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节性类天疱疮合并肝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全身泛发性红色结节伴瘙痒7年于2020年10月27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2013年初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起皮疹伴瘙痒,当地按"湿疹"治疗稍有好转。2013年7月中旬被蜈蚣咬伤右下肢并出现皮肤红肿,在当地医院诊治后红肿消退。但之后不久再次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多发甲盖大小的水肿性红斑及黄豆大小红色结节,伴剧烈瘙痒,多次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结节性痒疹"。期间曾行"中医放血"治疗,病情仍持续发展,结节逐渐增多增大,瘙痒明显。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起水疱病史。幼时务农,曾接触农田周围水源,有疫水接触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搜剔肺络法对难治性哮喘患者诱导痰IL-1β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搜剔肺络法(苏子降气汤加蜈蚣全蝎)对难治性哮喘患者诱导痰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上海中医药大学2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哮喘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西药三联吸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苏子降气汤加蜈蚣全蝎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苏子降气汤治疗,疗程12周。比较2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诱导痰IL-1β水平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ACT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0)、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1.0/FVC)较治疗前升高,IL-1β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搜剔肺络法可有效改善难治性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和肺功能,降低诱导痰IL-1β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刘柏龄国医大师治疗颈椎病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刘柏龄国医大师治疗颈椎病的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复方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刘柏龄2011-2019年治疗颈椎病的处方,描述性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运用RStudio进行药物层次聚类、关联规则分析,获取核心复方。运用TCMSP收集核心复方有效成分,运用Cytoscape 3.8.0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检索GEO、DisGeNET、TTD HPO、GeneCards数据库获得颈椎病靶点数据集;使用STRING11.0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平台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纳入844首方剂,涉及199味中药,其中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居多,主要归肝、脾、肾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由丹参、天麻、延胡索、泽泻、蜈蚣、黄芪、鸡矢藤、葛根8味药物组成的核心复方。筛选出核心复方有效成分140个,靶点247个,主要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丹参酮IIA、β-谷甾醇等;得到核心复方治疗颈椎病的核心靶点13个,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30条通路。结论:刘柏龄国医大师治疗颈椎病着眼于虚和瘀的病理特点,治疗时以益气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攻补兼施,其核心组方的作用机制可能集中在抑制炎症反应和缓解氧化应激,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研究了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以期为锑矿生态破坏区的生态恢复提供植物选择依据.结果表明:锑矿生态破坏区有维管植物共23种,隶属13科22属,多为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植物分别是盐麸木(56.7%)、马桑(56.3%)和蜈蚣草(44.0%),而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58、1.32和1.57.乔木层盐麸木与乌桕(0.68)、草本层粽叶芦与鬼针草(0.99)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灌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低(0.30~0.42),表明灌木层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较大.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主要物种间多数呈负相关(占比分别为83.3%和66.7%),植物群落不稳定;草本层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相关物种对数占比为52.4%,物种竞争较弱.总体而言,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不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选择补充适宜该区生长且具有正联结的灌木和乔木,如马桑和苎麻、盐麸木和杉木等,促进植物群落正向演替,推动锑矿生态破坏区生态系统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蜈蚣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及量值传递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蜈蚣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并测定其中次黄嘌呤、苯丙氨酸成分的含量,考察四者之间化学成分的传递与差异.方法 采用Dikma Platisil ODS-C18(250mm×4.6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25 ℃.以含量、特征图谱共有峰传递数及相似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其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18批蜈蚣药材、饮片、标准汤剂及3批配方颗粒特征图谱均有8个共有特征峰,与各自对照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指认出尿嘧啶、酪氨酸、次黄嘌呤、黄嘌呤、苯丙氨酸、肌苷、鸟苷、色氨酸8种成分,并测定其含量,未出现离散数据.结论 蜈蚣药材、饮片、标准汤剂与配方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基本相同,HPLC特征图谱相关性良好,8种成分在测定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所建立质量评价模式能够反映蜈蚣4种形态多成分的整体面貌,为蜈蚣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治疗癫痫的国家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官网,检索建库至2023年9月的治疗癫痫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复方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复方297首,涉及609味中药.高频药物为天麻、石菖蒲、全蝎、僵蚕、钩藤、胆南星.性味归经方面,药性以平、温、寒、微寒较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肝、心、肺、脾经居多.药物功效方面,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息风定惊、平抑肝阳等功效的中药使用频次较高.关联分析提示高频药物组合有"全蝎-僵蚕""僵蚕-天麻"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前20味的中药聚类成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癫痫的核心组方为全蝎、僵蚕、天麻、石菖蒲、钩藤、胆南星、蜈蚣、远志、甘草、琥珀、朱砂.结论 治疗癫痫的中药复方专利,立足癫痫"风""痰""热"的病机,以发作期清热息风、定惊止痫,缓解期化痰通络,甘温培补为核心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蜈蚣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蜈蚣为我国传统的动物类中药材,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蜈蚣炮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就有炒制的记载,其后出现烧、焙、姜制、酒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炮制后毒性降低、矫味矫臭、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临床应用.目前报道蜈蚣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等,具有抗肿瘤、抗凝血、抗心肌缺血、镇痛抗炎、抗菌、抗惊厥、抗衰老、促进消化、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该文从蜈蚣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蜈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毛头鬼伞的本草考证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药用真菌毛头鬼伞的用药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为毛头鬼伞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古代本草专著,对毛头鬼伞的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功效进行考证,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 毛头鬼伞用药历史悠久,其古代名称为鬼盖、地盖、鬼屋等,现代称毛头鬼伞、鸡腿菇.性平、味甘,归胃、心经,主治小儿寒热惊痫证、疔疮肿毒、恶疮、蜈蚣蛇蝎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毛头鬼伞具有抗氧化、抗癌、保护肝脏、抗炎、抗糖尿病、抗菌、抗病毒和抗线虫活性等药理作用.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发现,毛头鬼伞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胃肠炎型中毒、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反应、富集重金属等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对毛头鬼伞的本草考证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可为毛头鬼伞的安全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小鼠滤泡辅助性T细胞上下游因子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蜈蚣败毒饮对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上、下游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核转录基因(Bcl-6)、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激活蛋白(CD40L)表达的干预,探讨其对银屑病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6组,每组5只,并依次命名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建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给药组小鼠药物灌胃处理.评估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PASI),观察皮损微观病理改变情况、qRT-PCR 法检测 IL-6、Bcl-6、ICOS、CD40L mRNA 水平,Western blot 法测定 IL-6、Bcl-6、ICOS、CD40L蛋白含量,最后对皮损检测指标与皮损改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用以评价皮损与该通路的关联.结果 药物处理后蜈蚣败毒饮各剂量组的小鼠MAPSI分值均出现下降(P<0.01),△ MPASI均表现为升高(P<0.01),且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表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HE染色结果显示蜈蚣败毒饮不同浓度组都表现出对银屑病样皮损的正向干预作用,且高剂量组更加明显;蜈蚣败毒饮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小鼠皮损中IL-6、Bcl-6、ICOS、CD40L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蜈蚣败毒饮不同浓度组小鼠IL-6、Bcl-6、ICOS、CD40L的蛋白含量表达量均下调(P<0.01、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鼠△ MPASI与IL-6、Bcl-6、ICOS、CD40L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均表现出负相关性(P<0.01).结论 蜈蚣败毒饮可能通过对IL-6和Bcl-6的负向干预而抑制Tfh细胞的上游通路,下调ICOS和CD40L的表达而抑制Tfh细胞的下游通路,进而影响Tfh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发挥,表现出对银屑病样皮损的改善,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