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食积化热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月-2021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FC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2∶1比例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脏腑图点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化食口服液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及自主排便应答情况,评价疗效;随访4周,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7、14 d,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5%(70/80)、92.5%(74/80),对照组分别为62.5%(25/40)、80.0%(32/40),2组治疗后7、14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4.48、-2.78, P值均<0.01)。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治疗后7 d( t值分别为2.90、2.77、3.93)、14 d( t值分别为4.24、5.95、6.27)均低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观察组自主排便应答有效率为83.8%(67/80)、对照组为65.0%(2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8, P=0.020)。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9.5%(7/74)、对照组为18.8%(6/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79, P=0.181)。 结论:脏腑图点穴治疗小儿FC具有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临床应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脏腑图点穴法探析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同时顾护他脏,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 年5 月—2023 年5 月120 例胃肠结热证小儿ML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点穴组、揿针组、联合组,每组 40 例.3组予以头孢克肟、利巴韦林治疗,在此基础上,点穴组予以脏腑点穴,揿针组予以揿针治疗,联合组予以脏腑点穴联合揿针治疗.统计3 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腹部彩色多普勒检查参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G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点穴组的80.00%(32/40)、揿针组77.50%(31/40)(P<0.05).治疗后,联合组中医证候主症和次症积分、淋巴结横径及纵径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免疫球蛋白A、G水平高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点穴组、揿针组,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低于点穴组、揿针组(P<0.05).点穴组与揿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脏腑点穴配合揿针治疗胃肠结热证小儿ML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缩小增大淋巴结,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推拿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肺、肾关系密切,先天禀赋、个性特征、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等均为发病的相关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气血亏虚等均是其重要病机.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单纯推拿疗法(循经推拿疗法、点穴推拿疗法、腹部推拿疗法等)、推拿联合针刺疗法、推拿联合中药、推拿联合拔罐、推拿联合其他疗法等.推拿治疗失眠仍存在以下不足:(1)手法、穴位、治疗部位的选择繁杂不一,难以对不同手法以及不同穴位的疗效进行比较;(2)手法的力度、频率、刺激量没有统一的标准;(3)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多为临床主观评价量表,缺少客观指标证据;(4)缺少病例回访报道,对推拿有无长期疗效、复发率高低研究较少;(5)缺少多中心、大样本、双盲对照试验;(6)缺少高质量外文文献,国外多将推拿作为失眠的补充疗法,相关研究较少,中文文献多注重研究推拿对失眠的有效性,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 选择肠系膜淋巴结炎(胃肠结热型)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予常规治疗+针刺公孙、四缝穴)与研究组(n=30,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脏腑点穴).比较2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并检测血清Ⅰ-FABP、VIP表达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Ⅰ-FAB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Ⅰ-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血清VI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公孙、四缝穴配合脏腑点穴可用于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调理和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血清Ⅰ-FABP、Ⅵ水平,缓解患儿主要症状与体征,临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脏腑图点穴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Cajal间质细胞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脏腑图点穴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Cajal间质细胞(ICC)及NO、NOS的影响,探究脏腑图点穴法影响胃肠动力的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点穴组、药物组.除空白组外,均用多因素联合造模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予相应干预,持续14天.测量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并取胃窦组织检测c-kit受体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脏腑图点穴法可以降低 FD大鼠胃内残留率(P<0.05);提高c-kit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合成酶诱导型NOS(iNOS)活性(P<0.05).组织总NOS(tNOS)活性及NO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脏腑图点穴法可调节FD大鼠胃肠动力,该作用可能与其改变抑制性神经元上NOS活性及NO释放,进而促使ICC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脏腑点穴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脏腑点穴疗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脏腑点穴疗法,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定醇,治疗30d后进行两组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疗效分析.结果:试验组疾病总有效率为88.10%,疗效与对照组(西药氟哌定醇) (83.72%)相当.结论:脏腑点穴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痰聚证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脏腑点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脏腑点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及骨代谢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AECOPD合并O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最终完成129例,其中治疗组66例、对照组63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氨茶碱片十头孢呋辛酯片.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麻杏石甘汤加减,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脏腑点穴天枢、中脘、气海、关元,每日1次.2组均连续治疗10 d,随访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D)及MRC呼吸困难评分;观察治疗后3个月骨密度(BMD)、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 I 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表达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咳嗽、气短、咳痰、喘息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咳嗽、气短、咳痰、喘息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肺功能、6MWD及MRC呼吸困难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6MWD及MRC呼吸困难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BMD水平及血清PINP、β-CTX指数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BMD、血清PINP指数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脏腑点穴可有效缓解AECOPD合并OP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呼吸功能,提高BMD,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PINP、β-CTX表达水平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变化研究脏腑图点穴法“首开中焦”的顺序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的变化,研究不同点穴顺序对大鼠胃肠动力调节作用的差异,探讨脏腑图点穴法“首开中焦”的顺序效应.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中焦组、中上焦组、中下焦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轻度夹尾刺激+间断饮食法持续造模21天,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持续14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胃电图、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并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c-kit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的胃电振幅低于空白组(P<0.05);上中焦组、中下焦组的胃电振幅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胃内残留率高于空白组(P<0.05),小肠推进率低于空白组(P<0.05);中下焦组的胃内残留率低于模型组(P<0.05),小肠推进率高于模型组(P<0.05);手法干预各组比较,中下焦组的小肠推进率高于上中焦组和中上焦组(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低于空白组(P<0.01),c-kit阳性ICC减少、着色变浅;中下焦组的OD值高于模型组(P<0.05),c-kit阳性ICC增多、着色变深.结论 脏腑图点穴法能有效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增加c-kit表达;以“首开中焦”的中下焦组作用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科疾病治疗中推拿取穴思路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从事临床推拿过程中,通过认识和掌握穴位的主治特性和作用,逐渐掌握取穴思路,并应用于临床内科治疗中.文章将内科治疗中推拿取穴思路和经验进行总结,按摩取穴需以经络循行为基础,循经辨证,精确选穴;特定穴各具特色,配伍广泛,灵活选穴.并附临证案例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