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孕康口服液联合地屈孕酮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合并血栓前状态孕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孕康口服液联合地屈孕酮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RSA)合并血栓前状态(PTS)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栓弹力图和血清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RSA合并PTS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地屈孕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孕康口服液治疗。连续治疗至孕12周评价两组疗效以及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栓弹力图参数[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以及血清孕酮、β-hCG、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并随访两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83.0%(39/47), P<0.05]。治疗后,两组K、R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均 P<0.05),α角、MA值、CI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小(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K、R值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 P<0.05),α角、MA值、CI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孕酮、β-hCG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孕酮、β-hCG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 P<0.05),血清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血清IL-4、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活产率为87.2%(41/47),高于对照组[70.2%(33/47)](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3/47)]与对照组[4.3%(2/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孕康口服液联合地屈孕酮及低分子肝素治疗RSA合并PTS能显著缓解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提高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及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提高活产率及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3岁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盲法、阳性对照设计的Ⅲ期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价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3岁人群中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阳性对照的设计开展Ⅲ期临床试验,于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和濮阳县招募符合标准的≥3岁健康居民为受试者,共3 000名,按1∶1比例随机接种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试验组)或已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对照组),≥9岁受试者全程接种1剂,3~8岁受试者全程接种2剂(间隔28 d)。所有受试者采集首剂免疫前及免疫后28 d的血样进行流感病毒血凝抑制抗体(HI)检测,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几何平均增长倍数(GMI)、阳性率、阳转率,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型抗体GMT比值和阳转率率差进行非劣效比较。收集接种后30 d内的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 000名受试者中男性为1 504名(50.13%)。所有受试者接种1剂流感疫苗免疫后28 d,试验组与对照组H1N1、H3N2、BV和BY 4种血清型抗体GMT(95% CI)分别为400.54(377.27~425.25)比333.39(315.47~352.33)、438.38(412.57~465.81)比385.00(362.13~409.32)、77.31(73.06~81.82)比67.62(63.94~71.51)、266.52(250.99~283.01)比180.26(169.99~191.17)(均 P<0.05),4种血清型抗体阳转率(95% CI)分别为82.73%(80.70%~84.62%)比78.56%(76.39%~80.62%)、91.23%(89.67%~92.62%)比89.25%(87.56%~90.78%)、84.89%(82.96%~86.67%)比80.98%(78.89%~82.95%)、88.33%(86.58%~89.92%)比81.92%(79.87%~83.85%),除H3N2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和和对照组4种血清型抗体GMT比值的95% CI下限均>2/3、阳转率率差的95% CI下限均>-10%,与对照疫苗相比,试验疫苗免疫原性达到了非劣效标准。试验组阳转率95% CI的下限均>40%,阳性率95% CI下限均>70%、GMI均>2.5,试验疫苗免疫原性达到了绝对标准。所有受试者接种1剂流感疫苗免疫后30 d内,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7%(160例)和11.21%(168例),其中18~64岁受试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9%(22例)和10.86%(38例)( P<0.05);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包括疫苗接种部位疼痛和发热,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1、2级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应用于≥3岁人群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DTacP-sIPV或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百白破联合疫苗Tdap的体液免疫评价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cP-sIPV)或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破伤风类毒素、降低抗原含量的白喉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Tdap)是否产生免疫加强效果,为候选青少年及成人Tdap疫苗提供临床前研究参考。方法:将自主研发的DTacP-sIPV和已上市的DTacP-IPV/Hib按0、1、2月3剂免疫程序分别免疫Wistar大鼠,检测免疫前和每剂次免疫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基础免疫完成10个月后,用候选Tdap加强免疫1次,并检测加强免疫前和免疫1个月、6个月后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结果:3剂次基础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抗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抗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抗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抗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和抗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Log2)分别为17.41、18.34、18.11、19.93、13.91,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基础免疫10个月后,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17、14.26、13.60、14.51、10.39,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9%以上。Tdap加强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抗体的GMT分别为16.49和17.26、16.80和17.63、16.70和17.74、18.48和19.26,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为13.07和11.00,血清阳转率为100%和88%,DTacP-sIPV组高于DTacP-IPV/Hib组( P<0.05)。Tdap加强免疫6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74和14.87、15.07和15.14、14.84和15.73、16.62和16.37、11.44和9.96,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8%以上。 结论:候选疫苗Tdap在基础免疫接种DTacP-sIPV和DTacP-IPV/Hib的Wistar大鼠模型加强免疫中可诱导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但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评价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原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的方法对4种单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原液进行鉴别试验。在研究配伍RFH01佐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小鼠模型中,采用随机分组法将460只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分为实验组、疫苗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共46组,每组10只。在研究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在老年和青年小鼠模型中,采用随机分组将80只雌性10月龄和80只雌性10周龄BALB/c小鼠同时分为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RFH01佐剂组、鸡胚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对照组和PBS组,共16组,每组10只。均采用肌内注射免疫,初次免疫21 d后,采血分离血清,并用相同程序和剂量进行加强免疫,第42天采血分离血清。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结果:两次免疫后,所有配伍RFH01的疫苗组阳转率均达到100%,且血清抗体效价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显著高于不含佐剂的疫苗组。配伍RFH01佐剂的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组与不配伍RFH01佐剂的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组小鼠血清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次免疫后,10周龄小鼠血清H1N1、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抗体GMT明显高于10月龄小鼠。结论:单价流感病毒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RFH01佐剂在青年(6~10周龄)和老年(10月龄)小鼠中抗体效价均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患肢末梢循环及血栓素B 2、前列腺素I 2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末梢循环及血栓素B 2(TXB 2)、前列腺素I 2(PGI 2)水平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7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住院顺序分对照组34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量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血管内径、血流量及患肢深静脉;采用ELISA法检测TXB 2、PGI 2水平,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对照组为73.53%(2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05, P=0.044)。观察组治疗后气血凝滞[(2.13±0.43)分比(3.61±0.96)分, t=5.85]、筋骨损伤[(1.62±0.41)分比(2.74±0.58)分, t=9.37]、肿胀瘀斑[(1.15±0.31)分比(2.28±0.52)分, t=11.12]、肝肾不足[(1.52±0.24)分比(2.15±0.36)分, t=8.66]积分低于对照组( P<0.001);观察组治疗后ABI[(0.83±0.03)比(0.74±0.02), t=14.68]、血管内径[(0.48±0.13)mm比(0.42±0.11)mm, t=2.08]、血流速度[(60.24±15.46)cm/s比(52.15±12.11)cm/s, t=2.41]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XB 2水平[(140.76±16.64)ng/L比(168.39±25.28)ng/L, t=5.37]及TXB 2/PGI 2比值[(6.67±1.24)比(9.33±1.69), t=7.54]低于对照组( P<0.01);PGI 2水平[(21.27±2.24)ng/L比(18.71±1.79)ng/L, t=5.26]高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7/36)、对照组为44.12%(1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94, P=0.026)。 结论:改良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可提高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肢末梢循环状态、减轻术后高凝状态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对当前6~35月龄儿童全剂量流感疫苗使用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季节性流感具有较高的疾病负担,儿童感染流感后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和重症发生风险。按照疫苗所含组分,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疫苗;根据血凝素含量,又可分为半剂量和全剂量流感疫苗。当前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证据显示,在6~35月龄儿童中使用与成人一样的全剂量灭活流感疫苗,具有同等的安全性以及更高的免疫原性;不仅可大大提高疫苗接种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同时有助于减少流程中的工作量,避免接种工作中因儿童和成人剂型不统一所带来的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流感病毒M2蛋白胞外区的双层蛋白质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学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两步脱溶剂-交联法制备携带流感病毒血凝素茎部α螺旋区(HAα)、6个串联重复的M2蛋白胞外域(6M2e)和鞭毛蛋白(Flg)的双层蛋白质纳米颗粒,探究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脱溶剂-交联法将融合蛋白FljB-6M2e-△D2D3-HAα和HAα-6M2e制备成双层蛋白质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进行物理表征后评估其细胞毒性。免疫小鼠后采用ELISA方法进行特异性抗体效价测定,ELISPOT检测细胞免疫水平,CCK-8法检测脾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粒径为(130.03±2.96) nm的双层蛋白质纳米颗粒FljB-6M2e-△D2D3-HAα/ HAα-6M2e。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M2e-IgG抗体效价为1∶25 600,抗HAα-IgG抗体效价为1∶12 800,高于对照组小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51和3.780, P=0.038和0.019)。与对照组相比,多肽刺激可以使小鼠脾细胞显著增殖[M2e刺激增殖率:(154.18±2.34)%,HAα刺激增殖率:(151.51±1.56)%]( t=12.942和24.591, P均<0.001),并且诱导产生分泌更多IL-4和IFN-γ的淋巴细胞(M2e刺激: t=5.477和6.571, P=0.005和0.013;HAα刺激: t=9.239和7.671, P=0.001和0.013)。多种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IFN-γ和IL-4的转录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FN-γ: t=13.253和20.847, P均<0.001;IL-4 : t=6.032和4.824, P=0.004和0.009)。 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双层蛋白质纳米颗粒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开发多表位流感通用疫苗提供了有效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凝学指标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凝学指标对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313例,依据定量CT(QCT)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119例)、骨量减少组(101例)和骨量正常组(93例),3组患者均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凝血和骨代谢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3组间的差异;从各血液指标中筛查与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骨质疏松症(OP)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将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合并为非骨质疏松组,与骨质疏松组进行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相关指标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3组在性别( χ 2=13.555, P=0.001)、年龄( F=17.53, P<0.001)、体重指数(BMI)( F=4.068, P=0.018)、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 χ 2=8.684, P=0.013)、25-羟基维生素D[25(OH)D]( χ 2=6.155, P=0.046)、D-二聚体定量(D-dimer)( χ 2=8.111, P=0.017)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 F=6.809,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骨量正常组的年龄( P=0.006)、D-dimer( P=0.020)和PLT( P=0.002)低于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的年龄( P<0.001)和PLT( P=0.006)低于骨质疏松组,而β-CTx( P=0.015)、BMI( P=0.014)高于骨质疏松组。非骨质疏松组与骨质疏松组间性别、年龄、BMI、β-CTx、D-dimer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二分类 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 OR=1.164,95% CI 1.097~1.236)、性别( OR=0.495,95% CI 0.274~0.896)、BMI( OR=0.890,95% CI 0.816~0.971)、PLT( OR=1.008,95% CI 1.003~1.103)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P均<0.05。ROC分析显示年龄的曲线下面积(AUC)=0.715(95% CI 0.647~0.783),性别AUC=0.612(95% CI 0.539~0.684),BMI AUC=0.694(95% CI 0.622~0.766),PLT AUC=0.610(95% CI 0.539~0.682),四者联合的AUC=0.768(95% CI 0.706~0.829), P均<0.05。 结论:基于QCT的结果,PLT计数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OP诊断中有一定价值,PLT联合年龄、性别和BMI可显著提高OP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淡豆豉水煎液体外抗流感病毒作用,为抑制病毒的新型中药开发提供基础。方法:以A/Puerto Rico/8/1934(H1N1)(以下简称PR8病毒)感染狗肾上皮细胞(MDCK)作为模型,应用噻唑兰(MTT)法评估淡豆豉水煎液的安全性。以血液凝集抑制实验和神经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流感病毒吸附和释放的影响。设立PR8病毒+淡豆豉水煎液组和PR8病毒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试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淡豆豉水煎液对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6.25 m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1 HAU流感病毒的吸附。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子代病毒血凝效价为PR8组的1/8。2 000 μg/mL的淡豆豉水煎液能够抑制大于80%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在第24小时,PR8+淡豆豉水煎液组的NP和M1基因转录水平分别为3 444.52±378.35和98 737.80±1 643.00;NP、M1a和M2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9±0.03、0.54±0.01和0.82±0.02,均低于PR8组( t=-16.03、-16.17、-39.26、-272.80和-220.00, P均<0.05)。 结论:淡豆豉水煎液通过影响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吸附、基因转录和翻译、流感子代病毒释放多个阶段,在体外发挥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