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准操作规程在本科生胸穿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标准操作规程在本科生胸穿培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实习生63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人,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对照组34人,按照传统讲授方法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在胸穿不同阶段的成绩。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考核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在"穿刺实施""穿刺后"阶段以及总成绩方面[分别为(33.76±2.46)分、(7.93±1.53)分、(82.59±4.14)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1.91±3.60)分、(6.79±1.84)分、(79.26±4.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2、0.01、0.01)。 结论:标准操作规程可以改善本科生胸穿培训效果,临床技能培训中应当充分重视讲授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管、支气管瘘的临床诊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气管、支气管瘘是指气管及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食管、胃等邻近腔隙或脏器之间相互交通、形成异常通道(瘘管或瘘口)的一种病理状态,也是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组临床病症,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种:手术和非手术所致。为了方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又可将其分为:非肿瘤所致和肿瘤直接所致。其最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饮水和进食相关的呛咳”;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呼吸和消化内镜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临床处理包括: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瘘口的处理以及全身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下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可以对绝大多数的非肿瘤所致的气管、支气管瘘实现根治。在未来随着3D打印、组织工程以及再生医学等技术的进步,将会给气管、支气管瘘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胸腔多发性孤立性纤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40岁男性患者,胸部CT检查提示右胸膜腔多发性结节。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右胸腔后、外侧壁层胸膜、右中下肺边缘脏层胸膜、膈肌胸膜表面多发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有蒂,切除所有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硬化性孤立性纤维瘤(良性)。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未见肿瘤复发,目前继续密切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 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氧化碳冷冻法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法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98例结核性胸膜炎导致胸腔包裹性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充分后于胸腔内注入尿激酶10万U,隔天注射1次,观察组采用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二氧化碳冻切治疗。比较2组胸腔积液吸收情况、胸膜厚度、临床症状、肺功能等变化。结果:对照组显效16例(32.6%),有效25例(51.0%),无效8例(16.4%),总有效率83.6%。观察组经治疗后患者胸腔积液吸收较快、症状明显改善,胸膜无明显增厚,肺功能改善明显,显效25例(51.0%),有效24例(49.0%),总有效率100.0%。结论:经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能在直视下发现胸膜腔内纤维粘连包裹,二氧化碳冻切法可以对病变进行清除,有效减少胸膜肥厚粘连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3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38例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患者的资料。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 M(IQR)]30(25)岁(范围:18~78岁)。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清理胸壁结核后经由肋间窦道扩大成单孔切口,以单孔脓胸纤维板剥脱的方法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胸膜腔内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胸壁结核处置入SB管负压引流,不采用肌瓣填充及加压包扎。无漏气时先拔除胸腔引流管,2~7 d后复查CT无明显残腔则拔除SB管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门诊及电话随访至2022年10月。 结果:手术时间2.0(1.5)h(范围:1~5 h),术中出血量100(175)ml(范围:100~1 200 ml),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延长漏气,发生率为81.6%(31/38)。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4(12)d(范围:2~31 d),术后SB管引流时间21(14)d(范围:4~40 d)。随访时间为25(11)个月(范围:13~4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结论: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二例儿童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的2例难治性胸腔积液患儿,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及胸膜活检术,并松解粘连带、清除包裹性积液、行胸膜腔冲洗。结果:2例患儿,1例胸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化脓性胸膜炎,胸腔镜下行脓苔剥离清除、胸膜腔冲洗术,联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胸膜粘连消失,临床症状控制;2例患儿均在喉罩全麻下进行,先行电子支气管镜术,后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科电子胸腔镜术作为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对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的诊治有重要临床价值,在充分掌握临床操作技术,严格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的情况下,其安全、有效,值得在儿科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下新型定位器拖尾法定位肺内小结节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拖尾法一次性肺结节定位针用于肺内小结节术前定位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航天总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185例肺内小结节患者(211枚结节)的临床资料。患者于术前采用新型定位器拖尾法定位肺内小结节,然后进行胸腔镜下手术(VATS)。统计分析定位操作相关数据、成功率、并发症、病理结果等。结果:定位成功率97.63%(206/211),VATS切除成功率99.53%(210/211),CT定位时间(7.19 ± 2.62)min,切除病灶所需时间平均为27 min(10~126 min)。术中发现金属抓钩脱位回缩至胸膜腔2例,通过肺表面穿刺点,成功定位肺内结节并予以切除;发现金属钩位于叶间裂3例,通过金属钩位置并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成功切除肺内结节。49例患者定位后发生微量气胸,但无需闭式引流处理;12例患者出现肺内血肿;15例患者出现胸痛,予以镇痛治疗。结论:采用拖尾法一次性肺结节定位针用于肺内小结节术前定位更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少年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是指临床上无肺部疾病的患者出现胸膜腔内空气异常聚集,且不存在外伤或医源性病因。作为青少年最常见的胸腔疾病之一,PSP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而目前临床对青少年PSP治疗方式与治疗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现就各类治疗手段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进行总结,并对文献报道的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和对比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胸膜腔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病死率高、预后差。不同地区、不同感染单元(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不同人群的胸膜腔感染病原学各有特点,因而了解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对指导治疗意义重大。传统的胸水培养阳性率低,新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16S rRNA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借助新的诊断技术提高胸膜腔感染的诊断率,有利于在感染的早期确定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胸膜腔感染的治疗包括合适的抗感染治疗、积极的引流治疗、胸膜腔内药物的应用以及内科胸腔镜或手术治疗等。研究表明,胸腔内注射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用于治疗胸膜腔感染显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了需要手术治疗的风险。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膜腔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诊断治疗新进展相关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胸膜腔感染的诊断及管理提供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