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临床样品前处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集色谱技术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技术的高选择性、高特异性及高灵敏性的优点于一体,成为临床检验领域最具有生命力的新技术之一,但其分析效果往往受待测样品特性制约。由于质谱仪的抗干扰能力有限,生物样本多需要进行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才能有效提高检测性能,实现精准检测。前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将目标分析物从生物基质中有选择性地分离出来,减少其他基质组分的干扰。同时,还可将目标分析物浓缩和富集,提高检测灵敏度。目前,临床样本前处理方法不仅种类多,个别方法耗时繁琐,给实验室人员在方法选择和开发及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带来了困难。因此,本共识旨在为实验室方法建立提供指导,助力临床质谱检测方法的研发规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童趣化陪伴和药物镇静对缓解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童趣化陪伴和药物镇静两种方式对缓解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择期手术学龄前(3~6岁)患儿3 825例,根据术前抗焦虑方案分为3组:童趣化陪伴组( n=2 198)、镇静药物组( n=1 281)和未干预组( n=346)。镇静药物组给予右美托咪啶2 μg/kg滴鼻,或咪达唑仑糖浆0.5 mg/kg口服。童趣化陪伴组由获得认证的专职术前镇静护士提供童趣化护理模式。未干预组为由于各种主观及客观原因,未实施任何抗焦虑方案。记录所有患儿的术前分离焦虑评分(PSAS)、镇静用药情况和Ramsay镇静深度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基于PSAS评分评估的不同抗焦虑方案组的分离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Ramsay镇静深度评分。 结果:童趣化陪伴组男1 462例,女736例,年龄[ M( Q1, Q3)]为59(49,69)个月;镇静药物组男824例,女457例,年龄为52(42,61)个月;未干预组男212例,女134例,年龄为57(48,69)个月。童趣化陪伴组分离成功率为95.6%(2 102/2 198),镇静药物组分离成功率为93.8%(1 202/1 281),均高于未干预组的43.6%(151/346)(均 P<0.05)。使用镇静药物的1 281例患儿中,785例口服咪达唑仑,496例鼻内滴注右美托咪啶。与右美托咪啶滴鼻组比较,口服咪达唑仑组月龄较小、体重较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比例较高(均 P<0.05)。口服咪达唑仑组分离成功率为93.4%(733/785),右美托咪啶滴鼻组为94.6%(469/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2)。右美托咪啶滴鼻组Ramsay镇静深度评分为2(2,2)分,优于口服咪达唑仑组的2(2,2)分( P=0.024)。 结论:童趣化陪伴和药物镇静均可有效缓解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浓度常压氧干预治疗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浓度常压氧干预治疗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均切除右侧肾脏建立孤肾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浓度常压氧+缺血再灌注组(NBHO+I/R组),S组仅分离左侧肾蒂,不给予缺血处理;I/R组和NBHO+I/R组分离左侧肾蒂并用无创动脉夹致左肾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后,将3组大鼠置于密闭氧舱中,S组和I/R组吸入常规浓度氧气(21%),NBHO+I/R组吸入高浓度氧气(60%),每天1次,每次2 h,持续7 d。术后第7天,通过大鼠眶静脉取血测量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取大鼠左侧肾脏,测量肾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和蛋白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脏组织中Keap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大鼠血清尿素氮[(10.7±1.7)mmol/L、(8.4±1.0)mmol/L比(6.1±1.3)mmol/L,均 P<0.05]和肌酐[(81.0±3.7)μmol/L、(62.9±3.4)μmol/L比(48.3±2.9)μmol/L,均 P<0.05]水平均增加,但NBHO+I/R组较I/R组降低(均 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MDA含量[(10.5±1.0)μmol/L、(8.6±0.8)μmol/L比(6.5±0.5)μmol/L,均 P<0.05]均增加,但NBHO+I/R组较I/R组降低( 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SOD含量均下降,但NBHO+I/R组较I/R组增加( P<0.05)。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中Keap1 mRNA和蛋白含量均降低,其中NBHO+I/R组下降最多(均 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中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其中NBHO+I/R组增加最多(均 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均加重,但NBHO+I/R组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 结论:高浓度常压氧干预治疗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VAP技术检测脂蛋白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浓度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蛋白残粒(RLP)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浓度以及小而密LDL颗粒(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6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149例)。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分离相测定2组空腹血清RLP、LDL-P及sdLDL-P等血脂亚组分浓度,采用均相法检测各组空腹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分析2组检验指标变化以及各检验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诊断真阳性率、诊断真阴性率、诊断假阳性率和诊断假阴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检验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组RLP、LDL-P和sdLDL-P水平[分别为(1.07±0.36)mmol/L、(1 300±370)nmol/L、(435±139)n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9±0.17)mmol/L、(781±215)nmol/L、(156±59)nmol/L; P均<0.01];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真阳性率[78.08%(114/146),81.51%(119/146)]和真阴性率[84.56%(126/149),86.58%(129/149)]均高于TG[58.90%(86/146),43.62%(65/149)]和LDL-C[59.59%(87/146),46.98%(70/149)],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假阳性率[15.44%(23/149),13.42%(20/149)]和假阴性率[21.92%(32/146),18.49%(27/146)]均低于TG[56.38%(84/149),41.10%(60/146)]和LDL-C[53.02%(79/149),40.41%(59/146)]( P均<0.01);血清RLP、LDL-P和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分别为0.890、0.902、0.973)均大于TG(0.682)和LDL-C(0.712),RLP和sdLDL-P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0.977)大于RLP(0.890)和sdLDL-P(0.973)( P均<0.01)。 结论:血清RLP、LDL-P和sdLDL-P等脂蛋白亚组分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检验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TG和LDL-C;血脂蛋白亚组分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细胞转录组在晚期肺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晚期肺腺癌患者肿瘤细胞异质性,探索肿瘤细胞亚群转录组特性以寻找个体特异的治疗方案。方法:从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肺腺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芯片编号GSE123902,包含收集于2018年至2019年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手术切除的8例原发肺癌组织,3例脑转移样本,1例骨转移样本,1例肾上腺转移样本。过滤、鉴定并分离肿瘤细胞,对表达数据进行标准化、降维处理并根据表达模式对细胞进行聚类,利用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探索不同肿瘤细胞亚群的表达特性。结果:共分离Ⅳ期肺腺癌原发灶肿瘤细胞211个,脑转移灶肿瘤细胞965个,骨转移灶肿瘤细胞659个,肾上腺转移灶肿瘤细胞14个。样本间比较涉及肿瘤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侵袭转移相关的基因和基因集,例如骨转移组明显上调的波形蛋白(VIM,logFC=3.185,校正后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膜微囊蛋白-1(CAV-1,logFC=2.757,校正后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样本分析中,脑转移和骨转移灶中均鉴定出耐药相关细胞亚群,存在多个耐药相关基因上调,包括脑转移细胞亚群中上调的载脂蛋白2(LCN2, logFC=1.822,校正后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转移细胞亚群中上调的趋化因子1(CXCL1,logFC=1.604,校正后的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肿瘤细胞异质性,可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寻找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从整体水平观察牛黄-靶点-角膜炎的复杂网络关系,探讨牛黄治疗角膜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DisGeNET在线数据库收集角膜炎相关的基因,构建角膜炎相关蛋白质的互作网络,然后经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TCMSP)平台、中国科学院化学数据库查询,结合文献报道,收集牛黄中分离鉴定的组成成分,导出各成分SMILES结构式信息,利用在线软件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作用靶点,进而构建牛黄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图,最后将角膜炎相关蛋白质的互作网络与牛黄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进行合并,得到牛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系统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牛黄治疗角膜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搜索到39个已分离鉴定的牛黄组成成分,角膜炎相关靶点65个,牛黄治疗角膜炎的潜在靶点28个;28个潜在靶点中包含7个直接作用靶点,即肿瘤坏死因子、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Toll样受体9、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白细胞介素(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和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1。28个潜在靶点可被注释入12项生物过程、18项细胞组分、13个分子功能,经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纳入10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阿米巴病、抗叶酸耐受性、PI3K-Akt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凋亡、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疟疾、非酒精性脂肪肝、IL-17信号通路。结论:牛黄可能通过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和炎症调控等作用发挥对角膜炎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鸡颈总动脉血管吻合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鸡颈总动脉血管吻合模型的设计建立及对显微外科初学者血管吻合练习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市场购买的50个长约10 cm的新鲜完整鸡颈,镜下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颈总动脉,同时测量血管长度与口径,剪断颈总动脉后对断端行端-端吻合,共计500支。每100个吻合口记为一组,分A、B、C、D、E共5组,记录单个血管断端吻合所用时间,统计每一组所用时间平均值,通过管腔内注射甲紫溶液检查血管吻合口通畅性。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本组实验中测量左、右侧颈总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动脉长度为(9.57±0.28) cm,右侧动脉长度为(9.61±0.27) cm, t=0.779, P>0.05];左、右侧头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2±0.08) mm,右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3±0.07) mm, t=0.265, P>0.05];左、右侧尾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1±0.08) mm,右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0±0.06) mm, t=0.063, P>0.05]。A~E组单个吻合用时分别为(14.36±0.60)、(12.57±0.71)、(10.07±0.65)、(8.44±0.52)、(6.27±0.74) 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3.978, P<0.05);A、B组,B、C组,C、D组,D、E组分别比较( t=6.053、8.209、6.178、7.543, 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鸡颈总动脉血管吻合模型血管口径粗大,模型制备简单,容易暴露,血管吻合训练效果显著,是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树突状细胞负载丁酸梭菌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裸鼠皮下BxPC-3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丁酸梭菌(CB)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BALB/c裸鼠皮下BxPC-3移植瘤的抑制效果。方法:BALB/c裸鼠安全性评价实验:28只裸鼠随机分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于裸鼠左下臂,14 d后测量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大小,空白对照G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BALB/c裸鼠体内效能实验:28只BALB/c裸鼠随机为7组,实验第1天,取对数生长的BxPC-3注射裸鼠左下臂。14 d后,G组裸鼠左下臂移植瘤注射无菌生理盐水,A~F组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浓度CB致敏的DCs和IECs。49 d后处死裸鼠并分离皮下移植瘤,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裸鼠皮下移植瘤病理切片,电子称称其重量并计算抑瘤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BALB/c裸鼠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A组(0.99±0.27) cm 2最大,F组(0.45±0.20) cm 2最小,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134, P<0.05)。(2)BALB/c裸鼠生物效能实验结果。A组(1.24±0.26) g,F组(0.77±0.22) g,其他组为B组>C组>D组>E组,其中D、E、F组与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64, P<0.05)。同时,F组抑瘤率高达46.52%,A组抑瘤率最低13.8%,其他组皮下移植瘤抑制率为B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马神经元线粒体DNA 6mA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DNA N6-脱氧腺苷甲基化(6mA)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PF级健康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及慢性脑低灌注(CCH)组,每组12只。CCH组大鼠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C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2组大鼠于造模后第50天采用旷场实验检测探索能力,第51~53天采用新物体识别试验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第54~59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组织ATP浓度及活性氧(ROS)荧光强度并通过TUNEL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2)体外实验:HT-2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NC)组、氧糖剥夺(OGD)组、OGD+siControl组、OGD+siMETTL4组。其中NC组正常培养细胞,OGD组给予低糖低氧处理12 h,OGD+siControl组及OGD+siMETTL4组分别给予NC-siRNA、METTL4-siRNA转染细胞后低糖低氧处理12 h。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ROS荧光强度,通过JC-1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用试剂盒检测线粒体复合物Ⅰ、Ⅲ活性。(3)体内及体外实验: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线粒体及HT-22细胞线粒体中METTL4及DNA 6mA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CCH组大鼠出现认知障碍表现,表现为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心区域次数明显增多,探索新物体时间明显减少,水迷宫实验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CCH组大鼠海马ATP浓度明显下降[(18.820±1.177)nmol/L vs. (10.190±0.519)nmol/L],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加[(4 488.00±255.70)AU vs. (11 644.00±530.20)A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神经CA1区凋亡神经元数量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6mA及METTL4分布以线粒体为主,表达较假手术组大鼠均明显增加。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CCH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中METTL4表达较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升高(1.729±0.168 vs. 1.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体外实验:透射电镜下,与NC组比较,OGD组细胞表现为线粒体嵴消失、膜断裂、空泡化明显。与OGD组细胞比较,OGD+siMETTL4组细胞ATP生成明显增加,ROS生成明显减少,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线粒体复合物Ⅰ和Ⅲ活性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OGD组细胞mtDNA 6mA及METTL4表达较NC组明显增加,且两者以在线粒体中表达为著;OGD+siMETTL4组细胞线粒体DNA(mtDNA) 6mA及METTL4表达较OGD组细胞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OGD+siMETTL4组细胞中METTL4表达较OGD组明显降低(1.578±0.261 vs. 2.970±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CH后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线粒体特异性高表达的甲基化酶METTL4促使mtDNA 6mA表达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及ROS升高,可能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