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时间对肿瘤切除术患者地氟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手术时间对肿瘤切除术患者地氟烷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9~25 kg/m 2 ,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肺功能未见异常。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和丙泊酚2 mg/kg,气管插管术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吸入地氟烷,调节挥发罐刻度至6%,新鲜气体流量2 L/min,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肌肉松弛程度,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记录地氟烷呼气末浓度达0.5 MAC的时间、地氟烷呼气末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1/2的时间、地氟烷呼气末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达1/2的时间、关闭挥发罐即刻地氟烷呼气末浓度降至0.5 MAC的时间和呼气末浓度从0.5 MAC降至0.2 MAC的时间。按照手术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S组手术时间<2 h;M组手术时间2~4 h;L组手术时间>4 h。 结果:3组间地氟烷呼气末浓度达0.5 MAC的时间、地氟烷呼气末浓度与挥发罐设定浓度比值达1/2的时间、地氟烷呼气末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达1/2的时间、关闭挥发罐即刻地氟烷呼气末浓度降至0.5 MAC的时间和呼气末浓度从0.5 MAC降至0.2 MAC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术时间不会影响肿瘤切除术患者地氟烷的药代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改善下睑皮肤细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方法改善下睑皮肤细纹,实现眼周年轻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中心、广元市中心医院医疗美容科、青神县人民医院皮肤科、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女性健康管理中心和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下睑皮肤轻度松弛伴细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微滴注射方法进行治疗,将稀释浓度为8 U/ml的A型肉毒毒素以0.6 cm为间隔,广泛、微量地注射于下睑眼轮匝肌解剖区域的真皮层或真皮与肌肉浅层之间,单点注射0.2 U。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十分不满意,计算主观满意度(十分满意与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同时,由第三方医师采用全球美学改善评分量表(GAIS),对治疗前和随访时的患者照片进行评分,5分为较前更差,4分为无改善,3分为轻微改善,2分为中等改善,1分为显著改善。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22例,年龄(36.4±2.5)岁。随访1~6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主观满意度为100%(23/23)。GAIS评分为(1.26±0.54)分,100%(23/23)的患者达到显著改善或中度改善标准。并发症方面,2例患者出现注射后局部淤血,最迟在1周后恢复;1例主诉注射后疼痛,12 h后明显缓解;无眼睑外翻、睑球分离、闭合不全、面瘫、眼干涩或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可改善眶周皱纹,同时提升皮肤质地,获得了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SA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与拮抗及欧洲麻醉和重症监护学会围术期神经肌肉阻滞管理指南(2023)解读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两部指南的更新与相继发布主要基于美、欧麻醉医师神经肌肉阻滞定量监测(肌松监测仪)尚未普及,肌肉松弛药(以下简称肌松药)应用、管理不当导致残留阻滞及其相关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OPCs)的风险增加;旨在提高麻醉医师对肌松药残留阻滞与POPCs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的认知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肌松药应用与拮抗所存在的临床相关问题,以降低术后肌松药残留阻滞的总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1,2]。ASA与欧洲麻醉和重症监护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ESAIC)严密组织,检索1990至2022年间数以万计的相关文献,按照Delphi两步法及研究对象、干预、对照和预后(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格式,应用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的原则(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证据分级等方式筛选文献,更新两部指南,因而指南中推荐的观念、神经肌肉阻滞监测及肌松药应用与拮抗方式值得借鉴。笔者将其推荐的观念与方式予以介绍,并分析国内麻醉科相关现状,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3年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与拮抗实践指南: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工作组关于神经肌肉阻滞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实践指南基于证据提供了全身麻醉期间及术后神经肌肉功能监测与阻滞拮抗的管理推荐。主要关注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的类型与部位及阻滞拮抗的过程,以减少肌肉松弛药残留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骨不全症中骨骼肌肉病变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约85%的患者是由Ⅰ型胶原蛋白的编码基因COL1A1 和 COL1A2杂合突变导致。最常见临床症状为骨密度降低、反复骨折和骨骼畸形,其他症状包括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关节韧带松弛、身材矮小以及听力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肌无力、肥胖等症状,而肥胖导致的全身低度炎症和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OI骨骼产生更多负面影响。OI患者肥胖的发生可能与活动量减少、肌肉脂肪代谢异常、基因型多样等多因素导致的能量代谢异常相关。OI患者肥胖发生率目前缺少大样本数据,探讨骨骼肌肉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能量代谢调节对于OI相关肥胖防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松管理方案对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机器人妇科手术极度头低体位下,持续深肌松和非持续深肌松两种肌松管理方案对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所反映的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8~80岁、ASA分级Ⅰ、Ⅱ级,BMI 18~30 kg/m 2的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50例,按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表分为持续深肌松组和非持续深肌松组,每组25例。持续深肌松组和非持续深肌松组分别维持术中肌松于强直刺激后计数1~2或仅单次给予诱导剂量。手术结束时给予舒更葡糖钠拮抗。记录头低体位前及头低体位结束时的ONSD,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外科医师要求增加气腹压力次数、苏醒期躁动及低氧发生率、术后24 h内患者肩痛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头低体位前ON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头低体位结束时持续深肌松组ONSD明显小于非持续深肌松组( P<0.05)。与头低体位前ONSD基线值比较,头低体位结束后非持续深肌松组患者ONSD明显增加( P<0.05),持续深肌松组患者ON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上调腹压次数、苏醒期躁动和低氧发生情况、术后24 h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持续深肌松组术后24 h内肩痛发生率较非持续深肌松组低( P<0.05)。 结论:对于极度头低体位下气腹妇科手术患者,术中维持深肌松可能有利于减轻颅内压的升高幅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相关肌病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高脂血症他汀相关肌病患者的多模态超声表现特征,为无创定量评估他汀肌病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就诊高脂血症老年他汀肌病患者20例(他汀肌病组)、服用他汀类药物未出现他汀肌病老年患者20例(他汀无肌病组)、与上述两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分别获取各组内侧腓肠肌在松弛、背屈、跖屈状态下肌肉的厚度、回声、羽状角、剪切波速度值(SWV)、血管指数(VI)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他汀肌病组内侧腓肠肌厚度约(1.04±0.20)cm,小于他汀无肌病组(1.34±0.16)cm和对照组(1.35±0.15)cm( F=22.03, P<0.001)。他汀肌病组羽状角约(12.50±1.10)°,小于他汀无肌病组(18.55±1.28)°和对照组(18.60±1.35)°( F=158.03, P<0.001)。与他汀无肌病组和对照组相比,他汀肌病组静息、背取、跖屈状态下SWV均减小( F=61.71、111.96、8.69,均 P<0.01)。他汀肌病组VI值(0.43±0.12)%,小于他汀无肌病组(0.75±0.20)%和对照组(0.93±0.17)%( F=48.93, P<0.001)。而他汀无肌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模态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作为评估高脂血症老年人他汀肌病肌肉损害的一种新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矢量高位表浅肌肉腱膜折叠术恢复中面部体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面部衰老表现为皮肤松弛及软组织下垂、移位。传统表浅肌肉腱膜系统除皱术可改善面部松弛下垂,但无法解决体积丢失问题,需倚仗脂肪或其他填充物增加面部体积。多矢量高位表浅肌肉腱膜系统折叠术可将多余软组织堆积复位填充至体积丢失区,是一种将手术侵袭性、恢复时间和美学效果达到微妙平衡的面部提升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降低并发症,兼顾提升与填充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驱动:评估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常见的重症临床综合征,往往导致重症患者预后不良。ARDS呼吸驱动异常增加与肺损伤密切相关,及时控制ARDS过强的呼吸驱动,有助于减轻肺损伤并且改善临床预后。ARDS呼吸驱动异常增加发生的机制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泡塌陷引起的牵张反射及炎症刺激等,临床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生理学指标和呼吸力学指标进行评价,并且可以通过镇痛镇静联合肌肉松弛、高呼气终末正压(PEEP)及俯卧位的治疗控制自主呼吸,根据ARDS患者呼吸驱动评估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就ARDS患者呼吸驱动的评估方式及患者的管理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