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中医药学刊》刊文特征与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022年所刊文的内容特征与热点,以期为《中华中医药学刊》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工具,从刊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刊文主要关键词、刊文热点主题、刊文研究趋势等,进行多维视角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刊文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刊文质量显著提升;研究者之间连线较为密集;研究者群体相对稳定.结论 刊文研究者合作关系相对紧密;呈现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研究者群体特征;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和针灸治疗现代化三大主题,是《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022年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三维五法"浅论顽固性面瘫针灸证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神经炎经过两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内面部肌肉症状仍恢复效果不佳者,以气血亏虚为本,随病程挟瘀血、痰浊等成本虚标实之象.三维五法是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优势病种临床推广项目之一,即点、线与面(腧穴、经络和经筋)三维结合,刮痧、拔罐、针法、灸法和中药五法并用.本研究基于此,提出"点、线、面"三维、"头、腹、胫"三维和"听、动、化"三维,"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扎跳法、滞针提拉法、调气畅血法与腹脑同轴法"五法,在现代医学对顽固性面瘫辨病的基础上,通过病证结合、态靶结合,将多种中医特色临床有效治法有机融合起来,对持续性面肌无力、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和病后情绪障碍等进行多途径、多环节与多靶点的诊疗,发挥中医药靶向治病、调态辨证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针灸治疗前列腺疾病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综述以针灸为主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临床研究,发现目前主要以单用毫针、灸法、温针灸、火针、电针、芒针、脐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穴疗法,或多种针灸疗法结合,或针灸疗法与他法配合进行治疗,均有显著疗效,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在最佳方案选择方面,缺乏高质量RCT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医治疗原发性癫痫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医治疗原发性癫痫多采用中药复方,以及中西药与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等相结合的疗法,疗效确切,不同疗法复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癫痫的发作频率,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关本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增多,但多数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远期疗效不清楚,使用双盲试验者较少,随机方法不够明确。此外,原发性癫痫的证候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需进一步统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医辨证针药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针药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缺血性脑卒中且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使用中医辨证用药合并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估中医辨证针药干预的临床价值。结果:干预后研究组(90%)总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在干预2 w、4 w、6 w的洼田饮水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辨证针药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和痉挛状况,提高其吞咽能力,对患者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西医调控线粒体自噬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脑组织血流发生再灌注,而加重其损伤的一种现象.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通过特异性自噬消除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防止产生过多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随后的细胞死亡过程.近年来,线粒体作为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已广泛用于CIRI的临床治疗中,线粒体自噬与CIRI的相关探索也因此引发研究热潮.最新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作用主要与其在CIRI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线粒体自噬在CIRI导致的神经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及功能损伤的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一些调控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干预方法,如中医药(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针灸等)、西医(西药、运动、基因等)受到有关学者广泛关注,中西医调控线粒体自噬已成为临床治疗CIRI的有效干预措施.因此,本文作者阐述了近年来有关线粒体自噬在CI-RI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中西医靶向线粒体自噬防治CIRI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西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补肾安神"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fNIRS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索补肾安神针刺法对围绝经期失眠(perimenopausal insomnia,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例P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百会、照海、申脉、肾俞、三阴交、安眠、太溪,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2周;药物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每次7.5 mg,每晚1次,治疗2周.同时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20名设为健康组,采集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人基线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spectroscopy,fNIRS)数据,分析针刺对PMI患者前额叶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背外侧前额叶区(BA9)、双侧额极区(BA10)的HbO浓度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治疗后,两组PMI患者额叶的前运动皮层区(BA6)的HbO浓度较前明显降低(P<0.05);双侧前额叶额极区(BA10)、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腹外侧前额叶区(BA44、BA45)的HbO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BA9)激活显著(P<0.05).结论 该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前额叶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补肾安神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脑功能机制,为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灸量温针灸治疗原发性早泄肾虚肝郁证: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大灸量温针灸治疗原发性早泄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原发性早泄肾虚肝郁证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80例,脱落5例)、针刺组(80例,脱落4例)、西药组(80例,脱落6例).温针组予大灸量温针灸治疗,穴取百会、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风池、额旁3线、内生殖器(耳穴)、肝俞、肾俞等.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针刺组不进行艾灸,针刺操作与温针组一致.西药组予盐酸达泊西汀片口服,每次30 mg,性交前1~3h温水送服,24h内最多服药1次,每周最多使用2次,4周内完成6次使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早泄诊断工具量表(PEDT)评分、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血清性激素含量[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性交不足1 min、泄后疲惫、精神低落、性欲减退评分及总分,PED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IELT均较治疗前延长(P<0.01);温针组血清T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温针组泄后疲惫、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少寐多梦、夜尿频评分及总分低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P<0.01),血清T含量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温针组与西药组PEDT评分低于针刺组、1ELT长于针刺组(P<0.05,P<0.01).温针组总有效率为82.7%(62/75),高于针刺组的68.4%(52/76)和西药组的64.9%(48/74,P<0.05).结论:大灸量温针灸能改善原发性早泄肾虚肝郁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改善性激素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参照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核心穴位,并预测核心穴位治疗ICVD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以醒脑开窍法为原则的针刺治疗ICVD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软件对穴位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获取核心用穴;运用Cytoscape软件将穴位-靶点-疾病互作网络可视化;运用String数据库筛选核心靶点,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关键靶点进行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Bioinforma-tics免费在线平台对富集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70篇,相关腧穴17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醒脑开窍针灸的核心用穴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及委中;通过穴位-靶点-疾病网络可以看出作用于核心用穴可使TIMP-1、BDNF及VEGF等33个表达因子上调,使MMP-9、NSE、IL-6及TNF-α等49个表达因子下调;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得出核心用穴的核心作用靶点包括AKT1、IL6、TNF及IL1B等17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出,醒脑开窍法治疗ICVD可能是作用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实现的.结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和委中为醒脑开窍法治疗ICVD的核心用穴,核心用穴通过调控AKT1、IL6、TNF与IL1B等核心靶点,参与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治疗ICV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药物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基于非药物疗法的多种干预措施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不同治疗措施对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建库至2023年10月.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进行数据分析及制图.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 4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2 965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和5种非药物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方面:针灸[标准化均数差(SMD)=1.02,95%CI:0.52~1.53]、经颅磁刺激(SMD=1.03,95%CI:0.43~1.6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0.79,95%CI:0.18~1.39)、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SMD=0.69,95%CI:0.23~1.16)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值排序结果显示,针灸成为最佳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SUCRA=76.9).在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方面:经颅磁刺激(SMD=2.10,95%CI:1.15~3.05)、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0,95%CI:0.01~2.59)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CRA值由高到低排序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针灸、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常规护理.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针灸(SMD=1.44,95%CI:0.86~2.03)、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2,95%CI:0.58~2.06)、经颅磁刺激(SMD=0.86,95%CI:0.32~1.40)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SMD=1.46,95%CI:0.41~2.52)、经颅直流电刺激(SMD=1.34,95%CI:0.11~2.57)与虚拟现实技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针灸(SUCRA=83.3)成为最佳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结论 目前研究表明,针灸和经颅磁刺激在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好.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