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自身免疫的关联:综述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小叶非干酪样肉芽肿.GLM发病率较低,多见于育龄妇女,尤其是怀孕和哺乳期间的妇女.GL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吸烟、感染、妊娠、哺乳、高催乳素血症、口服避孕药和自身免疫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LM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自身免疫在GLM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年来GLM的发病机制以及自身免疫在GLM研究中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ES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成人ESL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组织特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 4例ESL患者年龄25~49岁,男女比为3:1;4例均位于肝右叶;CT示巨大类圆形低密度或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其中1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误诊为肝细胞癌,另2例未给出明确诊断.肿物呈实性或囊实性包块,切面鱼肉状,囊内多伴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由不规则梭形或星形细胞和疏松黏液样基质构成,散在少量多核巨细胞或瘤巨细胞.瘤细胞核深染,具有高度非典型性及多量核分裂象,特征性表现为可见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体,PAS染色阳性.免疫表型:所有病例瘤细胞p53、α1-抗胰蛋白酶(α1-AT)、vimentin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50%~80%.4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随访4例患者有2例于1年内死亡.结论 ESL是成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易误诊,确诊依靠于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手术前、后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传统中药材全蝎热稳定性多肽的消化酶抗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传统中药材全蝎三种热稳定性多肽BmKcug2、BmKcug2-P1 和Martentoxin-P2 的消化酶抗性.方法:结合重组表达、消化酶耐受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及结构分析,评价多肽BmKcug2、BmKcug2-P1 和Martentoxin-P2 的肠胃蛋白酶稳定性.结果:多肽BmKcug2 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α-胰凝乳蛋白酶都有很好的稳定性;多肽BmKcug2-P1 对胃蛋白酶稳定性较好,对胰蛋白酶也具有一定的抗性,但对α-胰凝乳蛋白酶稳定较差;多肽Martentoxin-P2 的酶稳定性谱与BmKcug2-P1 类似.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全蝎毒腺中存在多肽能够耐受肠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阐明了全蝎毒腺中多肽的消化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全蝎中有效药用成分提供了思路,为系统研究全蝎多肽活性成分和口服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100A4过表达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过表达S100A4蛋白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后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健康雄性成年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RIRI组、玻璃体腔注射腺相关病毒(AAV2)-S100A4-绿色荧光蛋白(GFP)组(S组)、RIRI+玻璃体腔注射AAV2-GFP组(GIR组)、RIRI+玻璃体腔注射AAV2-S100A4-GFP组(SIR组),每组各20只。RIRI组、GIR组、SIR组小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建模后3 d过量麻醉处死摘除眼球。视网膜胰蛋白酶消化铺片和苏木精-伊红、高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数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周细胞覆盖率和RGC存活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 (TLR4)、p38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建模后3 d,内皮细胞与周细胞比值:C组与S组、SI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06.30, P>0.05);SIR组与RIRI组、GI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6.30, P<0.000 1 )。内皮细胞覆盖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44, P>0.05 )。周细胞覆盖率:与C组比较,RIRI组、GIR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69, P<0.001 )。RGC存活率:与C组比较,RIRI组、G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1.60, P<0.000 1 );与RIRI组、GIR组比较,SIR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1.60, P<0.000 1)。TLR4、p38、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2.65、20.78、11.55, P<0.05 )。 结论:RIRI后,周细胞较内皮细胞对缺血更敏感,早期毛细血管细胞变性以周细胞丢失为主,而不是内皮细胞。S100A4蛋白过表达通过抑制TLR4/p38/NRF2信号通路保护了RIRI后周细胞和RGC的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高眼压诱导的小鼠血-视网膜外屏障破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 t=14.280, 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 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抗原修复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多种抗原修复方法在肾组织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技术中的应用,探讨最佳抗原修复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理中心的45例肾活检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狼疮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各10例及淀粉样变性肾病15例。分别用5种抗原修复法处理各组肾组织石蜡切片。按照标本来源和抗原修复方法分为6组:对照组(冰冻切片标本)、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高压热联合胰酶)组、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微波热联合胰酶)组、高压热修复(高压热)组、微波热修复(微波热)组、胃蛋白酶消化(胃蛋白酶)组。分析和比较5种热修复抗原方法的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半定量评分的差异。结果:高压热联合胰酶、微波热联合胰酶组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对照组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压热组、微波热组和胃蛋白酶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较对照组假阴性率高,免疫荧光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压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与微波热修复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双修复法为石蜡切片的最佳抗原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大鼠多系分化持续应激(Muse)细胞对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贴壁筛选法自大鼠(6只,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股骨内分离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长时间胰蛋白酶孵育法(LTi)自BMMSCs中分离大鼠Muse细胞,流式细胞术标记如白细胞分化抗原(CD)29、CD34、CD90等及特异阶段胚胎抗原-3(SSEA-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Nanog同框蛋白(NANOG)等抗体,定向诱导分化后标记α-甲胎蛋白(AFP)等鉴定其多能分化能力;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损伤损伤模型;与Muse细胞共培养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桥接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及形态,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LTi后,大鼠BMMSCs中(2.57±0.57)%能够形成特征性的Muse细胞簇;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use细胞保留了BMMSCs表面分子特征,SSEA-3的阳性细胞比例[(73.2±1.4)%]显著高于BMMSCs[(2.3±0.3)%];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培养的Muse细胞阳性表达NANOG等多能分化标记,定向诱导分化后分别能够表达AFP等分化标记;Muse细胞与TNF-α炎症损伤的肠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其增殖细胞比例[(40.06±1.04)%]高于损伤[(23.10±2.05)%]组的细胞( t=12.79, P<0.05)及Z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0.55±0.03、0.27±0.01, t=13.03, P<0.05)。 结论:大鼠Muse细胞具有更加理想的保护炎症损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探讨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内皮细胞(EC)的分子表达与病理特征。方法:取6只6~8周龄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只,处死后摘取双眼眼球,分别采用剪碎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法和刮取脉络膜法分离脉络膜组织,采用胰蛋白酶/Ⅰ型胶原酶37 ℃连续消化制得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率及EC比例,确定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选取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每组3只,其中CNV组小鼠建立激光诱导的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10xGenomics进行单细胞分离并构建测序文库,Illumina Novaseq6000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表达矩阵;根据文献报道并参考Cellmarker数据库定义细胞亚群;选取EC亚群进行拟时序分析,生成各个细胞分化状态(State)的基因表达矩阵,筛选CNV-EC并初步分析表达特征。另选取6只小鼠建立CNV模型,于造模后7 d取小鼠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C标志物Pecam1与线粒体外膜蛋白Tomm20、mt-Co1和毛细血管标志物Kdr、Plvap的共定位及面积占比情况,并统计血管直径。结果:剪碎复合体和刮取脉络膜所制备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活率分别为99.4%和99.1%,符合测序要求;流式细胞术检测EC占比约为1.58%。scRNA-seq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CNV组小鼠脉络膜均包含13个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NV组视锥/视杆细胞、EC和造血系细胞比例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和施万细胞比例相应减少。在所有细胞亚群中,EC比例为18.40%。EC拟时序分析显示,脉络膜EC可分为4个State,CNV组中位于State 2状态的EC比例为29.1%,较正常对照组的9.5%明显升高;差异基因分析显示,State 2 EC中线粒体相关基因 mt-Nd4和 mt-Atp6等表达上调而毛细血管基因 Kdr和 Esm1等表达显著下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NV区域内Tomm20和mt-Co1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分布面积比例分别为(19.50±4.68)%和(4.64±2.82)%,明显高于正常区域的(3.00±2.09)%和(0.18±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8、3.84,均 P<0.01)。CNV区域内Kdr和Plvap在Pecam1阳性EC内表达面积比例分别为(1.50±0.29)%和(0.79±0.97)%,明显低于正常区域的(31.30±5.44)%和(10.43±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0、9.48,均 P<0.01)。CNV区域血管直径为(5.52±1.85)μm,明显大于正常区域的(4.21±1.8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7, P<0.001)。 结论:CNV发生时,脉络膜组织中EC比例增加,CNV-EC呈现线粒体代谢活化和毛细血管特性丢失的病理特征,提示EC线粒体活化可能在CNV生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肺疾病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肺疾病病因复杂,大多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限,病死率高。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为呼吸系统单基因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尤其是CRISPR/Cas9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常见呼吸系统单基因病入手,重点介绍CRISPR/Cas9作为基因编辑工具的特点及优势,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表面活性蛋白缺乏症、囊性纤维化和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中的应用进展,并浅析先天性肺疾病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筛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异甘草酸镁(MgIG)治疗前后血浆外泌体的差异蛋白质组。方法:分别采集36例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的血浆标本(2 ml/例),利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血浆外泌体,利用Nanosight NS300颗粒粒度分析仪检测外泌体颗粒的浓度和内径。随机各抽取3例MgIG治疗前后组的血浆外泌体,裂解后提取蛋白,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label-free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变化倍数1.5倍以上的差异蛋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感兴趣差异蛋白的表达量进行验证( n = 30)。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 t检验。 结果:提取的外泌体平均颗粒浓度为2.2×10 9个/ml,平均粒径为(107±52)nm,与理论血浆外泌体大小值相符,证明成功提取了血浆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相比较,共筛选出153个差异蛋白,包括85个上调蛋白和68个下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gIG治疗后组和治疗前组相比较,血浆外泌体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45.9±9.4)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9±2.0)μg/ml。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23.4±4.9)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8±2.2)μg/ml。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均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 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为研究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