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多酚类成分含量测定的大盘龙七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建立大盘龙七Bergeniae Scopulosae Rhizoma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大盘龙七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gilent 5 T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25 ℃;对10批大盘龙七药材进行指纹图谱构建,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合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同时测定熊果苷、没食子酸、岩白菜素、儿茶素、4-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大盘龙七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其中S5的相似度为0.752,其余批次的相似度均大于0.92,共标定了 14个共有峰,指认出7个色谱峰,分别为熊果苷、没食子酸、岩白菜素、儿茶素、4-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聚类分析将10批大盘龙七药材分为3类;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4是影响药材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标记了大盘龙七中6个差异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0批大盘龙七药材中熊果苷、没食子酸、岩白菜素、儿茶素、4-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30~63.24、0.26~2.98、15.96~78.04、1.54~11.17,0.97~2.54、2.09~7.38、0.64~12.30 mg/g.结论 建立的大盘龙七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酚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大盘龙七药材的定性定量分析,为大盘龙七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盘龙参内生真菌胞内细菌7-2H的分离鉴定和促生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真菌内生细菌是一类特殊细菌,在寄主真菌体内及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发掘盘龙参内生真菌内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细菌资源,并探索其生物学功能,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菌丝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后,利用菌丝组织研磨法分离内生细菌,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其进行鉴定.运用特异性引物验证细菌的内生性,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AS比色法以及钼锑抗比色法对菌株的促生特性进行测定,通过水稻种子促生长实验初步验证内生细菌的促生长能力,并对内生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促生相关功能基因分析.真菌E.sorghinum菌丝内能观察到与荧光素标记的单链核酸探针杂交后的细菌,证实其菌丝内含有细菌,从菌丝内分离出一株内生栖稻根瘤菌Rhizobium oryzihabitans 7-2H,具有产吲哚乙酸(IAA)、铁载体和溶磷能力,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茎长、根长、鲜重和干重.菌株 7-2H与标准菌株R.oryzihabitans M15 基因组之间的平均核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值为 96.98%,通过对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 7-2H含有与产IAA、铁载体及溶磷能力相关的基因.分离得到一株真菌内生栖稻根瘤菌,该菌具有良好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可作为后续研发微生物菌肥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盘龙参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研究盘龙参Spiranthes s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石油醚萃取获得萃取物,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制备,采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计算电子圆二色谱法(ECD)判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体外考察化合物对棕榈酸诱导MIN6细胞损伤后的细胞活力影响.结果 从盘龙参根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2'-(2,4-二甲氧基-8-{4'-羟基-5',6'-二甲基-四氢呋喃[7,8]}-9,10-二氢菲)(1)、红门兰酚(2)、spiranthesphenanthrene A(3)、2-methoxy-4,7-dihydroxy-6-isopentenyl-9,10-dihydrophenanthrene(4)、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5)、樱花素(6)、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7)、5-hydroxy-4'-[(2-isopentenyl)oxy]-3,7,3'-trimeoxyflavone(8)、hydroxydihydro-bovolide(9)、原儿茶醛(10)、β-谷甾醇(11).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0.39~25μmol/L)或11(12.5~50 μmol/L)与棕榈酸共同处理后的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增强.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二氢菲类化合物,命名为盘龙参醇A;化合物6~7、9~10为首次从绶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1能够拮抗棕榈酸对MIN6细胞的损伤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盘龙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盘龙参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凝胶色谱、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分离盘龙参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来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盘龙参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吐叶醇(Ⅰ)、Ⅳ-反式-阿魏酰基甲氧基酪胺(Ⅱ)、Ⅳ-p-香豆酰酪胺(Ⅲ)、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酪胺(Ⅳ)、α-细辛脑(Ⅴ)、spiranthol-B(Ⅵ)、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Ⅶ)、5-hydroxy-4'-[(2-isopentenyl)oxy]-3,7,3'-trimethoxyflavone (Ⅷ).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Ⅵ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洛罗兰糖苷激活Bcl-2通路诱导髓样抑制性细胞凋亡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促进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凋亡是抑制肿瘤生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该实验旨在探究盘龙参活性成分络罗兰糖苷对MDSCs的抑制效应以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洛罗兰糖苷对MDSCs细胞系(MSC-2)的毒性;采用流式分析法检测洛罗兰糖苷对MSC-2的促凋亡作用;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洛罗兰糖苷作用后MSC-2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细胞活性检测证实洛罗兰糖苷可以抑制MSC-2的活性;凋亡抗体染色结果显示洛罗兰糖苷可以促进MSC-2凋亡;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洛罗兰糖苷作用下,JNK2、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表达下降.[结论]洛罗兰糖苷可以通过激活Bcl-2信号通路,促进MDSCs凋亡增强免疫正调控,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1-2016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阐明2011-2016年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昆明市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标本,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毒核酸.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结果. 结果 2011-2016年检测粪便、肛拭子及咽拭子等标本共计6 373份,其中人肠道病毒通用型(human enterovirus universal,EV-U)阳性4 679份,阳性率73.42%.昆明市手足口病病原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组成,其优势病原不断变化,2011-2016年优势病原依次为EV-A71型、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CV-A16型;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591,P<0.001).粪便标本阳性率(81.84%)较肛拭子(60.65%)及咽拭子(32.40%)高(x2=836.895,P<0.001),重症手足口病标本的EV-A71型检出最多,占重症阳性标本的50.53% (431/853).发病高峰在4-7月,占病例标本总数的53.68%(3 421/6 373),由单峰分布演变为双峰变化.主城区的官渡、西山、五华、盘龙病例较多,不同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90.546,P<0.001).发病年龄集中在6岁以下,其中1~3岁年龄段的病例最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男女病原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67,P=0.186). 结论 昆明市手足口病呈现明显季节性、年龄特征及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病原以EV-A71型和CV-A16型为主,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逐渐上升;EV-A71型是引起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应重点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18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必净注射液的使用合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必净注射液的应用情况,为提高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的病历共1 344份,对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929份含血必净注射液的病历主要集中在骨科,占69.12%,普外科占24.26%.适应症方面:骨科有适应症使用比例仅为39.3%.用法用量方面,血必净的使用量(50~100 mL)及溶剂体积(100 mL)的合格率分别为98.66%、96.95%,给药频次的合格率仅为17.26%,主要以1次/d给药为主.疗程方面,3~14 d给药时间占79.01%.联合用药方面,抗菌药物与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应用率高达78.94%,其中27.60%抗菌药物使用为预防用药,51.34%抗菌药物使用为抗感染治疗.此外,血必净注射液与丹参川芎嗪、痹祺胶囊、盘龙七片及接骨七里片等联合使用的频次较高,属于重复用药.结论 需加强血必净注射液在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方面的的处方审核,尤其在使用频次及重复给药方面,需严格把控.此外,血必净注射液在骨科的使用比较多,符合适应症的比例较低,临床药师应加大干预力度、多与临床医生沟通,为医生提供合理用药指导,以促进血必净注射液在临床更加安全、合理及有效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盘龙七片治疗骨性关节炎配伍的合理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盘龙七片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配伍合理性.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盘龙七片中的活血化瘀组、祛风湿组及补肝肾组的59个化合物与骨性关节炎相关的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和筛选,通过数据整合分析,解析该方防治骨性关节炎作用特点及配伍规律.结果:59个化合物可作用于70个骨性关节炎相关靶点,主要涉及炎性刺激反应、细胞增殖、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等相关过程,通路富集分析涉及炎症反应、软骨退化、免疫调节、软骨下骨骨代谢等相关通路.结论:3组药物对炎症反应、软骨细胞凋亡及代谢、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骨代谢失衡等骨性关节炎(OA)发生的病理环节起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但各有所侧重.其中活血化瘀组长于抗炎止痛,祛风湿组主要参与调节炎症与免疫过程,补肝肾组与软骨退化和软骨下骨骨代谢更为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盘龙七片治疗A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联合口服盘龙七片治疗A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于邳州医院治疗的A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50例)和研究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联合口服盘龙七片,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7d血清IL-1、IL-6、TNF-α水平及治疗后4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早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7d治疗后,两组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研究组患者拆除石膏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0%vs48.0%,x2 =12.703,P<0.01).结论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联合口服盘龙七片治疗A3型桡骨远端骨折,较之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能有效降低骨折炎性反应,缓解疼痛、肿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昆明地区妊娠期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昆明地区妊娠期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昆明地区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昆明地区6004例妊娠期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67T多态性检测结果,采用Arc GIS 10.4软件及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空间特征探究.结果 检出野生型(CC型)2306例,占38.41%;杂合突变型(CT型)2814例,占46.87%;纯合突变型(TT型)884例,占14.72%.野生型在安宁市、五华区、石林彝族自治县分布较广;杂合突变型在西山区、盘龙区、呈贡区分布较广;纯合突变型在东川区、宜良县、安宁市分布较广.结论 昆明市部分县区妊娠期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存在差异,应对育龄及妊娠早期女性进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检测,个性化补充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及相关孕期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