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移植围术期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代偿性肝硬化、重型肝炎等终末期肝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是肝移植,该过程中肌少症发病率高达43.4%。肌少症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缩短术后生存时间,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主要通过术前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计算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含量来评估肌少症。现有研究证明,肝移植患者存在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和代谢紊乱导致的蛋白质合成率降低,已发现的肝-肌轴介质(如高氨血症、低生长激素和睾酮、内毒素血症等)、潜在的介质(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肠道菌群在肝移植相关肌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肝移植围术期肌少症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采取合理的营养素和激素补充、个性化的阻抗锻炼、阻断肝-肌轴介质通路等联合治疗手段,提高临床医生对肌少症的重视程度,可能改善甚至逆转肌少症,有效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十年来,慢重症(CCI)已成为全球重症监护病房(ICU)幸存者的常见疾病。随着ICU诊疗技术的进步与集束化治疗的实施,重症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显著降低,使其幸存于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但越来越多的幸存者遗留有持续的器官功能不全,难以撤离器官支持而滞留于ICU,成为CCI患者。这些患者经历持续的免疫失调反应,出现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因此,营养不良是CCI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营养支持是CCI治疗手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营养支持策略主要在于提供足量的热量与蛋白质,辅以合适的促合成制剂促进合成代谢,使用免疫调节剂改善免疫抑制与炎症反应,补充微量营养素加强代谢支持。现从CCI患者的营养评估、热量评估、蛋白评估和其他营养制剂补充方面(如β受体阻滞剂、睾酮和甲基双氢睾酮、免疫营养、维生素)进行综述,从而为CCI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睾酮联合PDE5-I治疗高龄患者痛性阴茎回缩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85岁。主因“自觉阴茎回缩不适1年余”就诊。1年以来,患者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阴茎回缩伴严重不适感,发作时只能显露少许阴茎头及阴茎体,感觉到极度的痛苦,同时伴有全身乏力、情绪低落、烦躁及失眠。患者体型肥胖(腰围110 cm,体质指数27.7 kg/m 2),既往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基础病史。辅助检查:外周血睾酮(T)2.46 μg/L。予以睾酮补充治疗(TST)及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治疗,治疗后3个月内多次随访,患者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少肌性肥胖预防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少肌性肥胖(SO)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年人SO可导致跌倒、失能、骨折、心血管代谢疾病、癌症甚至死亡。SO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包括与年龄相关的身体成分改变、慢性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激素水平改变等。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治疗SO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营养膳食和体力锻炼(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达到增加肌肉和减少脂肪的目的。新型的治疗方式包括睾酮补充、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肌抑素抑制剂、全身振动疗法、维生素K、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等。深入了解SO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当务之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十一酸睾酮治疗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十一酸睾酮治疗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40例LOH患者,根据血睾酮水平分别给予口服十一酸睾酮80、40 mg,2次/d,疗程8周,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血睾酮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清总睾酮明显升高,症状有改善,性功能恢复。结论:十一酸睾酮是治疗LO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雄激素补充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春期小阴茎的规范性诊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12~16岁患儿小阴茎发育情况,探讨青春期小阴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治疗的28例青春期小阴茎患儿,其中睾酮治疗组21例,睾酮联合来曲唑治疗组7例,观察睾酮组与联合组患儿阴茎牵拉长度(SPL)。结果:睾酮组治疗前SPL(4.1±0.9)cm,用药后3个月SPL(6.7±0.6)cm;联合组患儿治疗前SPL(4.3±0.9)cm,用药后3个月SPL(7.4±1.0)cm,两组患儿用药后3个月SPL较治疗前明显增长( P<0.01),效果显著。 结论:青春期小阴茎患儿早期给予睾酮或联合来曲唑治疗,阴茎增长效果满意。青春期小阴茎患儿应该足够重视,早期发现,积极明确原因,补充睾酮治疗,必要时联合来曲唑,促进阴茎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肾脏病相关肌肉衰减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肌肉衰减症是以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肌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发病率高,该综合征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全因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通过影像学或生物电阻抗法测定骨骼肌质量、握力及步速等评估肌力及肌功能,是筛查、诊断肌肉衰减症的主要方法。肌源性干细胞受损、肌肉蛋白合成抑制及分解增加是肌肉衰减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运动、营养支持、纠正酸中毒是防治CKD相关肌肉衰减症的基础策略;新疗法如补充睾酮、生长激素等正在进行研究及试验,而线粒体再生、肌源性干细胞活化等新方向的探索有望为肌肉衰减症提供更多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年龄段隐睾患儿腹腔镜下治疗后性激素变化及影响手术时机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隐睾患儿腹腔镜下治疗后性激素变化及影响手术时机的危险因素,提高治疗隐睾患儿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21年8月于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隐睾患儿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将6~12个月的26例患儿纳入低龄组,1~2岁的42例患儿纳入中龄组,>2岁的12例患儿纳入超龄组。记录患儿手术资料,检测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Logistic分析影响隐睾患儿手术时机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影响隐睾患儿手术时机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在睾酮水平[低龄组(7.36±1.63)vs(7.48±1.67)ng/ml、中龄组(7.03±1.26)vs(7.11±1.07)ng/ml、超龄组(4.81±1.37)vs(4.92±1.63)ng/ml]、隐匿睾丸容积[低龄组(0.30±0.01)vs(0.32±0.03)cm 3、中龄组(0.45±0.14)vs(0.47±0.11)cm 3、高龄组(0.45±0.09)vs(0.61±0.08)cm 3]、隐匿睾丸最低血流速度[低龄组(3.42±0.87)vs(4.26±0.94)cm/s、中龄组(3.51±0.26)vs(5.69±0.35)cm/s、高龄组(8.41±0.34)vs(23.64±0.19)cm/s]方面均增加;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切口疼痛时间等方面比较,超龄组>中龄组>低龄组;在FSH、LH方面,低龄组降低,中龄组、超龄组增加( P<0.05)。年龄、家庭收入、初产妇、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期糖尿病、孕期补充蛋白质是影响隐睾患儿手术时机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704、0.785、0.842、0.904、0.845,列线图模型及模型区分度验证效果良好,评价区分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 结论:不同年龄段的隐睾患儿采用腹腔镜下治疗后性激素变化幅度和年龄有关,患儿在年龄、家庭收入、初产妇、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期糖尿病、孕期未补充蛋白质是影响手术时机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慢性前列腺炎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慢性前列腺炎(CP)是泌尿男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典型表现为精神心理症状(焦虑、压抑、认知及行为异常、生活质量下降)、盆腔疼痛症状(泌尿生殖区疼痛、腹部和盆腔肌肉压痛、射精痛、排尿疼痛)、性功能障碍症状(阳痿、性欲低下、射精功能障碍)以及下尿路症状(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后余沥、尿不尽等).现代医学认为CP的发生机制与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和局部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但核心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与CP关系的研究愈加广泛,为揭示CP发生机制提供全新视角.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介导炎症因子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亢进而激素水平紊乱以及神经递质功能异常诱发CP精神心理症状,通过诱发炎症因子释放、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敏化及大脑胶质细胞活化等引发CP盆腔疼痛症状,通过影响睾酮及神经递质水平等导致性功能障碍症状,通过直接感染及影响盆底肌功能引发CP下尿路症状.通过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来恢复肠道菌群稳态成为CP治疗的新方向.目前主要借助补充益生菌以及低聚糖类、蛋白水解物和中药多糖等益生元来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P,取得显著效果.现对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慢性前列腺炎发生机制与治疗的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泌尿男科医生诊治CP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个体化睾酮替代疗法治疗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对血清总睾酮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个体化睾酮替代疗法对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患者血清总睾酮(TT)和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78例LOH病例按照血清TT水平差异分为A组(TT<8 nmol/L)与B组(8≤TT<11.5 nmol/L),将B组随机均分为B1、B2组,采取个体化睾酮替代疗法,比较3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组SHBG水平明显降低(P<0.05),TT水平明显升高(P<0.05),B1组TT水平高于B2组(P<0.05);3组E2、FSH水平明显降低(P<0.05),P水平明显升高(P<0.05);3组ADAM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B1组与B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2组低于B1组(P<0.05).结论 睾酮补充治疗LOH时,TT<8 nmol/L建议选择常规剂量, 8≤TT<11.5 nmol/L可选择小剂量睾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