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经学说"的哲学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枢经学说"源自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该理论最初用于解释三阴三阳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经引申、衍化、发展、升华后,用来分析、阐释、推演中医现象,指导中医临床.通过探讨"开阖枢"与经络之气、脏腑功能、五官九窍、肢体关节的关系,阐释了枢经学说的关系本体论内涵;通过探讨认识客体的历史客观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实践观,阐释了枢经学说之辨证的认识论内涵;并且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愿景和初步构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圆运动理论验案分析及临证心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圆运动理论是认识自然界运转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工具。“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圆运动理论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圆运动过程。临床基于该理论治疗血栓性外痔、顽固性失眠、复发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诊疗过程中发现,临证可运用圆运动理论阐释病机,治疗中既需重视脾胃中气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其他脏腑对圆运动复圆的影响;圆运动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运气思维,参合运气学说可使中医辨证角度更加多元化,提高辨证准确性;遣方用药时还需重视合方思想,灵活处方,适应病机。诊疗时应准确判断圆运动失衡之根结,并基于圆运动规律把握常用方剂与中药的作用角度,如此才可真正发挥理论优势,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肾脑相关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认知障碍的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科学内涵。肾脑相关源于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其根本在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髓-脑”组成一个系统,内在联系密切。肾精足则脑髓充,脑髓充则神智聪,从而发挥“头为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两者在生理上互相倚行,相互资生,病理上必相互影响。以肾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老年患者虚弱、老化、肾气衰弱的生理特点,加之“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引发糖尿病相关脑病的发展趋势,引出补肾益精、生髓充脑是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核心治法,再从现代肾脑相关微观研究角度为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舌针疗法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及全息学说形成的一种“微针系统”外治法,作用于舌体,可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改善舌咽功能、安全性高、简便快捷等优势,临床常与康复训练、中药疗法或其他针法联合应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探讨胃痛证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水方化失常,则发为胃痛,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肝阳不升郁于中焦,脾虚肝郁,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脾虚水寒,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食滞中焦,心火不降,郁于中焦,心胃热盛,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郁滞中焦,血行乏力,气血郁滞,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可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龙胆泻肝汤源流探析与经脉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系统梳理历代医书中的龙胆泻肝汤发现,最初《兰室秘藏》所载龙胆泻肝汤主要针对男子前阴臊臭之疾,经过薛己的加减变化使主治范围逐渐泛化扩展,并出现方剂名称、组成和源流混乱的问题,《景岳全书》和《医方集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过往医家多从脏腑角度对该方进行解读,转换视角从经脉角度重新解读,或可更好理解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规律。将前阴的病症归于足厥阴肝经,而将胁痛、耳聋等病症归于足少阳胆经,并根据病情加减用药,既有利于对该方全面与深入的理解以实现临床辨证与用药精准,也可促使现代研究者重新思考经络学说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少阳为枢"理论探讨四逆散在儿科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小儿之体,阴阳二气稚嫩,尚未成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随着阳气的升发,不断建立新的阴阳平衡状态."少阳学说"可以全面阐述小儿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强调少阳在阴阳交会、表里转换、脏腑协调、生长发育以及情志调节等方面的关键枢纽作用."少阳为枢"作为"少阳学说"的核心理论,可体现小儿生长发育中的动态平衡.若少阳枢机正常,则阴平阳秘,五脏安和;若少阳枢机不利,则阴阳失衡,脏腑失和,气机郁滞,疾病由生.四逆散作为调和少阳枢机的经典方剂,通过疏肝解郁、升阳降逆,调节小儿气机,促进阴阳平衡.在儿科临床多种疾病中运用四逆散可疏利枢机,助枢纽功能恢复,附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运中调衡”法辨治肿瘤患者食欲减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中医脾胃学说,以“阴平阳秘,以平为期”为核心指导思想,结合临床提出针对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的“运中调衡”法。其核心要旨为以运为健、以调为要、以衡为期,通过调运中焦脾胃,复升降,利枢机,燮阴阳,平调脏腑阴阳气血之寒热,并以八纲辨证统领辨证全局,注重痰、饮、积、瘀等有形之邪的治疗,可达中医学“阴阳平衡”及现代医学“免疫平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常占杰教授从五行生克规律探析慢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肝病的病因众多,发病初期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失治误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1].肝病在中医内科中属于"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五行学说始于《尚书》,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易学、哲学的理论基础[2].西汉董仲舒在古代先贤的思想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五行相生之序"之理念,并提出了"五行相生说"[3].五行对应到五脏[4],在次序流注中则为心为肝之子,亦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亦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亦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亦为肝之母,子母互滋,五脏平衡.生理条件下,母子平和,互滋互长.病理情况下,相生为病分为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和子盗母气.五行相克理论学说亦属于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5].生理条件下,五行对应的五脏之间气血津液运行相互克制,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维持着五行及脏腑的稳态.病理条件下,就会出现"过克"和"反克"两种情况."过克"即"相乘",指某一运气化强盛,克伐过度,此时所胜并非该脏腑之气,此为邪气与某脏共同所胜一行,同气相求,乘其所不胜之行脏气,而致病态[6]."反克"即"相侮",指某一方气运过剩,在五行关系中携邪气一同而来制约自己"所不胜"一方而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特色探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机为要,辨证严谨,选穴精准,以四白、梁门、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用穴,并注重灸法的运用.常小荣教授提倡学习经典与继承创新,坚持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传承发展"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