例行全身麻醉,电极植入完成行头颅CT检查并应用3D Slicer软件后处理图像计算ICA体积,分析不同侧别ICA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与可能影响TICA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46例患者的DBS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植入92根电极,术后无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手术时长分别为(153.33±42.74)min、(89.75±2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2, P<0.001)。46例患者中,26例(56.5%)未发生ICA;20例(43.5%)发生ICA,TICA体积[ M( Q1, Q3)]为0.38 (0.13,2.10) cm 3,其中TICA体积<1 cm 3的患者12例、1~5 cm 3 5例、>5~10 cm 3 1例、>10 cm 3 2例。发生ICA患者的颅内左、右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15 (0.01,1.29) cm 3、0.05(0,1.67) cm 3;首选手术侧、后选手术侧ICA体积[ M( Q1, Q3)]分别为0.05(0,0.36) cm 3、0.11(0,1.86) cm 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是否微电极记录,ICA的发生率分别为52.2%(12/23)、34.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73)。发生ICA患者的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手术时长与TICA体积均无相关性(均 P>0.05);病程与TICA体积呈负相关关系( P=0.027)。 结论:PD患者DBS术中应用改良硬脑膜破孔及密封法可改善术中ICA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发生ICA患者的TICA体积可能与其病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脊髓电刺激(SC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测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采用SCS治疗的81例N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选择双极刺激模式,频率为30~60 Hz,脉宽为180~260 μs,电压为0.5~2.0 V。以疼痛改善率作为SCS测试是否有效的主要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疼痛改善率=[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VAS] /术前VAS×100%;其中疼痛改善率>50%为测试有效,≤50%为测试无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NP患者SCS测试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电极。81例患者术后疼痛改善率为(45.9±2.9)%;术后VAS为(4.5±2.5)分,较术前[(8.3±1.2)分]显著下降( t=13.67, P<0.01)。根据SCS测试有效的评估标准,45例患者为测试有效,36例为测试无效;测试有效率为55.6%(4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病程、术前VAS、病因、疼痛侧别及疼痛区感觉均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均 P>0.05),而疼痛部位是SCS测试效果的影响因素(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位于下肢是影响SCS测试效果的保护因素( OR=3.14,95% CI:1.26~7.83, P=0.013)。 结论:采用SCS治疗NP的测试有效率较高;疼痛位于四肢,特别是下肢的NP患者测试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微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左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电压持续电刺激30 min。各组犬均行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经压力传感器连接多功能监测仪,股静脉置管备用。使模型稳定4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模型制备完成后每小时记录1次尿量。并记录氧供和氧耗的数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后,SHEM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高于其余4组[(121.30±8.66)、(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 F=110.156, P<0.01],STM组和THA组在90 min时MAP(mmHg)高于HEM组[(65.30±10.63)、(59.30±5.85)、(54.00±5.66), F=105.649, P<0.01]。犬血乳酸值(mmol/L)在0 min时HEM组高于SHAM组[(5.58±0.57)、(0.79±0.18), F=51.454, P<0.01],在180 min时HEM组高于SHAM、STM及THA组[(9.93±2.04)、(0.86±0.14)、(3.19±0.42)、(3.50±1.12), F=75.875, P<0.01]。120 min及180 min时除SHAM组外其余组尿量均减少,但STM组和THA组均高于HEM组[(11.00±1.80)、(10.00±1.20)、(7.00±1.00) ml/h;(11.00±1.00)、(9.00±1.20)、(4.00±0.82) 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9.772、129.037, P<0.01)。180 min时除SHAM组外,犬血中氧供及氧耗均降低,STM组和THA组氧供[(284.0±14.8)、(260.7±18.1) ml/min]HEM组[(179.1±7.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 375.026, P<0.01);HEM、VGX、STM和THA组氧耗[(73.6±6.6)、(71.5±4.3)、(78.4±3.2)、(73.6±9.2) ml/min]均低于SHAM组[(138.0±18.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667, P<0.01)。 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行脑深部电刺激(DBS)的帕金森病(PD)患者中电极激活触点位置、激活组织体积(VTA)以及年龄等因素对患者情绪症状和认知功能等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STN)DBS的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12个月采用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中年组(年龄<60岁,39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62例)探究年龄因素对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使用Lead-DBS软件将患者的电极重建结果转化到蒙特利尔标准空间中,根据激活触点位置在STN的亚区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感觉运动区组(43例)和联合区组(53例);此外,根据患者12个月时的MoCA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了认知功能改善组(57例)和认知功能恶化组(44例),统计不同分组之间的电极激活触点的位置信息并计算VTA,分析电极激活触电位置以及激活组织体积对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01例PD患者,其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62.6±8.4)岁。中年患者术后12个月时的MoCA评分、延迟回忆评分、注意力评分、命名评分显著高于老年患者(均 P<0.05)。感觉运动区组患者12个月随访时的MoCA评分改善率为-1.77%±20.36%,HAMA评分改善率为39.65%±42.91%,HAMD评分改善率为36.23%±45.45%;联合区组患者12个月随访时的MoCA评分改善率为11.69%±22.24%,HAMA评分改善率为16.62%±68.10%,HAMD评分改善率为2.30%±95.04%,两组患者量表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CA: P=0.002;HAMA: P=0.040;HAMD: P=0.033)。认知功能改善组患者的VTA在左侧大脑半球STN感觉运动区和边缘区的分布明显小于认知功能恶化组[(60.53±52.04)mm3比(84.55±61.00)mm3, P=0.035;(41.81±33.36)mm3比(59.05±45.46)mm3, P=0.030]。 结论:STN-DBS对于PD患者情绪症状和认知功能的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患者的年龄、电极激活触点位置和VTA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非线性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提取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深度多裂肌不同状态下肌电图(EMG)信号中所蕴含的非线性动力学信息,比较二者的非线性指标Lempel-Ziv(LZ)复杂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cLBP患者25例设为cLBP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8例设为正常组。采用sEMG结合丝电极记录2组受试者腰部L 4深层多裂肌EMG信号,分析静息状态、最大肌力、耐力收缩、持续收缩后放松等4种不同状态下多裂肌电非线性特征LZ复杂度的差异,并比较cLBP组腰部痛侧与非痛侧多裂肌LZ复杂度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LBP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指数与LZ复杂度的相关性。 结果:cLBP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4.00±1.04)分,持续疼痛时间平均为(5.96±4.69)年,ODI指数平均为(17.12±10.49)。cLBP组患者肌电信号采集各时间点(进针时、退针后、肌肉收缩时和动作终止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在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静息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肌力测试和耐力测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疼痛持续时间与其深层多裂肌最大等长收缩(肌力测试时和耐力测试时)的LZ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1)。 结论: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影响大脑对深层多裂肌的协调控制,进而导致中枢对核心稳定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提示中枢参与核心稳定肌调控障碍可能是cLBP病因机制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附7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术(RF-TC)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癫痫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伴或不伴泛化62例,局灶性发作合并癫痫性痉挛6例,局灶性发作合并肌阵挛发作2例,单纯癫痫性痉挛1例。影像学表现为皮质发育畸形27例,海马硬化9例,发育性或低级别肿瘤8例,脑软化灶5例,合并2种类型病变5例,头颅MRI阴性1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SEEG引导的RF-TC治疗。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患儿植入颅内电极5~14根/例。8例患儿行RF-TC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69例随访(1.2±0.5)年(0.5~2.5年),2例失随访。末次随访时,45例(65.2%)无发作,24例仍有癫痫发作,其中18例(26.1%)发作减少>50%;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42例患儿中,25例(59.5%)无发作。2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患儿发作均控制1年以上,局灶皮质发育不良患儿的术后6个月的无发作率为85.7%(18/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疗效与电极植入目的(方案)有关( P=0.007),而与手术年龄、病程、癫痫发作类型、MRI阴性无关(均 P>0.05)。 结论:对于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SEEG引导的RF-T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适用于体积小或深在的病灶,亦可探索MRI阴性的癫痫网络,为多发病灶、累及功能区者提供了手术机会,并能辅助切除性手术制定计划、评估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设计SEEG电极植入方案,根据SEEG监测信息确定发作起始区并行RFTC毁损。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36例患者接受RFTC毁损治疗后随访(13.7±6.9)个月(6~32个月)。RFTC毁损后2、12、24个月的无癫痫发作率(比例)分别为58.3%(21/36)、30.0%(6/20)和1/7。末次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17例(47.2%),预后不良(Engel分级Ⅲ、Ⅳ级)19例(5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癫痫发作类型为未继发强直-阵挛发作、MRI显示有明显病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癫痫发作模式(SOP)为SOP1和SOP2、采用根治性RFTC毁损、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可能与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显示有明确病灶( OR=40.41,95% CI:2.26~721.27, P=0.012)、PET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低代谢区( OR=26.88,95% CI:1.40~517.65, P=0.029)、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异常放电消失( OR=15.14,95% CI:1.57~146.30, P=0.019)为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SEEG引导的RFT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明显的近期效果;MRI显示有明确致痫病灶、PET检查结果显示有低代谢区、RFTC毁损后24 h SEEG显示发作间期放电消失3个因素可提示接受RFTC毁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探头温度的经皮血气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经皮氧分压(TcPO 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监测技术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评价其在不同探头温度时(41~43 ℃)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同时使用两台经皮监测仪,左侧电极温度固定设为43 ℃,右侧依据住院号分组设为41 ℃和42 ℃。使用Bland-Altman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41~43 ℃ 时TcPO 2与动脉氧分压(PaO 2)、TcPCO 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收集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灌注状况等指标,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TcPO 2和TcPCO 2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13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41 ℃组70例,42 ℃组61例,共收集262对经皮与动脉血气值。41~43 ℃ 时TcPO 2与PaO 2、TcPCO 2与PaCO 2一致性均较好(Bladn-Altman法,界外点数均<5%),但TcPO 2均显著低于PaO 2[bias=-23.8、-16.8、-7.3 mmHg(1 mmHg=0.133 kPa); t=-5.757、-5.599、-3.512, P均<0.01];41、42 ℃时TcPCO 2显著高于PaCO 2(bias=4.5、2.6 mmHg; t=4.981、3.006, P均<0.05),43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cPO 2与PaO 2在41 ℃时无显著相关性,余组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TcPCO 2与PaCO 2在41~43 ℃ 时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1)。电极温度、胎龄、儿茶酚胺药物及乳酸值均为TcPO 2的影响因素( P均<0.05),但其对TcPCO 2无显著影响。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在电极温度41~43 ℃时TcPO 2与PaO 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二者之间的偏倚值均小于胎龄≥32 周的患儿。安全性评估提示电极温度41 ℃和42 ℃时烫伤风险(33.3%、55.6%)显著低于43 ℃(94.2%)( P<0.01)。 结论:TcPO 2和TcPCO 2在电极温度43 ℃时准确性最好;与TcPCO 2相比,TcPO 2受电极温度、胎龄及循环状况的影响较大,低温电极(41~42 ℃)可用于极早产儿PaO 2水平的趋势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