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造口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常用手术方式,近年来肠造口患者不断增加。肠造口患者在行腹盆腔检查或手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灌肠以清洁远端肠道。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灌肠器末端为肛管,灌肠时直接将肛管插入肛门或造口,由于肠造口缺乏括约肌,当用于肠造口患者灌肠时,易出现灌入液反流的现象,给患者带来不适,减慢灌入速度,延长灌肠时间,增加护士工作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一次性造口灌肠器",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和对照组(38例,0.9%NaCl溶液20 ml+凝血酶1 000 U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直肠镜评分、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及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种分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18%(41/44)比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31)。观察组肠道损伤程度、肛门疼痛、肉眼血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 P<0.001),但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CRP、Hb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提高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1、2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试验组给予rhGM-CSF+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均2次/d,连续治疗3周。根据主观客观管理分析(SOMA)量表对灌肠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合粪常规及直肠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根据SOM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评分均较同组灌肠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灌肠后试验组便血评分比对照组低[(0.33±0.15)分比(0.48±0.32)分, t=2.045, P=0.022],两组其他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试验组为90.63%(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5, P=0.026)。全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造口顺行灌肠改善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对低位直肠癌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5例因低位直肠癌行ISR并回肠造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其中未灌肠组60例,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临床指标,通过问卷量表,直肠肛门测压,肠镜等评估患者术后肛门及肠道功能等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含益生菌溶剂顺行灌肠组在造口还纳术后1、3、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LARS)、6个月梅奥内镜评分(MES)、还纳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灌肠组[(11.60±1.97)分比(13.23±3.47)分、(9.40±2.50)分比(11.17±3.65)分、(7.08±1.75)分比(9.38±2.58)分, t=2.730、2.207、4.757, P<0.05, Z=-2.145、-2.519、-2.165, P<0.05; Z=-3.332, P<0.05;(36.12±13.56) h比(57.67±16.60) h、(41.88±16.06) h比(60.15±16.64) h、8%(2/25)比31.7%(19/60), t=5.735、4.657, χ2=4.117, P<0.05],在还纳术后1、3、6个月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评分(FIQL)高于非灌肠组,Lifestyle/生活方式[(1.69±0.20)分比(1.36±0.21)分、(2.06±0.22)分比(1.77±0.24)分、(2.34±0.25)分比(2.01±0.31)分, t=-6.498、-5.317、-4.744, P<0.05]、Coping/心理应对[(1.67±0.26)分比(1.49±0.27)分、(1.90±0.35)分比(1.73±0.33)分、(2.38±0.35)分比(2.15±0.37)分, t=-2.715、-2.056、-2.585, P<0.05]、Depression/抑郁[(2.19±0.34)分比(1.81±0.31)分、(2.37±0.47)分比(2.04±0.50)分、(3.09±0.36)分比(2.76±0.64)分, t=-5.048、-2.827、-2.902, P<0.05]、Embarrassment/社交窘迫[(2.15±0.66)分比(1.76±0.55)分、(2.31±0.75)分比(1.95±0.64)分、(2.61±0.76)分比(2.22±0.67)分, t=-2.788、-2.264、-2.284, P<0.05],两组在还纳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最大容积(MTV)、直肠顺应性(R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7±6.17) mmHg比(26.54±4.34) mmHg、(33.46±6.22) mmHg比(29.33±4.70) mmHg,(97.13±8.23) mmHg比(90.84±12.07) mmHg、(105.63±8.12) mmHg比(100.67±13.09) mmHg,(56.50±6.39) ml比(59.50±8.01) ml、(62.30±6.48) ml比(63.30±7.90) ml,(5.72±1.27) ml/mmHg比(5.65±1.15) ml/mmHg、(8.20±1.52) ml/mmHg比(7.81±1.54) ml/mmHg, t=-1.478、-1.675、-1.361、-1.018、0.925、0.309、-0.128、-0.568, P>0.05]。 结论:通过含益生菌溶剂经回肠造口顺行灌肠可以一定程度改善ISR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排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中国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以微信问卷星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为参与调查者职称、所在单位级别,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是否进行饮食准备及饮食准备方案、术前是否口服泻药及口服泻药种类、术前是否常规口服肠道制菌药物、术前是否留置胃管或进行机械性灌肠等。按参与调查医师所在医院等级不同做分层分析,了解不同层面医院的医师对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的胃肠道准备情况。结果:共发出600份调查问卷,回收516份(86.00%)来自不同医院、从事结直肠外科或普通外科医生参与的调查问卷,其中三级医院366份(70.93%),二级医院150份(29.07%)。调查结果显示,右半结肠手术行饮食准备的比例为81.59%(421/516),左半结肠和直肠手术的比例均为84.88%(438/516),平均饮食准备时间为2.03 d。有85.85%(443/516)医生选择在所有结直肠手术前常规口服泻药进行肠道准备,仅有4.26%(22/516)的医生选择不口服泻药。对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及直肠手术采用机械性灌肠的医生比例分别为19.19%(99/516)、30.04%(155/516)和32.75%(169/516)。另有34.69%(179/516)的医生选择术前口服抗菌药物。94.38%(487/516)的医生对通过实施肠道准备后患者肠道清洁度表示满意,55.43%(286/516)的医生认为患者对实施的胃肠道准备方案耐受良好。在术前口服泻药方面,不同级别医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90.00%(135/150)比84.15%(308/366),χ 2=2.995, P=0.084];与三级医院比较,二级医院的医师进行饮食准备[87.33%(131/150)比76.78%(281/366),χ 2=7.369, P=0.007]、留置胃管[54.00%(81/150)比36.33%(133/366),χ 2=13.672, P<0.001]、口服肠道抗菌药物[58.67%(88/150)比24.86%(91/366),χ 2=12.259, P<0.001]及选择机械性灌肠的比例更高[28.67%(43/150)比15.30%(56/366),χ 2=53.661, P<0.001]。 结论:虽然国内大部分医生对择期结直肠手术术前肠道准备与国际上的主流方法基本一致,但在术前行机械性灌肠及留置胃管的比例仍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肛管恶性肿瘤合并巨腹征围手术期处理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本中心1例肛管恶性肿瘤合并巨腹征经围手术期处理及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结果。方法:患者男性,66岁,肛管腺癌(T3N0M0)合并巨结肠、巨膀胱、脊柱侧弯。因结肠和膀胱极度扩张导致巨腹征,左侧膈肌明显上移心脏被推移至胸腔右侧,肛管狭窄合并不全肠梗阻表现。术前准备:术前1周无渣饮食,静脉营养,反复多次灌肠,排出大肠内积存粪便和气体。术前3 d置导尿管,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巨腹征得到明显缓解后,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结肠次全切除术+结肠造口术。结果:患者术后6 h饮水,24 h下床活动,48 h内排气,术后第3天半流质饮食,第6天顺利出院。结论:肛管恶性肿瘤合并巨腹征患者,经过精准有效的术前准备,巨腹征缓解后,在机器人辅助下施行微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35例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期曾接受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行根治手术。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均行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术中根据个体病情行多点肠管活检及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决定具体手术方式。术后观察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及肠功能恢复、排便情况、营养状况等中远期效果。结果:9例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关瘘术;16例诊断为NEC合并肠狭窄,行狭窄肠管切除吻合术+关瘘术;10例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其中5例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Soave巨结肠根治术,3例为长段型巨结肠,行结肠次全切除Deloyers法翻转升结肠肛管吻合术+再次造瘘,2例为常见型巨结肠,行经肛门巨结肠治疗术+关瘘术。术后1例吻合口瘘并感染性休克,1例切口裂开,3例黏连性肠梗阻,1例左侧肺实变。随访3~36个月,恢复尚可。结论:对于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手术前应详细追问病史,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术中多点肠管活检等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个体化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技术应用于小儿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50例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患儿随机分为ERAS组和非ERAS组,其中ERAS组25例,非ERAS组25例。ERAS组采用手术日清晨清洁灌肠1次,术前2 h口服12.6%碳水化合物液体,术中保温、目标导向性补液,术后不留置尿管及术后镇痛等措施;非ERAS组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两组均采用经肛穴肛门成形术,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开始时血糖、术后24 h血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中输液量、术后静脉输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平均年龄、体重、WBC、CRP、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入院时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和非ERAS组患儿麻醉开始时血糖分别为(4.92±0.50)mmol/L和(4.53±0.42)mmol/L;术后24 h血糖分别为(5.03±0.66)mmol/L和(5.96±1.18)mmol/L,WBC分别为(9.97±3.24)×10 9/L和(8.28±3.51)×10 9/L,CRP分别为(3.63±4.00)mg/L和(9.03±15.77)mg/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2.10±6.40)h和(14.00±9.30)h;术中输液量分别为(83.10±32.20)mL和(136.10±68.40)mL;术后静脉输液时间分别为(4.68±1.25)d和(6.60±1.68)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2±1.56)d和(10.56±3.58)d;住院费用分别为(13 314.34±2 856.86)元和(16 088.69±3 282.34)元;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12%)和6例(24%);两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88%(22/25)和60%(15/25),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患儿。两组患儿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24 h WB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ERAS组麻醉开始时血糖降低,术后24 h血糖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较非ERAS组术中输液量减少、术后静脉输液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总体满意度高于非ER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应用于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患儿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和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的临床疗效,并统计其接受度和满意率。方法:选取2016年6月 至2021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中医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发生ARP患者64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32)和对照组( n=32)。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和康复新液保留灌肠并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用隔药脐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全美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分级标准评估治疗前后直肠损伤程度,并统计临床疗效。采用国际放疗远期并发症评分标准计算ARP患者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并统计患者满意率和接受度。 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分级均明显改善( 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隔药脐灸治疗方式的接受度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隔药脐灸或保留灌肠治疗ARP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隔药脐灸治疗ARP无侵入性,可避免反复药物灌肠加重直肠黏膜和肛周损伤;同时隔药脐灸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可接受度和治疗满意率均较高,可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