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枳术郁李方组,每组10只,阳性药组给予麻仁软胶囊混悬液0.1 g/kg、枳术郁李方组给予枳术郁李方溶液0.483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体积溶剂.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灌胃给予造模药物盐酸洛哌丁胺(剂量为4 mg/kg),建立小鼠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模型.测定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小鼠6 h内黑便粒数及重量,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P物质(SP)、一氧化氮(NO)、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酪酪肽(PY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术郁李方组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首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6 h内粪便粒数,重量及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VIP、NO、CCK、PYY水平明显降低(P<0.01)、SP、CGRP、MT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枳术郁李方具有明显的缓解便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肠气机的升降失常,恢复胃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动态平衡,调节气机升降,维持气机畅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滋阴润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考察滋阴润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并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建立STC小鼠模型,将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滋阴润肠方低剂量组(1.3g/kg)、滋阴润肠方高剂量组(2.6g/kg)和阳性药组(莫沙比利,3mg/kg),每组10只.各组小鼠按照相应药物浓度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边造模边给药治疗,每日1次,连续14 d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量、首次排黑便时间、肠道传输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含量;酶联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细胞因子受体(c-kit)与其干细胞因子(SCF)m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kit、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显著延长(P<0.05),粪便含水量及肠道传输率显著降低(P<0.05),结肠5-HT含量及c-kit、SCF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肠c-kit、p-PI3K/PI3K和p-Akt/Akt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滋阴润肠方高剂量组小鼠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滋阴润肠方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有升高的趋势;滋阴润肠方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滋阴润肠方低剂量组小鼠具有缩短的趋势;滋阴润肠方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组肠道传输率均显著升高(P<0.05);在结肠组织中,滋阴润肠方高剂量组c-kit、SCF mRNA水平显著上升(P<0.05),阳性药组具有上升的趋势;滋阴润肠方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5-HT含量和c-kit、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滋阴润肠方具有提高肠道传输率治疗便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加5-HT含量,上调PI3K/Akt表达进而增加Cajal间质细胞数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粪菌移植对顽固性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动力以及TLR4/NF-κB通路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对顽固性便秘小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动力的影响,是否与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健康清洁级C57BL/10小鼠60只,雌雄各半,周龄6~8周,平均体重22 g.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模型组和粪菌移植组,各20只.采用灌服盐酸洛哌丁胺(9.38mg/kg,2次/d,连续6周)的方法复制顽固性便秘模型,评估排便次数和排便量判定造模成功.粪菌移植采用对照组小鼠0.2 mL粪菌液灌肠(2次/d,连续2周).采用日本光冈肠道菌群分析法定量检测菌群值及B/E值,伊文思蓝推进率法计算肠道动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NF-κB、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梭菌的菌群值显著升高,B/E值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粪菌移植组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群值明显增加,B/E值升高(P<0.05).模型组的伊文思蓝推进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粪菌移植组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TLR4、NF-κB、IL-6和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粪菌移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粪菌移植能够有效改善顽固性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动力,可能与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以及抑制肠道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大黄三味片对便秘大鼠肠道黏膜分泌功能、结构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大黄三味片对便秘大鼠肠道黏膜分泌功能、结构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A)组、模型(B)组、大黄三味片给药7 d(C)组、大黄三味片给药14 d(D)组、大黄三味片给药30 d(E)组,每组8只.B、C、D、E组大鼠先给予盐酸洛哌丁胺8 mg/kg灌胃7 d,造模成功后C、D、E组大鼠分别给予243 mg·(kg·d)-1的大黄三味片混悬液灌胃7、14、30 d.比较A、B、C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肠道分泌功能变化;通过Masson-Fontana黑色素染色法,观察C、D、E组大鼠结肠黑变病发生情况;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A、B、C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A、B、C组大鼠差异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结肠黏膜短路电流下降(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结肠黏膜短路电流上升(P<0.05).便秘大鼠在经大黄三味片干预7、14、30 d后,结肠黑色素染色实验皆未发现特异性黑色素沉着和嗜银细胞颗粒.与B组比较,C组大鼠颤螺旋菌科(Oscillospir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拟杆菌科(Muribaculaceae)的丰度升高.与A组比较,B组大鼠肠道菌群差异代谢物依卡倍特(Ecabet)含量降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大鼠肠道菌群差异代谢物肉桂酸(Cinnamic Acid)含量升高(P<0.05).结论 大黄三味片可通过调节大鼠肠道分泌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提高便秘大鼠的粪便含水率,治疗便秘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参苓白术散结合穴位贴敷疗法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与住院部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在控制日常饮食与适量运动的前提下,对照组采用盐酸洛哌丁胺治疗,而研究组则应用参苓白术散与穴位贴敷的联合疗法.经过为期28 d的治疗周期,对2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腹胀、排便频率、性状及腹痛程度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周期后,2组的血清5-羟色胺(5-HT)以及神经肽Y(NPY)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2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组复发率4.76%(2/42)低于对照组20.00%(7/35)(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便秘模型小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35 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美洲大蠊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予盐酸洛哌丁胺灌胃造模及不同浓度的美洲大蠊提取物进行干预治疗,记录各组小鼠给药后粪便排泄数量及湿重;在实验结束前,收集各组小鼠粪便,采用 16S rRNA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测定各组小鼠首次排红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粪便湿重、粒数,肠道推进率均降低;而排红便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美洲大蠊治疗组小鼠的粪便湿重、粒数及小肠推进率增加,而排红便时间降低(P<0.05 或P<0.01).16S rRNA分析显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明显提升便秘小鼠肠道粪便中Lachnospiraceae NK4A136 和酸性拟杆菌、Alistipes、Rikenella microfusus DSM 15922 细菌的丰度.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够缓解盐酸洛哌丁胺诱导的小鼠便秘,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西药组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联合盐酸托烷司琼治疗,同时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普通针刺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针刺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和上巨虚穴;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治疗,选穴同普通针刺组.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3天与5天,比较3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腹泻症状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西药组的53.33%(16/30)、普通针刺组的73.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普通针刺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可有效缓解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功能性便秘大鼠造模的文献与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文献分析结果进行功能性便秘(FC)大鼠造模方法的探索,以期为今后便秘相关动物实验提供参考.方法 实验分为两部分:(1)将 28 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 只)、复方地芬诺酯组(10 只)、盐酸洛哌丁胺组(10 只),空白组灌胃 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分别采用灌胃 10 mg/kg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两种方法复制 FC大鼠模型,14 d后观察 3 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24 h 排便数及粪便含水率等一般指标的差异.(2)30 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各 10 只,实验组灌胃不同剂量的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4 d后观察相关胃肠动力指标.结果 实验一结果显示,3 组大鼠的一般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大剂量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粪便含水率、24 h 排便数、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降低(P<0.05);与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大鼠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长,粪便含水率、24 h 排便数、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降低,其中 24 h排便数、胃排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15 mg/kg复方地芬诺酯及10 mg/kg盐酸洛哌丁胺制作 FC模型失败;20 mg/kg复方地芬诺酯可成功复制 FC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核桃低聚肽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旨在探究核桃低聚肽(WOPs)对大小鼠消化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用130只雄性SD大鼠和70只雄性ICR小鼠.先将SD大鼠随机分为2个亚组,Set1组70只,Set2组60只.再将Set1组和ICR小鼠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清蛋白对照组、WOPs低、中、高干预组及配伍组,每组10只;Set2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乳清蛋白对照组、WOPs低、中、高干预组及配伍组,每组10只.每组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相应溶液进行干预.SD大鼠灌胃干预30 d后,Set1组采用幽门结扎术收集大鼠胃液,测定胃液中胃酸、胃组织胃蛋白酶及血清胃肠相关调节激素的分泌水平:Set2组行胆管插管收集胆汁.70只雄性ICR小鼠按Set1组分组方式分为7组,每组10只,灌胃干预7 d后,通过灌胃给予盐酸洛哌丁胺后,对小肠推进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相比模型对照组,WOPs各组胃液游离酸、总酸及总酸排出量均明显增高,胃蛋白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且在WOPs干预组,WOPs(880mg/kg·bw)组生长抑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组;WOPs(440 mg/kg·bw)、WOPs(880 mg/kg·bw)及配伍组胃动素、P物质、胃泌素含量明显高于模型明显对照组,且在小肠推进功能实验中显著提高了小肠推进率(P<0.05).结论 WOPs可通过调节大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水平,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及促进胃肠蠕动,发挥其促消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生血通便颗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生血通便颗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潜在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和BATMAN-TCM数据库筛选生血通便颗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STC疾病相关靶点,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R语言对交集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大鼠采用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3 mg/(kg·d)]灌胃建立STC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等体积蒸馏水)、模型组(等体积蒸馏水)、莫沙比利组[1.35 mg/(kg·d)]、生血通便颗粒低剂量组[1.44 g/(kg·d)]、生血通便颗粒高剂量组[2.88 g/(kg·d)],每组 8 只,每日灌胃 1 次,连续治疗 14 d.记录治疗后肠道推进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c-Kit)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 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筛选出生血通便颗粒活性成分 74个,对应的作用靶点为 492个,CASP3(Caspase-3)、Bcl-2、Bax凋亡基因是STC的核心靶点之一,其相关的作用通路为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 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推进率降低(P<0.01);结肠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上皮层有缺失,固有层腺体缺损破坏明显,可见炎性改变;结肠组织中c-Kit表达降低(P<0.01);凋亡细胞绿色荧光增加、c-Kit红色荧光减少,ICC凋亡指数升高(P<0.01);结肠组织GRP78、CHOP、Bax、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Bcl-2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莫沙必利组及生血通便颗粒低、高剂量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提高(P<0.01);结肠黏膜结构较完整,炎性情况有所恢复,腺体排列较整齐;结肠组织中c-Kit表达升高(P<0.01);凋亡细胞绿色荧光减少、c-Kit红色荧光增加,ICC凋亡指数降低(P<0.01);结肠组织GRP78、CHOP、Bax、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Bcl-2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莫沙必利组相比,生血通便颗粒高剂量组肠道推进率提高(P<0.05)、c-Kit表达升高(P<0.05)、ICC凋亡指数降低(P<0.05);生血通便颗粒低、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GRP78、CHOP、Bax、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生血通便颗粒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生血通便颗粒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GRP78/CHOP信号通路,调控Bax、Bcl-2、cleaved Caspase-3 凋亡蛋白表达,从而抑制ICC凋亡以达到治疗STC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