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3例.2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4周治疗后评价患者效果并完成12个月随访,比较2组血液黏度、血管斑块稳定性、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及远期预后.结果 观察组用药4周后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4周后血管斑块稳定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期间肝酶异常、胃肠道反应、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死亡、脑梗死、再发脑卒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普罗布考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助于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管斑块稳定性,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碱性磷酸酶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碱性磷酸酶(ALP)与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PCa骨转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阜阳市肿瘤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共98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浆FIB、D-二聚体、ALP及病理Gleason评分、c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骨转移情况等,分析上述指标与PCa骨转移的关系。结果:以骨转移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示FIB截点为3.34 g/L,D-二聚体截点为1.01 mg/L,ALP截点为154.80 U/L,以截点值为临界值分为高低值组,FIB高低值组在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高低值组在cT、淋巴结转移及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高低值组在cT、远处转移及骨转移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ctic回归分析示ALP、Gleason评分与PCa骨转移明显相关。结论:高值ALP和高Gleason评分可作为诊断PCa发生骨转移的重要指标,FIB及D-二聚体等尚不能作为临床诊断PCa骨转移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载脂蛋白E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和功能转归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多种疾病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样性相关,本文旨在探讨APOE基因在颅内血管狭窄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及评估其预后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511例,根据是否有颅内动脉狭窄将其分成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317例)和非颅内动脉狭窄(NCAS)组(194例)及6个月随访时根据是否携带APOE-e4将其分为携带e4基因(213例)组和非携带e4(298例)组,分析年龄、性别、合并症、血脂、载脂蛋白E(包括等位基因分型)和脂蛋白a的差异,并进行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功能转归,随访高清血管壁成像结果.结果 ICAS组的APOE浓度显著低于NCAS组(r=0.481,P<0.01).携带APOE-e4基因的患者中45.54%(97/213)和未携带APOE-e4基因的患者中16.11%(48/298)在治疗结束6个月随访时预后不良(OR=4.622,95%CI:3.512~6.091,P<0.01).结论 血浆APOE水平低是ICAS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携带APOE-e4基因是AIS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APOE-e4基因型联合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及评估功能转归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70例.对照组行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低比例输注(1:3),观察组行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1:1).对比2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输血前、输血1 d后,2组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2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 1 d 后,观察组 FIB 为(2.18±0.14)g/L,高于对照组的(1.26±0.27)g/L,APTT 为(38.8±3.6)s、PT为(14.5±1.9)s、TT 为(20.5±2.2)s,短于对照组的(46.8±4.3)s、(19.9±2.6)s、(23.5±2.6)s(P<0.05);2 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联合红细胞高比例输注有助于恢复严重创伤患者的免疫、凝血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层医院对罕见意外抗体的鉴定思路与试验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输血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罕见意外抗体进行鉴定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的 1 名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抗体初筛阳性、常规配血不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人源O细胞吸收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常规 10 系谱细胞抗体鉴定、凝聚胺法抗体鉴定、2-巯基乙醇(2-ME)试验、盲配、家系调查等方法了解抗体特性.结果 患者血清学试验结果:1)血型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阴性;2)抗体性质为IgM型;3)抗-s、抗-Fya、抗-k可能性小,复合抗体不能排除;4)患者血液标本与 20名供者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合,与同系 3 个姐妹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均相合.结论 倾向推断患者血浆中含有高频抗原系列抗体,无法鉴定时,可经家系调查寻找到相合血源进行辐照、输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融化后的FFP、新鲜液体血浆在2~6℃环境中储存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在 2~6℃储存过程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蛋白含量的变化,为探索FFP解冻后 2~6℃储存的合适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小包装/大包装冻融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融化后d1、2、3、4、5、6、7 检测凝血因子F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新鲜液体血浆分别于制备后d1、2、3、4、5、6、7 及制备后d1、6、11、16、21、26、31 检测FⅤ∶C、FⅧ∶C、Fib、TP、Alb的含量.结果 FFP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两组在d7 分别下降了37.4%和 47.6%;FⅤ∶C、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液体血浆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FⅤ∶C储存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储存 31d组逐渐下降(P<0.05);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6℃储存 7d的融化FFP 虽然FⅧ∶C有所下降,但稳定在52.4%,符合临床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浆中tau蛋白磷酸化表达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基于血浆中tau蛋白磷酸化探讨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保护机制.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招募了两组参与者作为样本.在第一组样本中包括58名轻度至重度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对照组;另一组样本包括37名轻度至中度AD患者的样本,其中18名患者接受了 24周的多奈哌齐治疗,19名患者接受了 24周安慰剂治疗.从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提取神经元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试剂盒对β淀粉样蛋白42(Aβ42)、P-T181-tau、P-S396-tau、总tau蛋白(t-tau)、神经颗粒蛋白(NRGN)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D患者的EV中Aβ42、t-tau、P-T181-tau、P-S396-tau水平显著升高(P<0.05),NRGN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AD患者中,t-tau、NRGN和沉默转录因子(REST)的EV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合作研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CS-ADL)评分呈负相关(P<0.05),并与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子量表的14项扩展版本(ADAS-cog+)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为期24周的治疗期间,与安慰剂组患者相比,多奈哌齐组患者血浆中Aβ42、t-tau、P-T181-tau和P-S396-tau的表达水平(EV水平)从基线水平到第24周结束时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结论 轻重度AD患者血浆EV中Aβ42、t-tau、P-T181-tau和P-S393-tau水平升高.t-tau、NRGN和REST的水平增加与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下降相关.多奈哌齐治疗可使轻中度AD患者血浆中t-tau、P-T181-tau和P-S396-tau的表达水平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miRNA在左心室心肌肥厚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表达差异microRNA(miRNA)在左心室心肌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并揭示可能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在 4 例 LVH患者和 4 例健康志愿者血浆样本中进行miRNA测序,并在 25 例健康志愿者和 35 例LVH患者血浆样本中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通过预测差异性miRNA的靶基因、基因本体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别进行分析,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ROC)评估miRNA对LVH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鉴定出 945 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 1 个显著上调,9 个显著下调.经 qRT-PCR 验证,hsa-miR-942-5p 和 hsa-miR-184 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hsa-miR-942-5p的AUCROC为0.694 6,hsa-miR-184 的AUCROC为0.880 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衰老、鞘脂代谢、TGF-β信号通路、p53、糖尿病代谢相关通路.结论 LVH患者血浆样本中hsa-miR-942-5p和hsa-miR-184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其具有良好的诊断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发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RLP-C、AIP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残粒样脂蛋白-胆固醇(RLP-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比较观察组不同预后患者RLP-C、AI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RLP-C、AIP及联合检测对早发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LP-C、AIP均是早发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不良组11例、预后良好组109例,预后不良组RLP-C、AI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RLP-C、AIP联合检测对早发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992,95%CI:0.981~1.000]均高于RLP-C(AUC:0.927,95%CI:0.862~0.993)、AIP(AUC:0.982,95%CI:0.955~1.000)单独检测.结论 早发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且RLP-C、AIP联合检测对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