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增强CT及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残留及病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强CT(CEC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PHC患者,共92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此外,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和CECT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结果 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ECT(P<0.05). MRI检出的残留和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MSCT)(P<0.05),不同类型碘油沉积的PHC患者TACE后残留和新发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ECT(P<0.05).术后MRI诊断的肿瘤包膜数明显高于CECT(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征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种诊断方法对门静脉癌栓诊断及术后病变的血供来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对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存和新发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高于CECT.然而,这两种诊断方法在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病变的血供来源以及术后动脉期残余强化的评分上是相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肝癌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小肝癌(SHCC)的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疑似SHCC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与MRI平扫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或病理活检为"金标准",采用Kappa-致性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SHCC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HCC的因素.结果 63例疑似SHCC患者中共46例(73.02%)SHCC阳性,17例阴性.MRI平扫的确诊率78.26%(36/46)低于增强MRI确诊率93.48%(43/46)(P<0.05).MRI平扫时T1WI序列以低信号居多,T2WI序列以高信号和略高信号为主;增强MRI扫描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下降,信号降低.MRI平扫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78.26%、82.35%、79.37%、92.31%、58.33%和0.536,增强MRI诊断S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值分别为93.48%、94.11%、93.65%、97.73%、84.21%和0.845,其中增强MRI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MRI平扫(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平扫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高信号或略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信号降低均为诊断SHCC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较于MRI平扫检查,增强MRI检查对SHCC的诊断价值更高,具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普美显增强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CS)背景下肝细胞癌(HCC)的普美显(Gd-EOB-DTPA)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有BCS背景的肝细胞癌患者和32例无BCS背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BCS背景的HCC病灶24个,无BCS背景的HCC病灶41个,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普美显增强MRI检查.比较两组肝细胞癌患者的MRI特征(强化模式、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腹水等)及差异性.结果 门静脉期有BCS背景的肝细胞癌病灶呈高信号明显多于无BCS背景的病灶,延迟期有BCS背景的肝细胞癌病灶呈高信号多于无BCS背景的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期两者信号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BCS背景的患者中有腹水的比例、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BCS背景的患者,病灶内出血比例低于无BCS背景的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BCS背景和无BCS背景的肝细胞癌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不同的增强模式,在肝胆期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MRI、CT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IMT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讨论并总结肝IM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20例镜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11例位于肝右叶,9例位于肝左叶,其中13例位于肝边缘或包膜下.16例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T1WI 13例呈低或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T2WI 14例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4例中央可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相对于病灶主体在T1WI上呈更低信号,T2WI上呈更高信号,11例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2例DWI上呈等信号.三期增强扫描:20例均表现为延迟性强化,15例呈环状强化;3例呈分隔样强化,3例呈全瘤样强化,4例可见"厚壁圆环中心点"征,4例见门静脉漂浮征.结论 肝IMT多发生于肝包膜下或肝边缘,增强扫描多呈延迟性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环状强化、门静脉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肝I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能进展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门静脉高压被认为与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静脉压力梯度是临床上评估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但因其检测为有创性,至今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方法来准确评估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进而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机制研究与争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硬化从代偿期到失代偿期的转变是各种诱发和促发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也是患者存活率的拐点.近年研究显示,系统炎症、门静脉高压、代谢紊乱、免疫耐受等均参与了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阻断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本文就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发生机制的进展与争议进行综述,有助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研究技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对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合并骨髓增殖性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37岁,于2017年8月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无皮肤黏膜黄染,门静脉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提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否认腹胀、恶心、腹痛等不适,当地医院予双环醇片等保肝治疗,同时嘱每3个月定期复查肝功能,保肝治疗半年肝功能逐渐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超声诊断脐静脉-门静脉-体静脉分流三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例1 孕妇,31岁,孕1产0。曾于孕17+6、19+4周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头晕、乏力等症状,自行物理降温后缓解。中孕期胎儿常规系统性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生物学参数小于孕龄,肠管回声稍增强,胎儿大脑中动脉阻力偏低。孕24+2周羊水穿刺示胎儿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孕37周超声检查:胎儿右上腹横切面血管走行杂乱,门静脉左支与肝中静脉稍扩张,二者之间可见吻合支,频谱多普勒显示近吻合口处门静脉左支血流频谱呈波动性(图1);门静脉右支及静脉导管可见,余未见其他结构异常。超声提示:门静脉-体静脉分流。孕39+1周经阴道分娩一男婴,出生体质量2590?g。新生儿腹部超声检查提示:门静脉左支及肝中静脉扩张,均宽约0.4?cm,二者之间可见数处吻合支(图2)。生后2个月外院超声复查,提示原门静脉左支与肝中静脉分流处未见明确分流血管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MRI影像特征和肝胆发育的参数测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的MRI表现,分析CCC胎儿肺肝比值、肝脏、脾脏、胆囊以及门静脉测量参数与正常胎儿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随访分析31例出生后经手术证实的CC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胎儿期的MRI表现,观察CCC病灶的形态、走行方向、是否与胆管或胆囊相连、病灶下缘与肝脏下缘的关系,并测量计算胆总管囊肿的体积.以90例健康胎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肝实质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短径、长径与短径比值、最大截面面积)以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并分析CCC胎儿胆总管囊肿体积与MRI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1例CCC患儿中,男9例,女22例,男女比率约为1:2.4;其中26例胆总管囊肿病灶为椭圆形,5例为类圆形;31例病灶上端均可见尖角征;29例胆总管囊肿病灶的下缘未及肝脏下缘,2例病灶下缘超过了肝脏下缘;26例病灶的走行方向为右上-左下.CCC组与对照组胎儿的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胆囊(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组与对照组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以及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CCC组胆总管囊肿体积与胎儿脾脏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CCC多见于女性,胎儿期的MRI表现为:病灶多呈椭圆形,一般不超过肝脏下缘,病灶的走行方向多为右上-左下,病变上端可见尖角征.患儿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增大.但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