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佐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地佐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微球并进行鉴定。方法:地佐辛PLGA微球制备:地佐辛120 mg、PLGA 0.1 g与其助溶添加剂泊洛沙姆0.1 g分散于四氢呋喃溶剂中,配置成有机相溶液;氯化钠、聚乙二醇溶解于注射用水中,形成内水相溶液和外水相溶液;机相溶液20 ml与内水相溶液20 ml混合,形成水相/油相初乳后,加入外水相溶液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复乳,与冻干粉保护剂充分混合冷冻干燥,制成地佐辛PLGA微球。鉴定: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10~12周龄,体质量22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对照组(C组)、地佐辛普通制剂组(D 1组)和地佐辛PLGA微球组(D 2组),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地佐辛注射液(药物剂量1 mg)及地佐辛PLGA微球注射液(药物剂量0.2 μg)0.2 ml。于给药后30 min(T 1)、1 h(T 2)、2 h(T 3)、3 h(T 4)、4 h(T 5)、5 h(T 6)、6 h(T 7)、7 h(T 8)和8 h(T 9)时测定血浆地佐辛浓度,于T 1~T 3、T 5和T 9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肌肉注射后第7天,取注射部位组织,HE染色后观察炎症反应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 1组T 1~T 3时及D 2组T 1~T 3、T 5和T 9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 P<0.05);与D 1组比较,D 2组T 5、T 9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T 6~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升高( P<0.05)。与T 2时比较,D 1组T 4~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降低( P<0.05),D 2组T 3~T 9时血浆地佐辛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肌肉注射后第7天,各组局部组织均未见炎症产生,病理学结果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地佐辛PLGA微球缓释剂型,对大鼠可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具有显著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修复兔骨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植入体内后的组织相容性及细胞黏附增殖能力,探讨其对兔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圆柱状多孔聚乳酸支架(孔径分别为1.2,1.4,1.6,1.8 mm),再将聚乙烯醇及羟基磷灰石混合乳液灌入聚乳酸支架中,经过冻融及二氯甲烷溶解后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然后将胶原-壳聚糖-明胶混合液灌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中,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最后经乙醇清洗及冷冻干燥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4组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筛选性能最优的水凝胶进行后续实验.将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苏木精-伊红与Masson染色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状况.在15只兔双侧膝关节股骨滑车制作骨软骨缺损(直径5 mm、深6 mm)模型,左侧植入复合水凝胶(实验组),右侧未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来评估其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综合孔隙率、含水率、力学测试及扫描电镜结果,得出孔径1.2 mm的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更符合天然软骨的一般特性,用于后续实验;②苏木精-伊红与Masson三色染色显示,随着材料植入大鼠皮下时间的延长,两种材料周边黏附的细胞均明显增多,其中胶原-壳聚糖-明胶植入后的细胞增殖状况更好,可见大量细胞长入其形成的网状结构,且网状结构也逐渐降解;③在兔骨软骨缺损实验中,至术后8周时,Micro-CT检查显示实验组植入的材料和周围骨-软骨整合良好,其表面及内部均有部分骨长入,对照组软骨及软骨下层仍然存在明显的缺损,未形成有效修复;苏木精-伊红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实验组植入复合水凝胶4-8周后即与周围骨软骨发生整合,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逐渐有新生软骨形成,至12周时缺损处大部分被新生软骨覆盖,软骨下层也出现良好的骨长入;对照组至术后12周虽然深层骨缺损大部分修复、浅层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也有一定程度修复,但主要被纤维组织及部分纤维软骨替代;④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材料可仿生天然软骨的结构和功能,在动物实验中能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的mPEG-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mPEG-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 沉淀法制备纳米粒后,以水相与有机相比例、药物用量、表面活性剂(Pluronic F-68)浓度为影响因素,总包封率和总载药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结果 所得纳米粒溶液呈淡蓝色乳光,最佳条件为水相与有机相比例2.1∶1,药物用量14.1 mg,Pluronic F-68浓度0.1%,平均总包封率(32.38±1.21)%,总载药量(12.01 ±0.32)%,平均粒径(69.03±1.89) nm,Zeta电位(-25.2 ±+0.99)mV.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优化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的mPEG-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制备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及体外成骨诱导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将左旋聚乳酸微球(PLLAms)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醇酸(nHA/PLGA)多孔支架复合,构建可次第释放不同生长因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首先,制备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左旋聚乳酸微球(BMP-2-PLLAms),然后将微球与nHA/PLG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通过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制备的BMP-2-PLLA载药微球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6~10 μm之间,BMP-2载药量为1.45× 10-3%,包封率为61.9%,制备的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孔径为100~200 μm,孔隙率为75.8%,抗压强度为6.8 MPa,8周降解率为19.9%.7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77.1%和44.2%;14天时,FGF-2和BMP-2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4.9%和61.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诱导实验证明复合支架中释放的BMP-2和FGF-2能够持续有效地刺激BMSCs的增殖和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BMP-2-PLLAms/FGF-2-nHA/PLGA复合支架有效实现了FGF-2和BMP-2的次第释放,且能够显著地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epG2.2.15细胞对同时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纳米粒的摄取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HepG2.2.15细胞对同时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纳米粒(nanoparticles co-loaded with syringopicroside and hydroxytyrosol,SH-NPs)的摄取机制.方法 采用沉淀法制备SH-NPs,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标记物,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HepG2.2.15细胞对SH-NPs的摄取机制.结果 秋水仙素为抑制剂,孵育时间在0.5~24 h范围内,阳性细胞百分数由1.9%增加到56.4%;药物浓度为125、250、500 μg/mL时,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4.9%、3.4%、3.9%.氯喹为抑制剂,孵育时间在0.5~24 h范围内,阳性细胞百分数由7.4%增加到55.4%;药物浓度为125、250、500 μg/mL时,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9.5%、22.5%、27.6%.结论 秋水仙素与氯喹对HepG2.2.15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且HepG2.2.15细胞对SH-NPs的摄取与药物浓度、孵育时间呈正相关,推断HepG2.2.15细胞对SH-NPs细胞的摄取机制为非特异性吸附内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LGA-克班宁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释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并表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克班宁纳米粒(PLGA-Cre-NPs),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为克班宁的体内作用时间延长、毒性降低提供参考.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PLGA-Cre-NPs.以包封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PLGA-Cre-NPs的制备工艺.利用膜透析法考察PLGA-Cre-NPs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PLGA-Cre-N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3:10),丙酮-无水乙醇(8:2),PLGA投入量90 mg.PLGA-Cre-NPs的包封率(84.69±2.54)%,粒径(155.3±14.2) nm,PDI =0.095±0.018,扫描电镜显示其呈规则球形结构.PLGA-Cre-NPs体外释放包括速释和缓释2个阶段,0~24 h符合Weibull方程,24~ 168 h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18.06 h,168 h时累计释放率达78.77%.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制得的PLGA-Cre-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有望制备成缓释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生成素-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LGA/HA)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ng-1基因转染BMSCs-PLGA/HA复合多孔支架组(A组)、无Ang-1基因转染组(B组)、单纯支架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2只.分别于支架植入兔体内1、4和8周取材,采用Micro CT检测缺损部位新生骨量,免疫组化法比较血管断面数目,记录比较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 I)、骨钙素(OC)和骨桥素(OPN)阳性表达.结果 各组实验兔骨矿物质含量(BMC)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实验兔血管断面数目和ALP、Col I、OC及OPN阳性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ng-1可促进BMSCs结合PLGA/HA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促进新生骨形成和血管新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雌三醇微球的制备及体外缓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雌三醇微球,考察其外观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度,为萎缩性阴道炎治疗提供一种新制剂.方法 用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微球材料,采用O/W单乳法制备雌三醇微球.分别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外观形态,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用无水乙醇溶解微球后,涡旋破碎,提取雌三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计算载药量、包封率.测定雌三醇微球体外释放率,评价其缓释效果.结果 雌三醇微球呈圆整的球形粒子,粒径约3μm.载药量为19.1%,包封率为95.5%,在体外主要以扩散机制释药.结论 将雌三醇制备成微球后,能实现缓释、降低给药频率,可应用于治疗萎缩性阴道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聚乳酸/乙醇酸多管道支架的构建及其三维结构与雪旺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将雪旺细胞(SCs)移植到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多通道支架材料中,观察SCs在支架中的黏附、增殖和迁移,探讨细胞和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SCs种植在PLGA多通道支架中,继续培养7d和14 d,利用钙黄绿素-AM (Calcein-AM)4 μl和胡米胺二聚体(EthD-Ⅲ)试剂盒检测细胞在支架中的活性,活细胞被Calcein-AM染成绿色,死细胞被EthD-Ⅲ染成红色.细胞死亡率由计算EthD-1阳性细胞百分比获得.每组每张切片至少5个区域被照相.最终的细胞死亡率取于3组的平均值.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和S-100蛋白免疫鉴定细胞的迁移状况.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显示SCs在多管道支架中于7d表现出良好的黏附能力,增殖14 d达到高峰.Viability/Cytotoxicity Assay Kit检测细胞活性发现7d后支架中细胞死亡率为(1.39±0.46)%.14d后支架中细胞死亡率为(1.43±0.51)%.免疫荧光切片及扫描电镜均显示,SCs不仅在管道壁贴附并生长,并且能在14d迁移到通道之间的空泡结构中.结论 SCs和PLGA多管道支架的三维结构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合成乙醇酸、乳酸和3-羟基丁酸共聚酯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大肠杆菌为宿主,构建了以葡萄糖和木糖为底物获得乙醇酸、乳酸和3-羟基丁酸共聚酯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过表达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核酮糖激酶、醛缩酶、醛脱氢酶、丙酰辅酶A转移酶、p-酮硫解酶、乙酰乙酰辅酶A还原酶和聚合酶等.在此基础上,表达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提高了聚合物的合成,重组菌的细胞干重达到3.73 g/L,含有38.72 wt%的共聚酯.采用混菌共培养策略,实现以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物为底物合成共聚酯,摇瓶实验中细胞干重达到4.01 g/L,含有21.54 wt%的聚合物.文中提供了一种以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物为碳源合成聚合物的方法,为下一步纤维素水解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