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4例和毒物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不一样,鹅膏菌属类蘑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是我国毒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用毒蘑菇有潜伏期,临床过程中有假愈期,早期表现轻微没有引起医师足够重视,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本文对4例患者食用含鹅膏毒肽蘑菇后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鉴定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毒蘑菇中毒诊治及早期种类鉴定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致命鹅膏中毒三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含鹅膏肽类毒素致命鹅膏中毒可导致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死亡,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鹅膏肽类毒素有助于早期临床确诊。本文三例患者经ELISA鉴定为含α-鹅膏毒肽的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患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予以吸附毒素、导泻、补液促进毒物代谢、保肝等支持治疗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江苏省32例基于毒物检测确诊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毒物检测技术在毒蕈中毒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江苏省确诊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本研究是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7月入组参与队列研究的江苏省内10家医院行毒物检测鉴定的32例毒蕈中毒患者的毒检结果、暴露信息及临床特征,分析毒检阳性即检出毒素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毒检采样情况与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例进行毒检鉴定的临床诊断毒蕈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收集32例血液样本、31例尿液样本、22例蘑菇样本及1例呕吐物样本.其中蘑菇样本的毒素检测阳性结果18例,占比59.38%,检出α-鹅膏毒肽等8类毒素;1例呕吐物样本检出烟碱;所有患者血液、尿液样本中均未检出常见毒素.结论 通过毒物检测鉴定常见毒蕈毒素种类,能够辅助毒蕈中毒诊断,有助于更迅速、精准的明确蘑菇分型及其所含毒素类别,便于指导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关于蘑菇中毒诊疗的一些思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毒蘑菇种类繁多,毒素复杂且未知,中毒后没有特效解毒药,且毒蘑菇种属不断更新,剧毒蘑菇中毒后病死率高,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针对蘑菇中毒诊疗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以期减少蘑菇中毒发生率,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南省一起热带紫褐裸伞中毒事件调查及毒素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对一起热带紫褐裸伞中毒事件进行快速毒素筛查和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讨论,以期为此类事件的处置及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对中毒事件剩余的毒蘑菇进行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结合调查结果和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从中毒患者食用的热带紫褐裸伞中检测出裸盖菇素及毒蝇碱,患者症状与裸盖菇素和毒蝇碱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幻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结论 此次中毒事件是由热带紫褐裸伞中的裸盖菇素及毒蝇碱引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梅州市一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调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毒蘑菇样品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毒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与尿液中的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4人均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涉事蘑菇样品经鉴定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剩余毒蘑菇汤、已煮毒蘑菇子实体、未煮毒蘑菇子实体残余组织和事发地采集的毒蘑菇中均检出α-鹅膏毒肽;患者血液和尿样样本中均未检出α-鹅膏毒肽.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致命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当地村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对野生蘑菇知识的普及,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内蒙古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起因,为了解系统风险、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内蒙古自治区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2016-2021年共纳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1起.单纬度归因分析显示,引发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与蔬菜制品和肉与肉制品,分别占事件总数的20.5%(121/591)和12.6%(75/591);主要引发环节为加工不当,占16.2%(96/591);主要致病因子为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占14.9%(88/591).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暴发事件数夏季最高290起,占事件总数的49.1%(290/591),东、中、西部地区也均以夏季事件数最多,分别占本区域事件总数的53.6%(180/336)、39.5%(60/152)、48.5%(50/103);蔬菜与蔬菜制品由于加工不当导致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引发暴发事件最多,占蔬菜与蔬菜制品事件总数的58.7%(71/121);肉与肉制品由存储不当导致生物性污染引发暴发事件最多,占肉与肉制品事件总数的16.0%(12/75);死亡病例主要是由于误食误用非食品(毒蘑菇等)造成,占死亡总数的38.5%(5/13).结论 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原因食品、引发环节和致病因子较为常规,可防可控,应加强全民食品安全宣教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 64 例,分别占总数的 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 4.35%(64/1 472),病死率为 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快速检测6种蘑菇毒素及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建立快速检测血液、尿液中6种蘑菇毒素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中毒案例.方法 将0.1 mL血液、尿液经蛋白沉淀、氮吹复溶、超声过滤后用ACQUITY UPLC HSS T3液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 该分析方法经过验证,符合方法学验证要求,其定量结果准确可靠,并于9例患者血液和(或)尿液样品中检出目标毒素,血液样品中浓度为1.12~5.63 ng/mL,尿液样品中浓度为1.01~9.27 ng/mL,检出物多为γ-鹅膏毒肽(γ-AMA).新鲜蘑菇样品中检出目标物浓度为1.48~41.54 ng/mg,两份新苦粉孢牛肝菌样品中均检出羧基二羟基鬼笔毒肽(PCD)16.51~41.54 ng/mg.结论 本研究中建立的LC-MS/MS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同时检测多种蘑菇毒素类化合物,可为临床毒蕈中毒快速诊断提供策略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致命鹅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种剧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