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飞行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止血,尼莫地平静点缓解脑血管痉挛,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剂、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治疗,间断行腰穿置换脑脊液。绝对卧床治疗4周后,无不适症状及体征出院。飞行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地面观察3~6个月。反复查头部CTA、MRI正常。飞行结论:飞行合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给患者早期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治疗基础上,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分为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皮肤黏膜或消化道出血情况、输血情况、咬伤局部症状、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伤肢肿胀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d时,肝素治疗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10 9/L:210.0(160.0,252.0)比136.0(104.0,198.5), P<0.05〕;而两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d时,肝素治疗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较3 d时明显缩短〔s:30.3(20.4,37.0)比34.7(24.0,73.4), P<0.05〕,且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g/L:0.60(0.31,1.07)比0.20(0.14,0.60), P<0.01〕。肝素治疗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肝素治疗组〔21.7%(5/23)比64.0%(16/25), P<0.01〕;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分别有11例和18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及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肝素与非肝素治疗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6.91±1.92比7.48±2.2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周至1个月,均无死亡及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病例。 结论:对于重型和危重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在注射抗蛇毒血清、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加外涂以及伤口切开排毒等基础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等综合治疗,有利于肢体肿胀及炎症消退,减少输血,促进凝血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说明书用药致静脉血栓事件触发的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血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SVT)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22年11月27日有关中医药治疗SVT的文献,采用WPS表格 12.1.0.15990对中药频次及其性味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SVT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文献281篇,包括内服方245首,涉及中药182味;外用方123首,涉及中药188味。其中,内服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当归、赤芍、牛膝等,外用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大黄、黄柏、红花等,均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高频内服中药药性多为微寒、平、寒性,药味以苦、甘味居多,归经以肝、心、脾、肺经为主;高频外用中药药性多为寒、温性,药味以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胃经为主。内服中药关联规则有22条,外用中药关联规则有7条。聚类分析中,内服中药可分为5类,外用药可分为4类。结论:中医药治疗SVT以清热、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随证搭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建立转基因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的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为异种肝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异种肝脏移植研究团队施行的7例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结局。供体选用基因编辑的版纳小型猪,受体选用解剖特征、生理生化及免疫机制同人类十分接近的恒河猴。在参照临床经典原位全肝移植术式的基础上,进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术,并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无肝期。在胆管插管留置外引流,以观察胆汁分泌情况。术前免疫诱导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眼镜蛇毒因子+他克莫司";术后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同时给予抗菌抗病毒治疗、输注凝血酶调节受体凝血功能。结果:共行猪-猴异种原位全肝移植7例,在建模成熟稳定的第7例模型制作中,供体获取手术时间42 min,无热缺血时间,供体修整时间87 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128 min;受体手术时间123 min,无肝期27 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38 min,手术全程出血量约10 ml。术后存活4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为27 h。3例未存活模型中,1例为麻醉意外,2例为早期手术练习。第7例模型受体术后分泌胆汁86 ml。结论:良好的供体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术中减少出血量、缩短无肝期、严格的液体管理及细致全面的监护是提高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的关键,优化供体基因组合及合理免疫抑制方案是进一步实现猪-猴异种肝移植模型长期存活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面部五步蛇咬伤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蛇咬伤每年致死、致残人数较多。头面部毒蛇咬伤较罕见,容易误诊漏诊,且致死率较高。本文报道头面部毒蛇咬伤中毒1例并文献回顾10例类似病例,归纳头面部毒蛇咬伤中毒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头面部毒蛇咬伤可能导致气道损伤、水肿,气道梗阻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氧气供应,并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覆盖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运用于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自行拟定竹叶青属毒蛇咬伤诊断标准,并探讨覆盖式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用于竹叶青属毒蛇咬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参照《中国蛇伤急救学》《中国蛇类》中有关内容制定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诊断标准:①肇事蛇为广西竹叶青属毒蛇;②患者所述蛇的外观形态基本符合广西竹叶青属毒蛇特征;③具备血液毒临床表现,即局部肿胀、伤口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出现皮下瘀斑。具备①或同时具备②和③即可诊断。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桂中桂北蛇伤救治基地/柳州市中西医结合蛇伤救治中心收治的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治疗组和覆盖式VSD技术组,每组60例。普通治疗组给予抗蛇毒血清、抗破伤风、伤口周边局封、抗炎、硫酸镁纱布外敷患肢、对症支持治疗等处理;覆盖式VSD技术组在普通治疗组基础上运用覆盖式VSD技术。两组从入院治疗次日开始计算周期,治疗周期均为7 d。在治疗周期中,每日08:00取血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记录患肢肿胀程度及皮下瘀斑出现情况。结果:在治疗周期不同时间点,覆盖式VSD技术组与普通治疗组PT、APTT、Fib动态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Fib于第1~4天均有下降,第5天开始逐步回升,第4天覆盖式VSD技术组Fib最低值高于普通治疗组(g/L:0.70±0.03比0.41±0.01, P<0.05);两组PT在治疗周期前中期均有上升,后期回落,第5天覆盖式VSD技术组PT峰值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s:25.2±0.1比35.4±0.2, P<0.05),且第7天覆盖式VSD技术组PT恢复至正常范围,普通治疗组仍异常;两组APTT在治疗周期一开始均增高并逐渐回落,第3天覆盖式VSD技术组APTT峰值低于普通治疗组(s:47.3±0.1比55.7±0.2, P<0.05),其上升与下降速率也较普通治疗组平缓。而两组间RBC、Hb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地缓解,覆盖式VSD技术组缓解程度较普通治疗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060, P=0.000);且覆盖式VSD技术组皮下瘀斑出现率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13.3%比40.0%, χ2=10.909, P=0.002)。 结论:将覆盖式VSD技术用于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并不加重出血,在有利于患肢消肿的同时还能促进凝血功能恢复,能更好地控制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蛇毒致心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估计,每年有超过270万例毒蛇咬伤患者,导致约8万至13万人死亡,且呈增加趋势 [1]。毒蛇咬伤可致局部和全身多器官受累,其中心脏受累发生率在0.2%~3.8%,若以肌钙蛋白I升高或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作为标准,则发生率高达15.2% [2],是毒蛇咬伤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由于报道不足和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蛇毒致心脏受累常被低估,本文就毒蛇咬伤引起心脏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竹叶青蛇咬伤中毒治愈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竹叶青蛇咬伤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本文对1例北方地区竹叶青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的转归进行分析。患者以局部肿胀和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入院后立即进行伤口清创和负压吸引,给予抗蝮蛇蛇毒血清、抗五步蛇蛇毒血清、抗感染、保护脏器、补液、利尿等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诊患者状况良好。提示北方地区区域性中毒救治中心应当储备各类抗蛇毒血清,同时应加强对蛇咬伤规范救治知识的普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中心脏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一种人体血清中心脏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检测新方法.方法 向100μl血清样品中加入300 μl乙腈沉淀蛋白,-20℃冷冻2 h,高速离心10 min,取上层有机相用纯水按照1:1比例稀释,然后过膜、上机测定.样品分离采用梯度洗脱模式,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柱温为70℃,Protein BEH C4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测定血清中心脏毒素浓度,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 心脏毒素在2.0~200.0 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8.6%~115.0%,RSD为3.6%~9.8%;检出限为0.6μg/L.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高,适用于血清中心脏毒素的快速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