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木香顺气丸中的10种成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木香顺气丸中的橙皮苷、厚朴酚、新橙皮苷、柚皮苷、芸香柚皮苷、和厚朴酚、去氢木香内酯、苍术素、木香烃内酯、甘草苷等成分.方法 色谱柱为SVEATM A585V3 C18 Opal(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苍术素的测定波长为336 nm、其余均为220 nm.以橙皮苷为参照物,计算其他9种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测得含量.结果 10组分在各自试验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102.5%(n=6),RSD为1.10%~2.00%;与外标法比较,一测多评法的结果一致.结论 所用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木香顺气丸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陈皮配方颗粒中橙皮苷和柚皮芸香苷的测定及其质量标志物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采用UPLC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分析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企业陈皮配方颗粒中橙皮苷和柚皮芸香苷的含量,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潜在质量标志物.方法 采用UPLC法测得23批陈皮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得到差异性成分,并测定其含量.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 23批陈皮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37~0.999,确定5个共有峰,化学计量学分析得出质量差异化合物为橙皮苷和柚皮芸香苷,其含量测定结果B、D企业较高;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橙皮苷、柚皮芸香苷、橘皮素、川陈皮素等化合物的15个核心靶点(TP53、AKT1、SRC等),通过调节松弛素信号、肿瘤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信号通路来治疗肿瘤、糖尿病,结合质量标志物原则得出橙皮苷、柚皮芸香苷、橘皮素、川陈皮素为潜在质量标志物.结论 所用方法可明确反映不同企业陈皮配方颗粒中差异化合物的含量,并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质量标志物,为陈皮配方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OCT观察正视眼及高度近视眼在调节过程中眼前节的形态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扫频光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ASOCT)研究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刺激睫状肌收缩前后小梁网和Schlemm管的形态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的54名健康受检者,以等效球镜度数(SE)为-0.75~+0.50 D和SE≤-6.00 D为界分为正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应用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刺激调节前后,利用SS-ASOCT拍摄受检者右眼颞侧小梁网、睫状肌及Schlemm管的图像,通过自行编写的软件分析获取睫状肌最大厚度及睫状肌前部长度、小梁网长度和厚度、Schlemm管面积及直径等参数。采用配对 t检验、卡方检验、独立 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在调节前后,2组受检者均发生睫状肌最大厚度增加、睫状肌前部长度减小、小梁网长度和宽度增加及Schlemm管面积和直径增大的改变(均 P<0.05)。正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睫状肌最大厚度变化量( t=4.85, P<0.001)、小梁网长度变化量( t=5.08, P<0.001)、小梁网宽度变化量( t=2.72, P=0.009)、Schlemm管面积变化量( t=3.86, P<0.001)及Schlemm管直径变化量( t=2.02, P=0.04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梁网长度和Schlemm管面积与睫状肌最大厚度在正视组中均存在相关性( r=0.48, P=0.011; r=0.54, P=0.004),但在高度近视眼中均无相关性。 结论::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诱导的调节过程中,正视眼和高度近视眼均发生睫状肌收缩、小梁网和Schlemm管扩张的形态改变。睫状肌的收缩与小梁网和Schlemm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仅在正视眼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并对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柱(2.1 mm×150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0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315 nm,建立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共有峰进行指认,采用对照品比对,对指认结果进行确证。采用Waters Cortecs T3 C18柱(2.1 mm×100 mm,1.6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5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339 nm,测定15批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中牡荆苷、异牡荆苷和水仙苷含量。结果:布渣叶指纹图谱共有11个共有峰,经质谱指认和对照品确证,指认出其中10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咖啡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牡荆苷、异牡荆苷、山柰酚-3- 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水仙苷、异鼠李素-3- O-葡萄糖苷和椴树苷。15批布渣叶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表明不同产地的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较高。广东省阳江市、湛江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海南省五指山市产布渣叶药材3种有效成分总含量为3.23~5.64、3.60~5.78、4.68~5.73、3.87~5.21 mg/g,不同产区布渣叶3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不明显。 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布渣叶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通络治痹方中6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通络治痹方中绿原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6种有效成分含量。方法:色谱柱为XBridge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330 nm(0~14 min检测绿原酸,15~80 min检测阿魏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403 nm(14~15 min检测羟基红花黄色素A)。结果:绿原酸、羟基红黄花色素A、阿魏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蛇床子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分别在0.029 7~1.485 0、0.030 0~1.500 0、0.009 9~0.495 0、0.017 5~0.875 0、0.028 4~1.420 0、0.013 7~0.685 0 μg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R2≥0.999 8),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 RSD均低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5%~105%, RSD均在0.32%~1.67%。10批通络治痹方供试样品中,上述6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依次为0.221 60、0.314 30、0.085 10、0.032 95、0.043 87、0.026 21 mg/g。 结论:建立的HPLC波长切换法快速、简便而准确,可同时测定通络治痹方中上述6种成分含量,为通络治痹方质量控制及新剂型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剂量甘草酸苷对幼年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甘草酸苷对幼年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出生18~21 d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和毛果芸香碱制作SE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SE组、SE+低剂量甘草酸苷组、SE+中剂量甘草酸苷组和SE+高剂量甘草酸苷组,腹腔内注入不同剂量的甘草酸苷(20 mg/kg、40 mg/kg和60 mg/k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E大鼠模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水平;定量实时PCR(qRT-PCR)检测SE大鼠模型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损伤情况。采用单因素 ANOVA法进行各组之间均数检验,然后采用 Tukey法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E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369.69±58.07) ng/L比(75.46±14.64) ng/L]、IL-1β[(242.27±25.23) ng/L比(45.29±5.90) ng/L]和IL-6[(288.15±24.60) ng/L比(46.59±8.80) ng/L均显著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E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甘草酸苷均可有效减少SE发作后血清中TNF-α[(216.67±8.31) ng/L、(158.81±5.03)ng/L、(113.69±12.54) ng/L比(369.69±58.07) ng/L]、IL-1β[(131.21±5.50) ng/L、(86.60±7.79) ng/L、(65.06±4.39) ng/L比(242.27±25.23) ng/L]和IL-6[(150.24±9.48) ng/L、(101.70±5.85) ng/L、(91.60±2.81) ng/L比(288.15±24.60) ng/L]的释放水平(均 P<0.05)。SE造成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丢失、凋亡和线粒体损伤,甘草酸苷可以改善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损伤、凋亡和线粒体的损伤。与对照组比较,SE组海马组织中Bax(0.57±0.01比0.14±0.01)和Caspase-3(0.54±0.00比0.11±0.01)水平均显著升高,Bcl-2表达水平(0.27±0.01比0.57±0.0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E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甘草酸苷均可下调Bax(0.51±0.02、0.45±0.03、0.40±0.02比0.57±0.01)和Caspase-3(0.47±0.02、0.42±0.02、0.37±0.01比0.54±0.00)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0.41±0.02、0.45±0.02、0.51±0.01比0.27±0.01)的表达水平(均 P<0.05)。 结论:甘草酸苷可以有效保护幼年SE大鼠模型的海马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来氟米特对NOD鼠颌下腺唾液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鼠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NOD鼠随机分配为4组:预防用药组、预防对照组、治疗用药组、治疗对照组;检测毛果芸香碱刺激后唾液流率变化;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比较平均浸润灶数目及面积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颌下腺、脾脏组织中CD3 +T、CD4 +T、CD8 +T、CD44 +CD62L -CD4 +T、CD19 +B、CD138 +B细胞水平的变化;CB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7A、IL-6水平变化。 结果: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组唾液流率( t=-5.81, P<0.001; t=-3.61, P<0.05)、浸润灶平均数目( t=3.95, P<0.01; t=4.94, P<0.001)、浸润灶平均面积( t=3.18, P<0.05; t=2.35, P<0.05)均具有明显改善。颌下腺组织中CD3 +CD4 +T( t=2.39, P<0.05; t=3.82, P<0.01)、CD44 +CD62L -CD4 +T( t=3.53, P<0.05; t=3.36, P<0.05)细胞明显下调。脾组织中CD3 +T( t=6.08, P<0.001; t=2.76, P<0.05)、CD3 +CD4 +T( t=3.73, P<0.05; t=2.39, P<0.05)、CD19 +B( t=5.88, P<0.001; t=4.23, P<0.01) 、CD138 +B( t=4.30, P<0.001; t=4.46, P<0.01)细胞也均明显下降。此外,用药组小鼠血清IL-17A水平均降低( t=4.15, P<0.01; t=3.36, P<0.01),预防用药组TNF-α水平下降( t=4.56, P<0.001),但IL-6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提示来氟米特可预防、改善NOD鼠唾液腺功能减退及抑制体内免疫活化,为评估来氟米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梅花草提取物抑制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细胞及动物实验探讨梅花草提取物抑制脑胶质瘤恶性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梅花草的有效化合物,使用OMIM、Genecards、Pubchem等数据库预测梅花草有效化合物对脑胶质瘤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 3.9.1和STRING 11.5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质互作(PPI),筛选出核心基因,运用DAVID 6.8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的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富集分析,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相关信号通路和表型变化.结果 梅花草含有14个靶点活性成分,包括Celahin B、Isoboonein、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没食子酸、Mussaenin A、金丝桃苷、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Nicotiflorin)、山奈酚3-O-葡萄糖苷(Astragalin)、槲皮素3-O-葡萄糖苷(Isoquercitrin)、槲皮素 7-O-葡萄糖苷(Quercimeritrin)、山奈酚-7-O-葡萄糖苷(Kaempferol 7-O-glucoside)、槲皮素-3,7-二-O-葡萄糖苷(Quercetin 3,7-diglucoside)、皂苷(Saponin),化合物对应的靶点338个;通过韦恩图将梅花草有效化合物与肿瘤相关的334个关键靶点基因利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进行肿瘤相关靶点的GO与KEGG分析.GO分析结果表明,梅花草提取物抗脑肿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状态、缺氧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有关;KEGG分析结果发现梅花草有效化合物作用的靶点基因与PI3K/AKT、MAPK、TNF、HIF-1α等抗肿瘤信号通路息息相关,并在细胞及动物水平获得肿瘤的抑制表型和线粒体相关PI3K/AKT关键信号通路的验证.结论 梅花草提取物显著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长,呈现浓度依赖性,其发挥作用可能与PI3K/AKT、线粒体代谢等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