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强度聚焦超声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及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肿瘤微环境不仅包括肿瘤细胞,还包括各种来源的细胞,如干细胞、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各种细胞可分泌不同的信号分子,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为无创技术,根据其对组织的作用特点,可分为热消融和机械分解两种模式,可使肿瘤微环境产生原位肿瘤碎片,增加肿瘤的免疫原性,但它并不能完全触发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HIFU与其他疗法结合可能是一种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对HIFU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机制及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tRFs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tRFs(tRNA-derived RNA fragments)是由前体转运RNA(tRNA)或成熟tRNA通过特定机制分解、加工、修饰而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根据其切割位点的不同,可分为i-tRF、tRF-1、tRF-2、tRF-3、tRF-5和tRNA halves(tiRNAs)。目前研究表明,tRFs参与调控基因转录和翻译,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等,在肿瘤、神经退行性变、代谢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tRFs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休克患者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ICU中脓毒症休克患者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3年1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ICU收治的11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S将患者分为两组:非PICS组(85例)和PICS组(3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史、实验室参数、观察指标、治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Ⅱ)评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qSOFA)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分]、临床轨迹[慢性危重病(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CCI)、快速恢复(rapid recovery, RR)以及14 d内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及ICU外住院时间。对导致患者合并PICS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合并PICS对其28 d住院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恶性肿瘤、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CU获得性高钠血症、正常血钠、谵妄、热峰、革兰阴性菌感染、ICU住院时间、CCI、RR以及14 d内死亡情况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谵妄[比值比(odds ratio, OR)7.22,95%CI 1.64~31.89, P=0.009]是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PICS与患者28 d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 P=0.001)。 结论:谵妄是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PICS可导致脓毒症休克患者更高的28 d内病死率,因此谵妄可作为脓毒症休克治疗中潜在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在肾部分切除教学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教学模式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析2022年4—6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12名医生接受离体器官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模拟训练的培训结果。12名医生既往参与过腹腔镜基础手法培训、但尚未独立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其进行每周2次、每次1.5 h的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训练,为期3个月,总培训时长为每人39 h。利用超声刀分离训练、超声刀切割训练、血管裸化训练、钝性分离训练和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5个模块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分解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根据评分细则,对各个训练项目进行考核打分。同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2名医生对完成手术和手术中每个步骤的自信心。对培训前、后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变化情况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培训前后数据的差异。 结果:经过培训后,12名医生在5个训练模块的成绩均有明显提升,超声刀分离训练、超声刀切割训练、血管裸化训练、钝性分离训练和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评分分别从培训前的(8.5±0.3)、(6.9±0.3)、(4.2±0.4)、(6.6±0.4)、(5.6±0.7)分,提高至(9.8±0.2)、(9.6±0.3)、(9.3±0.2)、(9.4±0.3)分、(9.8±0.2)分,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的操作时间,由培训前的(47.5±5.8) min,提高至培训后的(21.6±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72, P<0.001)。同时,对完成手术的自信心也从培训前的2(1,3)分,提高至培训后的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0, P =0.003)。 结论: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可以使既往无肾部分切除术经验的医生熟练掌握该术式各步骤,在30 min内完成肾肿瘤的切除和创面缝合,从而提高对肾部分切除术各步骤的操作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ynamin 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ynamin 3(DNM3)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预后价值。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新鲜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样本和石蜡切片,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预后分析。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STAD)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观察指标:(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配对样本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两组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错误发生率校正对 P值进行调整。 结果:(1)胃癌中DNM3基因在TCGA-STAD中的表达情况。TCGA-STAD数据库中DNM3基因在27个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75(0.605,1.161)和1.216(0.772,1.6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4, P<0.05)。DNM3基因在笔者中心48对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70(2.870,6.040)和2.520(0.850,4.1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9, P<0.05)。(2)胃癌中DNM3的突变和拷贝数改变。TCGA-STAD数据库中16例胃癌患者发生DNM3突变或体细胞拷贝数改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1个截断突变,8个拷贝数增加,1个拷贝数减少。TCGA-STAD数据库370例胃癌患者中DNM3突变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6.13(5.40,7.08)和5.02(3.98,5.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2FC=-1.11, Z=-2.59, P<0.05)。(3)胃癌中DNM3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TCGA-STAD数据库中372例胃癌患者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的检测结果显示:DNM3甲基化水平为0.198(-0.458,0.301),DNM3 mRNA表达水平为6.014(5.141,6.628),DNM3甲基化水平与DNM3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38, P<0.05)。32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16例DNM3高甲基化组和16例DNM3低甲基化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8.8%和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0, P<0.05)。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GS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020、0.357±0.051、0.599±0.03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84, P<0.05)。HGC-27细胞用0、0.5、1.0 μmol/L 5-azacytidin处理后的DNM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6±0.038、0.770±0.031、0.877±0.0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30, P<0.05)。(4)胃癌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中DNM3、p5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8±0.047、0.872±0.041和0.249±0.029、0.352±0.020;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77,19.74, P<0.05)。转染DNM3质粒和对照质粒的HGC-27细胞中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9±0.069、1.464±0.081和0.456±0.048、0.79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57,12.06, P<0.05)。(5)胃癌中DNM3相关性和富集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M3与胃癌中RBMS3、CNTN4、PDE1A基因呈正相关( r=0.52,0.52,0.50, P<0.05),与SLC25A39、PAICS、GAPDH基因呈负相关( r=-0.41,-0.40,-0.40, P<0.05)。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基因集在DNM3低表达组中上调[富集分数(NES)=-3.30,-2.16, P<0.05],而淋巴细胞和非淋巴细胞之间的免疫调节相互作用在DNM3高表达组中上调(NES=1.67, P<0.05)。基因本体论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与有丝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070)、无义介导衰变的核转录mRNA分解过程、姐妹染色体分离(编号:0000819)、核转录mRNA分解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的调控有关(NES=-2.29,-3.10,-2.33,-2.56,-2.68, P<0.05)。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结果显示:DNM3低表达在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中存在上调和串联(NES=-3.34,-2.21, P<0.05)。(6)流式细胞周期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MV-DNM3质粒的AGS细胞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5.1%±3.0%、17.3%±3.0%、17.6%±1.0%,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上述指标分别为53.4%±4.0%、26.3%±2.0%、20.3%±3.0%。转染DNM3质粒与转染对照质粒的AGS细胞比较,G0/G1期、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5,4.32, P<0.05)。(7)胃癌中免疫细胞浸润和DNM3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细胞浸润实验结果显示:DNM3 mRNA表达水平与肥大细胞,NK细胞,pDCs,B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有效记忆T细胞,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CD8 T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γ-δT细胞(Tgd),iDCs,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29,0.26,0.20,0.22,0.22,0.13,0.16,0.15,0.14,0.14,0.17,0.18,0.22,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P=0.015,0.002,0.004,0.005,0.005, P<0.001,<0.001,<0.001);与Th17细胞,Th2细胞,NK CD56dim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 r=-0.18,-0.23,-0.10, P<0.001, P=0.001和 P=0.04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DNM3在105例胃癌组织和105例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分别为3(2,4)分和6(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35, P<0.05)。70例DNM3低表达与35例DNM3高表达胃癌患者性别、肿瘤部位、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9,7.67,6.86, P<0.05)。(9)影响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为T3~4期和DNM3染色评分低是胃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91,0.51,95%可信区间为1.06~3.43,0.26~0.98, P<0.05)。DNM3低表达组胃癌患者和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和6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 P<0.05)。 结论:DNM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也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甲基化调控胃癌的细胞周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Wassel 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的3-DEEP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Wassel 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的3个组织层次(three deeps, 3-DEEP)治疗策略,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宁波市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3例155侧Wassel Ⅳ型拇指多指畸形病例,根据拇指X线片及手指外观,分为A型(均衡型,呈蟹螯状)16侧、B型(非均衡型,主拇指掌指关节偏斜小于25°)97侧和C型(非均衡型,主拇指掌指关节偏斜大于25°)42侧。将多指整形手术分解为骨关节、肌腱肌肉及皮肤软组织3个层次进行个性化设计(3-DEEP)。术后随访进行疗效评价、满意度评价,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53例患者155侧拇指均获1~6年随访,疗效评价104例为优,46例为良,5例为差,优良率为96.7%(148/153)。术后患儿的功能满意度为98.0%(150/153),外形满意度为96.7%(148/153)。其中2例术后手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不理想,并出现指间关节偏斜畸形,1例术后2年出现掌指关节桡侧驼峰畸形,2例切口瘢痕相对明显。结论:对Wassel Ⅳ型的病例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并根据各亚型的解剖特点,针对性地设计3-DEEP治疗策略,能更好地兼顾功能与外观,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WW结构域的转录因子1对软骨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WW结构域的转录因子1(WWTR1或TAZ)在创伤后骨性关节炎(PTOA)中对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由贵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0只c57bl/6J小鼠简单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内侧半月板(DMM)不稳定组,每组6例,3个月后取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番红O固绿(Safranin O)染色验证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和根据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OARSI)对骨关节软骨损伤进行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AZ的表达。分离培养膝关节原代软骨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TAZ抑制组(TAZ inhibitor-1)进行体外实验。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AZ inhibitor-1对TAZ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TAZ inhibitor-1对软骨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HE结果显示,DMM组滑膜比对照组有增厚和有炎性细胞浸润。Safranin O染色显示,根据OARSI评分DMM组关节软骨浅层比对照组有降解和软骨下骨增厚[(4.333±1.731)分比(1.000±0.167)分, t=21.240, 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MM组TAZ表达低于对照组(63.333±2.667比44.500±1.500, t=19.210, P<0.01)。在体外实验中,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软骨细胞内TAZ的表达低于对照组(44.406±1.731比54.772±5.419, t=15.860,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二型胶原酶Ⅰ(Col2a1)、糖胺聚糖(ACAN)表达低于对照组(0.470±0.038比0.937±0.330,0.589±0.015比0.859±0.037, t=20.830、17.160, P<0.01),TAZ inhibitor-1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含TSP样基序的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TS)-7表达高于对照组(0.897±0.004比0.540±0.018、0.956±0.007比0.605±0.013, t=4.920、8.056, P<0.01)。qPCR结果显示,TAZ inhibitor-1组MMP-13、ADAMTS-7、SOX5等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1.697±0.030比1.000±0.007、5.242±0.343比1.000±0.031、0.769±0.018比1.000±0.030, t=22.820、23.820、12.270, P<0.01),TAZ inhibitor-1组COl2a1、ACAN、刺猬因子重组蛋白(IHH)等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0.524±0.047比1.001±0.069、0.664±0.310比1.001±0.624、0.367±0.024比1.002±0.085, t=10.580、8.875、13.660, P<0.01)。 结论:TAZ在软骨细胞中通过调节软骨细胞的代谢促进PTOA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堆积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随着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升高,NAFLD已成为慢性肝脏疾病的首位病因。姜黄素是从姜黄根中提取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并已在多种疾病中得到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抑制脂质生成,促进分解氧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糖、脂代谢。同时,姜黄素可改善肝脏线粒体功能,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凋亡等。此外,姜黄素通过调控循环及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改善肝脏脂质水平及损伤。因此,姜黄素可能成为NAFLD的潜在治疗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森林粗木质残体主要包括倒木、枯立木、大枯枝、树桩和粗根等,它们是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成分,在全球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极端高温、干旱、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加速树木死亡,改变森林粗木质残体形成的方式和分解过程,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也会受到深刻影响,生态学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如今,生态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控制实验,围绕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调控机制和分解过程中粗木质残体上的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研究,促进了粗木质残体生态学的快速发展.该文首先汇总了最常见的用于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过程的研究方法,并且描述了各研究方法适用的情景.其次,从形态、物理和化学性状方面探讨了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特征.然后,围绕着影响森林粗木质残体分解的控制因素,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粗木质残体分解主要受到基质质量、分解者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其中基质质量和分解者在样点尺度上影响着分解过程,基质质量对分解者群落有自下而上的调控作用,环境条件在区域或更大研究尺度上发挥主导作用.粗木质残体在分解的同时孕育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生物,主要类群包括苔藓类附生植物、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对森林粗木质残体的利用方式最为复杂,可能将其作为栖息地、掩蔽所、繁殖地、取食场所.附生植物的演替过程与分解时间正相关,但与腐烂程度联系不紧密,其他生物类群的演替则更多地受到基质质量的影响.由于以往的综述鲜有涉及不同结构组分(树皮和木质部)分解的研究进展,该文补充和探讨了树皮和木质部的分解特征和潜在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粗木质残体分解缓慢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许多机理的相关研究仍不够深入,该文围绕粗木质残体分解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探讨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及可能的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Meta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肥胖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文献荟萃分析法(Meta)评估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型肥胖的治疗作用,再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方法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 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臀比作为结局指标,评估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型肥胖的治疗作用.从GEO数据库中下载糖尿病肥胖的相关基因,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中下载参苓白术散的作用靶点,对两者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再根据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蛋白质;制备糖尿病肥胖小鼠的模型,分组后进行参苓白术散的灌胃治疗,2 周后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血糖、Lee's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脂肪细胞体积变化,测量小鼠血清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核心靶点蛋白质的浓度.结果:共纳入 9 篇文献,数据完整,未发现发表偏倚,评估为low risk.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后,BMI、HbA1c、2 h PG、Homa-IR和腰臀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参苓白术散-糖尿病肥胖的交集靶点共 59 个,核心靶点为载脂蛋白E(APO-E)、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参苓白术散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对油酸的反应(GO:0071400)、转化生长因子 β1 生产的正调控(GO:0032914)和纤溶酶原激活的负调控(GO:0010757)等生物学功能,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hsa01040)、脂肪酸代谢(hsa01212)等信号通路来治疗糖尿病肥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参苓白术散灌胃治疗后的小鼠血糖变化不显著,体质量和Lee's指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脂肪细胞直径明显缩小,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及APO-E、IGF-1、PAI-1 水平均呈现下调趋势.结论:结合Meta分析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肥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合成,减少糖和脂肪的转化,纠正机体能量代谢失衡,调控自噬促进脂肪组织的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