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病人治疗反应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MM病人为MM组,同期该院门诊就诊的6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参与者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GRP78的表达,分析GRP78表达与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的关系.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血清GRP78预测MM病人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与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血清GRP78表达与MM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 MM病人的血清GRP7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Z=4.12,,P<0.001),中位表达量分别为2.49(1.23,5.13)mg/L和1.29(0.75,2.14)mg/L.与多发性骨髓瘤国际预后分期(ISS)Ⅰ、Ⅱ期病人2.05(1.09,4.40)mg/L相比,血清GRP78表达在ISSⅢ期病人2.99(1.66,5.63)mg/L显著升高(Z=2.18,P=0.030).然而,血清GRP78表达与接受硼替佐米诱导方案的MM病人的治疗反应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GRP78预测总体生存(OS)的最佳临界值为1.68 m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5%CI:(0.58,0.81),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7%和58.4%.Kaplan-Meier曲线表明GRP78高表达(≤1.68 mg/L,n=50)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组(>1.68 mg/L,n=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9,P=0.001).单、多因素Cox分析揭示ISS分期[HR=2.04,95%CI:(1.11,3.76),P=0.022]、治疗反应[HR=2.42,95%CI:(1.28,4.58),P=0.007]和血清GRP78表达[HR=2.96,95%CI:(1.43,6.12),P=0.003]是MM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RP78在MM病人血清中呈现异常高表达,且与ISS分期及不良预后有关,或许是MM诊断与预后风险分层的重要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圆孔未闭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大多数病人没有临床症状.卵圆孔未闭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未被重视.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卵圆孔未闭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现就卵圆孔未闭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寻新的治疗策略变得越来越必要.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 200 nt的非编码 RNA,其在多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一些 lncRNAs可能与 AF相关.参与结构重塑、电重塑等的 lncRNAs可能成为 AF诊断及治疗的靶标,而参与自主神经重构的 lncRNAs可能为 AF的预后及复发带来新的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 Meta分析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搜集关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与心绞痛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截至 2022年 9 月 30 日.由 2 名参与人员独立筛查文献、提取信息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20篇文献,涉及 2 975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总疗效[OR=3.32,95%CI(2.66,4.15),P<0.000 01]、心绞痛发作次数[MD=-1.38,95%CI(-1.83,-0.92),P<0.000 01]、心绞痛持续时间[MD=-6.27,95%CI(-8.06,-4.48),P<0.000 01]、心电图疗效[OR=2.54,95%CI(1.92,3.36),P<0.000 01]、总胆固醇[MD=-1.20,95%CI(-1.68,-0.71),P<0.000 01]、三酰甘油[MD=-0.50,95%CI(-0.74,-0.26),P<0.000 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17,95%CI(0.01,0.33),P<0.00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54,95%CI(-0.84,-0.24),P<0.000 01]均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西药.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但其安全性仍需要较多的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现状。方法:2022年5月至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微信平台将调查问卷向参与调查的麻醉医生发送,系统自动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共6 230名麻醉医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 160份,有效率为98.88%。参与问卷调查的麻醉医生分布于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来自三级医院的比率为32.59%,二级医院的比率为67.41%,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为9.8%。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在三级医院应用率高于二级医院(9.51% vs. 6.31%, P<0.05),在中医医院应用率高于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综合医院(26.15% vs. 7.26% vs. 2.49%, P<0.05)。在参与调查的省份中,广东省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率最高(13.60%)。围术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中非药物治疗应用率最高(59.0%),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率最高(47.4%),大部分(68.1%)的麻醉医生是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选取中医适宜技术。围术期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认为中医适宜技术具有减少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66.8%)、减轻围术期疼痛(54.8%)、促进围术期胃肠功能恢复(49.8%)和减少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发生(47.0%)等功效;围术期未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少规范化的技术培训和相关指南(87.11%)、缺乏相关收费项目(58.30%)、操作者的技术水平(46.20%)、外科医生不支持(43.40%)、病人不配合操作(27.10%)。 结论:目前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普遍较低,且不同省份、不同级别医院应用率差异较大。应该多渠道扩大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不断优化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方案及指南,加强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AGREE Ⅱ对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国外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目前多个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国外临床实践指南(CPG)进行质量评价,为规范我国产科VTE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国外公开发表的、专门针对孕产妇VTE管理的CPG。由两名研究员按照国际公认的指南评价工具——AGREE Ⅱ分别对纳入CPG进行质量评价。评价领域包括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独立性,CPG的推荐级别由以上6个领域的标准化总分的分布情况确定。结果:共纳入产科VTE指南12篇,推荐2篇,共识1篇,覆盖3个洲9个国家,发布时间为2009—2020年。纳入指南的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严谨性、清晰性、应用性及独立性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评分分别为99.44%、62.78%、70.35%、95.74%、68.80%、76.94%,各领域的标准化评分均≥50.00%,提示纳入CPG的总体质量较高。除范围和目的外,其余5个领域的全距(标准化评分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均≥50.00%,提示各CPG之间的质量差异较大。15篇CPG中,A级(推荐)4篇,B级(修改完善后推荐)11篇,C级(不推荐)0篇。产科VTE管理推荐内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几方面。结论:孕产妇VTE防治CPG的总体质量较高,但各CPG间的质量差异较大,尚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为其完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教育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的医学教育应用现状,分析实施中存在的障碍,为推进SP参与教学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以网络能够检索到明确联系方式的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79所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邮件向SP相关负责人发送调查表与知情同意书。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收到64所院校回复的有效问卷,其中有37所(57.8%)院校在教学中应用了SP,培训SP的主要方法为情景演练、示教、看视频、现场观摩。37所院校中,SP主要应用于病史采集教学[29所(78.4%)]、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28所(75.7%)]、医患沟通教学[27所(73.0%)]、体格检查教学[23所(62.2%)]。SP质量评估方式主要为教师反馈[27所(73.0%)]、学生反馈[26所(70.3%)]、自制评价表评估[11所(29.7%)]。SP应用的主要问题为SP队伍不稳定[27所(73.0%)]、缺乏统一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课程培训[17所(45.9%)]。结论:SP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医学院校在医患沟通教学领域中已经开始重视SP的应用。今后需要加强SP培训的规范化,进一步推进SP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国内外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现况,整合其中的有效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借鉴。方法:以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以护士长/护理管理者、人文关怀/关怀/以人为本、患者/病人及相应的英文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医知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Wiley、OVID、EBSCO)、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9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护士长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和效果评价工具。结果:共纳入57篇文献。在护士长作为直接护理者和组织管理者2个层面综述其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措施,作为直接护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通过查房实施人文关怀,营造关怀氛围,设立护士长接待日,访谈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基于人文关怀角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与患者及家属的关怀性沟通;作为组织管理者层面的措施包括构建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构建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加强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和素养的培训,构建关怀环境和氛围,简化护理工作流程,建立连续的、多样化的护患沟通模式,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人文关怀,组织参与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活动,设置"爱心照护岗",关怀督导与质控。主要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实施人文关怀实践的效果,评价对象为护士或护理服务。结论:护士长在实施人文关怀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采取多种措施直接或间接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建议构建覆盖更多专科和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模式,并完善以护士长为评价对象的患者满意度测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构性反馈框架在基于标准化病人问诊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课后问诊教学的效果。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33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常规教学结合SP应用结构性框架进行反馈。比较应用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前后实验组学生的问诊考核成绩及对SP问诊的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及卡方检验。 结果:实验组经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后问诊考核总分[85.750(80.875,89.000), P<0.001]、现病史[38.000(33.000,42.000), P=0.022]、既往史[4.000(4.000,5.000), P=0.008]、个人史[2.000(1.000,4.000), P<0.001]等方面的成绩均提高显著,且病史搜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9.000(9.000,10.000), P=0.002]。实验组学生普遍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参与课后SP指导练习,并认为SP教学法对提高临床思维帮助很大( P=0.000)。 结论:将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课后SP问诊教学中效果明显,值得在问诊教学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