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U应激性溃疡抑酸剂的规范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应激相关的消化道黏膜病变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并发症,病变可进展为应激性溃疡,严重溃疡出血可导致死亡。目前对有应激性溃疡高危因素的危重儿童建议预防性抑酸治疗,最常用的抑酸剂是质子泵抑制剂和组胺2受体拮抗剂。然而过度的预防性抑酸治疗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非常普遍,可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本文就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预防性抑酸治疗的现状及利弊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规范使用抑酸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顽固性呃逆(IH)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甚至会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IH的治疗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西医治疗脑卒中后IH主要应用抗精神病药、肌松药、抗癫痫药、止吐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中药治疗脑卒中后IH采取辨证治疗,胃寒、胃热治法为温中散寒、清热泻火,和胃止呃;气逆痰阻治法为理气化痰,和胃降逆;瘀血阻滞治法为活血化瘀;脾胃虚寒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健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扣带回至伏隔核GABA能神经通路调控小鼠肠易激综合征及潜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CC)至伏隔核(NA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慢急性联合应激法(CACS)建立C57BL/6J小鼠IBS模型,分为正常组和IBS组(均n=8),通过行为学测试、肠动力实验和腹部退缩反射评分观察小鼠IBS样症状.(2)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结合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CC-NAc的GABA能通路和IBS小鼠ACC中GABA神经元兴奋性(均n=8).(3)在正常和IBS小鼠NAc分别注射1.5 μL生理盐水(NS)、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或激动剂异四氢烟酸(Isog),并据此将小鼠分为3组(均n=8):NS组、BIC组和Isog组,观察其IBS样症状.(4)采用化学遗传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9-mDlx-iCre-WPRE-pA定向注射于ACC,AAV2/2Retro Plus-hSyn-DIO-hM3D(Gq)-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4组(均n=8):NS(腹腔注射)+NS(NAc注射)组、NS+BIC组、氯氮平N-氧化物(CNO)+NS组和CNO+BIC组;或AAV2/2Retro-hSyn-DIO-hM4D(Gi)-EGFP-WPRE-pA注射于NAc,小鼠分为3组(均n=8):NS+NS组、NS+BIC组和CNO+NS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并观察ACC-NAc的GABA能神经通路对小鼠IBS样症状的影响.结果:CACS诱导小鼠出现IBS样症状;FG逆行追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ACC的GABA神经元可以投射至NAc.NAc注射BIC后IBS小鼠的焦虑样行为、腹泻样症状和内脏超敏反应显著减轻(P<0.05).化学遗传法抑制投射至NAc的ACC内GABA能神经元可显著减轻IBS小鼠的症状(P<0.05).结论:ACCGABA-NAc神经通路可参与小鼠IBS样症状的调控,其机制可能与肠道组胺和5-HT的释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组胺受体分为H1、H2、H3、H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与2型炎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该病可能与2型炎症反应相关.部分该病患者具有2型炎症反应的特征性表现,阴道局部IL-4、前列腺素E2、念珠菌特异性IgE、TGF-β等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浓度升高.对抗真菌药物疗效不佳、同时合并念珠菌过敏的患者进行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念珠菌脱敏治疗,疗效较为满意.此外,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特应性.上述证据表明2型炎症反应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的重要一环,针对2型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案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潜在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过敏性鼻炎(AR)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由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引起.作为全球影响人数较多的过敏性疾病,AR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AR)作为其主要发病类型更应引起重视.SAR主要由IgE介导的炎症以及2型先天性淋巴细胞(ILC2s)和2型辅助T细胞(Th2细胞)介导的2型免疫反应诱导,ILC2s和Th2细胞通过释放细胞炎性因子,驱动免疫细胞,促进蛋白转换,激活信号通路从而吸引炎症细胞并干扰完整鼻黏膜屏障,以诱导SAR的发生和维持.SAR具有复杂的免疫调控和炎性机制,受遗传、环境、气象、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性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中药治疗能够对SAR产生较好的缓解作用.本研究主要针对SAR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病理生理学途径进行综述,阐述近年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SAR预防和治疗策略提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在躁狂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躁狂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巴胺功能亢进被认为是躁狂发生的关键机制,然而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为主的抗躁狂治疗药物常导致严重锥体外系反应.因此,寻找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在药物新靶标显得尤为必要.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接受组胺能神经元投射,且高表达组胺H2受体.有研究表明,H2受体拮抗剂可引发患者的躁狂样行为,提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H2受体或与躁狂症发生有关,但至今未见研究.方法 利用转基因小鼠,结合脑区特异性基因调控、行为学测试、膜片钳记录、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究多巴胺能神经元上H2受体在躁狂中的作用.结果 ① 利用Cre-loxp技术在全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上敲除H2受体,该小鼠表现为运动量增加、低抑郁、低焦虑等常见躁狂样行为特征.② 采用病毒立体定位注射敲降小鼠VTA而非SNc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H2受体,可重现小鼠躁狂样行为,并可被锂盐、丙戊酸钠逆转.③ H2受体缺失使多巴胺能神经元膜上GABAA受体水平下降,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下降,进而导致多巴胺功能亢进.④ VTA 内注射 H2 受体激动剂Amthamine可逆转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躁狂样行为.结论 组胺H2受体通过调节VTA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上GABAA受体膜上水平,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抑制躁狂样行为;H2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潜在的抗躁狂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富马酸卢帕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 ~24 h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发生新的皮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时间通常持续6周以上,伴有风团、瘙痒甚至血管性水肿,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反复发作2次.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主要为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因其中枢抑制作用较低而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咪唑斯汀等.富马酸卢帕他定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过敏药物,具有抗组胺及拮抗血小板PAF活性的双重作用,因其抗组胺活性与二代抗组胺药类似或更强,对心脏影响较少以及较少的中枢抑制作用和较广的安全剂量范围,而逐渐被临床医生所使用.为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富马酸卢帕他定在慢性荨麻疹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定了84例在本科室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富马酸卢帕他定片组与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和胃益气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慢性难治性消化科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严重者可发展为食管腺癌.研究认为,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和滑动疝等均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1].目前,质子泵抑制药、制酸剂、组胺H2受体拮抗剂等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反流问题,且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2年一项全球流行病研究调查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目前镇静催眠药物(sedative hypnotics)是治疗失眠障碍的主要手段之一[2-4].镇静催眠药物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是用来诱导和维持睡眠的镇定剂.传统的镇静催眠药包括巴比妥类(barbiturates)、苯二氮艹卓类(benzodiazepines)和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s).此外,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elatonin agonists)、食欲素受体拮抗剂(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s)等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治疗失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