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在胚胎AI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胚胎时差成像技术(TLT)结合人工智能(AI)探索体外胚胎发育曲线(EDM)中的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体外受精(IVF)胚胎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的诊断性试验,即临床数据AI再评估,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的1 226例患者共6 545个胚胎,其中2 869个胚胎进行囊胚培养。所有胚胎通过TLT培养并进行观察,由TLT记录软件Embryo Viewer依据胚胎发育动力学绘制EDM。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卵裂球数目进行实时识别、记录,并与EDM进行比较,分析由卵裂球计数变化而形成的跳变值与胚胎结局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评估、胚胎着床及活产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胚胎着床、活产的预测价值。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受精卵受精后72 h卵裂球计数曲线提取的总跳变值与卵裂模式、囊胚形成、培养至第3天胚胎(D3胚胎)的形态学评级、D3胚胎的细胞均一度、D3胚胎的细胞碎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β值分别为-0.268、-0.116、-0.213、-0.159、-0.222; P均<0.001),与D3胚胎的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 β=0.03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与囊胚形成( OR=0.97,95% CI为0.93~0.99; P=0.034)、胚胎着床( OR=0.96,95% CI为0.93~0.98; P=0.044)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预测胚胎着床能力与传统胚胎形态学评估方法相近[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0.6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产与患者年龄( OR=0.91,95% CI为0.88~0.93; P<0.001)、D3胚胎形态学评级( OR=0.77,95% CI为0.59~0.99; P=0.045)及胚胎总跳变值排序( OR=0.98,95% CI为0.96~0.99; P=0.038)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获卵数( OR=1.08,95% CI为1.05~1.11; P<0.001)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 OR=1.09,95% CI为1.06~1.12; P<0.001)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纳入建模的以上多个因素预测活产的AUC值为0.666。 结论:跳变值及其排序是对体外胚胎卵裂期发育的系统量化,其与胚胎发育质量及临床结局相关,可能是胚胎体外评估及选择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类的生殖过程包含配子的生成与输送,受精卵的产生与种植,以及胚胎的发育与胎儿分娩等,任何环节的异常都有可能阻碍新生命的诞生。子宫内膜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形态学观测方法难以准确确定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随着分子诊断的发展以及“组学”概念的兴起,出现了一系列新型检测技术。本文主要阐述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这些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子宫内膜细胞、基因、代谢产物和微生物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检测,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的容受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类卵裂期胚胎及囊胚形态学评价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胚胎形态学评价方法仍是辅助生殖实验室评估胚胎质量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评价标准细节尚未达成共识且缺乏精准的量化评级指标,现已严重限制了各生殖医学中心间的标准化室间质评与控制管理,更制约了对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胚胎评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辅助生殖技术的服务质量,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全国多家生殖医学中心共同编撰了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类型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培养方法建立不同类型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嵌合情况,筛选高异种嵌合能力的hiPSC。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使用100只雌性C57小鼠、20只雄性C57小鼠和10只多重免疫缺陷鼠(NOD/SCID),通过不同的化学小分子诱导培养方法建立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8CLC)、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原始态多能干细胞(Na?ve iPSC)、形成态多能干细胞(Formative iPSC)和始发态多能干细胞(Primed iPSC)。利用形态学观察、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畸胎瘤形成进行细胞系鉴定。将各种不同的细胞系使用CRISRR/CAS 9基因编辑技术标记GFP,筛选并扩增阳性细胞后,进行小鼠囊胚期注射,每次注射10个细胞形成嵌合胚胎,并将嵌合胚胎进行体外胚胎培养,观察评估嵌合情况。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亚组间的比较均先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再通过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依据形态学、细胞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畸胎瘤形成实验的鉴定与验证,成功培养出了8CLC、EPS、Na?ve、Formative、Primed这5种代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iPSC细胞系。小鼠囊胚期注射后进行体外培养,发现8CLC和Na?ve iPSC相比其他细胞系,第3天(两细胞系分别为74.28%和56.00%)和第5天(分别为62.85%和40.00%)的GFP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8CLC和Na?ve iPSC作为供体细胞更有利于人-鼠异种嵌合胚胎的体外培养,有益于提高人-鼠异种嵌合后胚胎的嵌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GT-SR后囊胚形态学评分与冻融单囊胚移植活产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胚胎植入前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chromosome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s,PGT-SR)后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冻融单囊胚移植活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SR助孕后冻融单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412个移植周期。依据是否获得活产分为活产组( n=634)和未活产组( n=778),根据囊胚扩张度、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形态对囊胚进行评分,比较各形态学参数的活产率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每个形态学参数对单囊胚移植活产的预测价值。再依据囊胚发育天数分为第5天囊胚( n=977)和第6天囊胚( n=435),进一步探究第5天和第6天囊胚的不同扩张度分期的活产。 结果:活产组的不孕年限[(2.88±2.41)年]比未活产组[(3.18±2.67)年, P=0.028]短。活产组的移植日内膜厚度[(10.12±2.03)mm]和第5天囊胚移植周期比例[75.6%(479/634)]比未活产组[(9.78±1.76)mm, P=0.003;64.0%(498/778), P<0.001]高;两组间内膜准备方案、囊胚扩张度和滋养层细胞等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P=0.002、 P=0.015)。两组间内细胞团等级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6)。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2期相比,3期、4期的活产率显著升高(a OR=1.894,95% CI:1.056~3.394, P=0.032;a OR=1.970,95% CI:1.046~3.709, P=0.036),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等级并不是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a OR=1.480,95% CI:0.790~2.772, P=0.221;a OR=1.242,95% CI:0.952~1.621, P=0.111)。内膜准备方案、囊胚发育天数和内膜厚度同样是活产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激素替代方案相比,自然周期方案的活产率显著升高(a OR=1.425,95% CI:1.028~1.975, P=0.033);与第6天囊胚相比,第5天囊胚的活产率显著升高(a OR=1.448,95% CI:1.068~1.963, P=0.017)。进一步分析相同囊胚发育天数的不同扩张度分期的活产,结果显示,第5天囊胚的不同扩张度分期间的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3期、4期和6期的活产率[51.1%(360/704)、50.3%(87/173)、58.3%(7/12)]均高于1~2期[28.1%(16/57),均 P<0.012 5]。 结论:行PGT-SR助孕后冻融周期单囊胚移植时,建议优先选择扩张度为3~4期的第5天囊胚移植,选择自然周期内膜准备方案可获得更高的活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胚胎植入前的无创评估技术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作为一种延续后代的重要辅助手段,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胚胎植入前的形态学评估和遗传学筛查是现代ART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方法,由于其对胚胎活检的需求,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如何实现胚胎植入前筛查的无创性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讨论了近年来一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或技术,希望为无创筛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辅助生殖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相关临床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不断发展,但目前单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仅为30%~40%。反复种植失败是困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重要难题,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胚胎质量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妊娠结局。如何合理、客观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综述目前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指标、形态学特征、细胞因子及各类受体、子宫内膜容受性芯片评估方法,总结分析各种评估方法目前的临床运用及对辅助生殖助孕结局的预测作用,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及改善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提高ART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临床实践的6种子宫罕见间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子宫罕见间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佛山市中医院确诊的子宫疑难罕见间叶性肿瘤病例资料,根据佛山市中医院病理科疑难罕见病变的拟定标准,共收集到6种子宫罕见间叶性肿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该文对6种病变[包括平滑肌瘤合并脂肪母细胞瘤,多形性腺瘤基因1(PLAG1)重排纤维黏液样肉瘤,胚胎型神经外胚层肿瘤/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非特指DICER1突变相关肉瘤,复合性子宫高级别肉瘤伴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及神经外胚层样分化,MXI1-NUTM1融合肉瘤等]进行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结果特征描述.结论 子宫间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多种子宫外间叶性肿瘤仍可发生于子宫,而且临床病理亚专科分级诊断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存在误诊漏诊的潜在风险,精准诊断有赖于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的综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时差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在ART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准确评估胚胎发育对于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至关重要.传统方法多基于主观的胚胎形态学评估,缺乏客观性和实时性.时差成像技术(TLT)提供更稳定的培养环境,实现胚胎发育的动态监测,分析和建模不同发育时期的动态学参数,用于预测胚胎的植入潜力.然而,动态学参数通常需要人工标注,引入主观干扰,数据模型分析能力差异较大,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尤其在染色体整倍性分析方面表现较弱.随着人工智能(AI)的不断发展,TLT与AI的结合提供了减少TLT人工标注时间、提高胚胎植入率和染色体整倍性预测等方面的可能性.旨在探讨TLT结合AI在形态学和动态学参数方面对胚胎植入潜力和染色体整倍性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小分子化合物组合改善多能干细胞向脑类器官定向分化的效率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优化多能干细胞(PSCs)定向分化为脑类器官的条件,提高人脑类器官的分化效率.方法 利用人胚胎干细胞(hESCs)系H9向人脑类器官诱导分化体系,在早期脑类器官分化到神经祖细胞的发育阶段添加小分子化合物组合,通过形态学观察不同分化阶段脑类器官中的神经祖细胞形成的效率、细胞凋亡的情况以及分化成神经元的效率,通过RT-qPCR检测标志性基因的表达量,综合评估添加的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对脑类器官形成的影响.结果 在脑类器官神经祖细胞发育的关键阶段(1 d~14 d),培养基中依次添加多索啡(dorsomorphine)、A83-01、GSK-3β抑制剂CHIR99021和SMAD抑制剂SB-431542,可使神经祖细胞阶段的相关标志性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促进特异性神经管样结构形成,脑类器官中心区域的细胞凋亡减少.结论 通过使用上述 4 种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可明显提高早期脑类器官的形成效率,减少脑类器官中的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形成,减少培养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