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烟台市中心血站参与无偿献血的4 943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层分配法分为常规组2 614例和研究组2 329例。常规组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献血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的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采血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研究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血站采血护理过程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显著减少献血者头晕、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缩短临床领取新鲜冰冻血浆等待时间在患者血液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缩短临床领取新鲜冰冻血浆(FFP)等待时间在患者血液管理(PBM)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FFP输注治疗的4 97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缩短临床领取FFP等待时间整改措施的实施进程,将研究对象分为初步整改阶段组( n=2 303,FFP领取时间为2017年6月至8月),持续整改阶段组( n=2 048,FFP领取时间为2017年9月至11月),对照组( n=623,未实施相关整改措施,FFP领取时间为2017年4月至5月)。通过调查对照组和初步整改阶段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FFP领取环节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定缩短临床领取FFP等待时间的初步和持续整改措施。统计各组临床领取FFP的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初步整改阶段组和持续整改阶段组的预解冻FFP报废率和出库时间。3组临床领取FFP平均等待时间的总体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两比较的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初步整改阶段组与持续整改阶段组的预解冻FFP报废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①本研究中,持续整改阶段组、初步整改阶段组、对照组的全院临床领取FFP中位等待时间分别为8.0 min(5.0~14.8 min)、11.0 min(4.0~18.0 min)、19.0 min(16.0~23.0 min),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9.862, P<0.001);初步整改阶段组、持续整改阶段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1.651, P<0.001; Z=-15.986, P<0.001)。3组的危重患者科室临床领取FFP中位等待时间分别为8.0 min(5.0~13.0 min)、11.5 min(4.0~17.0 min)、20.0 min(17.0~23.0 min),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978, P<0.001);初步整改阶段组、持续整改阶段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9.225, P<0.001; Z=-12.602, P<0.001);初步整改阶段组与持续整改阶段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Z=-2.176, P=0.030)。②初步整改阶段组预解冻FFP共6 581袋,其中7袋报废,报废率为0.11%(7/6 581);持续整改阶段组预解冻FFP共5 853袋,其中2袋报废,报废率为0.03%(2/5 853);2组预解冻FFP的报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232, P=0.135)。③初步整改阶段组和持续整改阶段组中,未报废的预解冻FFP为12 425袋,其中10 729袋(86.35%)的出库时间<12 h; 1 696袋(13.65%)出库时间为13~20 h。 结论:本研究采取的缩短临床领取FFP等待时间措施,可有效缩短领取FFP等待时间,合理控制报废率,提高PBM效率。但是,本研究结果仅限于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缩短临床领取FFP时间在PBM中的应用价值,尚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献血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献血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淮南市中心血站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街头采集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资料共75 014例进行分析,计算街头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占比,同时对这类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探究。结果:在75 014例街头无偿献血者中,ALT不合格率为2.68%(2 012/75 014),且这类的群体因为性别、年龄、体质量、血型及学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ALT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在街头无偿献血者中所存在一定的ALT不合格的血液样本,同时ALT不合格率受献血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血型及学历影响。为减少血液样本量的报废率,提高工作效率,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来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进而降低ALT不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HBsAg和抗-TP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呈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中心血站2015-2020年献血前检测采用金标法HBsAg/TP联合试纸条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制定合适的闭环管理措施,指定专人进行结果告知,征得献血者同意后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无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进行招募动员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复查结果呈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解释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原因,在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进行永久屏蔽登记处理。结果:2015-2020年献血前共检测135 990例,HBsAg和抗-TP呈反应性献血者1 524例,其中HBsAg呈反应性1 052例,抗-TP呈反应性472例。940例同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查,152例复查结果无反应性,再招募后70例成功献血,占46.05%。788例复查结果仍呈反应性,告知后将个人信息在血站信息系统进行永久屏蔽登记,杜绝这些高危人群的献血概率。结论:献血前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纸条进行初筛,能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但金标法进行献血前检测存在假阳性的发生率,导致部分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流失。对献血前检测假阳性者实行闭环管理后既能保证采集血液安全,又能保留献血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与脂肪血和采血不足量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情况及脂肪血、采血不足量导致的血液报废情况,为大学生人群血液质量评估、健康宣教,完善低危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统计2019-2022年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献血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占比、脂肪血产生人次、采血不足量发生人次.结果 2019-2022年南昌地区大学生献血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占53.63%;大学生献血人群脂肪血发生率(2.14%)低于社会其他献血人群(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献血人群采血不足量发生率(0.79%)高于社会其他献血人群(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大学生献血人群脂肪血发生率(2.81%)高于女性(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大学生献血人群采血不足量发生率(0.96%)高于男性(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校大学生是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主力军,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群体献血知识健康宣教及献血前健康征询力度,最大程度减少脂肪血和采血不足量导致的血液报废,保障血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山东省血站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有效的血站血液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对采供血质量控制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血液质量控制过程的差距,促进血站血液质量控制的持续提升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质量控制(20 个)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 家血站关键设备监测合格率、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关键物料监测合格率、血液质量检查项目合格率平均值分别为 99.47%、99.51%、99.95%和 98.99%,不同规模血站间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质量检查项目总数与血液制备总量皮尔逊相关系数r=0.645(P<0.05).检验报废率、非检验报废率平均值为 1.14%、3.36%,在不同规模血站间的报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糜血报废率平均为 3.07%,乳糜血报废率与非检验报废率成正相关(r=0.9813,P<0.05),实施乳糜血控制措施的血站和未实施控制措施的血站之间的乳糜血报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色泽异常报废率、非标量血液报废率、血袋破损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蛋白析出报废率、血液凝块报废率平均值为 0.20%、0.14%、0.06%、0.06%、0.02%、0.02%,6 项指标在大、中、小规模血站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过期报废率、其他因素报废率、保密性弃血报废率、不合格标本血报废率平均值为 0.02%、0.05%、0.003%、0.004%.气泡血报废率为 0.015%,异物血报废率和标签不合格血报废率均为0.结论 山东省血站质量控制监测指标体系能够监测过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血站自身和血站之间的比对,取长补短,持续提升全省采供血质量控制水平,推进全省血液质量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以及为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 17 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 2022 年 1-12 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 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 个)、成分制备(7 个)和血液供应(4 个)3 个方面 21 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 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 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 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 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 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 99.25%(397/400)、带旁路留样系统全血采集袋使用率82.68%(2 067/2 500)、血液采集职业暴露发生数 1 例;定期献血者比例和 400 mL全血采集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P<0.05);大型血站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非标量全血采集率显著低于中、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 0.03%(3/10 000)、乳糜血报废率 3.05%(61/2 000)、溶血报废率 0.13%(13/10 000)、贴签错误发生数 0.06 件、血液导管渗漏数 8 袋、血液穿刺/接驳渗漏数 2.76 袋、耗材不合格数 0.59 件;大型血站溶血报废率显著低于中型和小型血站(P<0.05)、大型和中型血站乳糜血报废率显著低于小型血站(P<0.05).17 家血站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 0.023%(23/100 000)、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0.009%(9/100 000)、退血报废率0.106%(53/50 000)、用血医院服务满意度 99.16%(2 479/2 500).不同血站之间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与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中和小型血站之间定期献血者比例、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非标量全血采集率、400 mL全血采集率、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血液成分制备血袋破损率、乳糜血报废率、溶血报废率、血液制剂过期报废率、血液制剂储存发放破损率和退血报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山东省血站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客观评价血站采供血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推进全省血液管理同质化和标准化发展,为今后开展血站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冰冻血浆乳糜程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降低中、重度乳糜血浆乳糜程度的效果.方法 收集本站报废的冰冻血浆46份,采用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去除血浆中的乳糜微粒,分析处理前后2组血浆的吸光度、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乳糜指数和血浆总蛋白(TP)并评价其处理效果.结果 中度乳糜血浆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乳糜血浆经冰点冷却倒置离心处理后其OD值、TG和乳糜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外观明显改善,综合达标符合率为75%;而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TP含量与处理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冰点冷却倒置离心法可以有效降低血浆乳糜程度,提高血浆质控达标符合率,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不良事件管理中,以增强识别、处理报告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实现安全用血.方法 依据输血全过程中存在的差错,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模型,按照系统要求收集 2020-2022 年输血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数据,应用系统监控数据并统计分析,对输血各环节差错分析原因,各科室发生率排序,重点督查不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科室,提出有效整改措施.结果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统计 51 例不良反应,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43.1%,22/51)高于红细胞(39.2%,20/51),过敏反应发生例数稍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 628 例输血不良事件中,血液运输、入库及储存(TS-A)差错占比最高,为 46.2%(290/628),输血后处置与评价(TS-G)为 20.9%(131/628)和输血前评估及输血申请(TS-B)为 15.8%(99/628).TS-A差错中TS-A12占比较高,为 63.8%(185/290),主要是由于血液运输中因挤压致血浆漏袋和血液库存管理不足致红细胞过期报废.TS-B差错主要集中在外科系统,手术前未全面评估患者出血倾向导致术前未备血或备血不足.TS-G差错大多是临床病例书写不合格.结论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有助于识别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或复发,针对性地制定整改和防范措施,提高血液安全预警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石家庄地区用血医院血液调剂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临床用血医院血液调剂情况,为医院血液调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临床血液供应.方法 通过血液中心信息管理系统(SHINOW9.5)和TMIS系统,查询 2018-2021 年医院血液调剂数据,分析各级医院血液调剂量、频次、品种、血型分布等,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18-2021 年医院血液调剂1 196 次,调剂血液产品4 648.5 U,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前后2 年呈下降再回升的变化趋势;红细胞类血液调剂 3 988 U,占调剂量 85.79%,为主要血液调剂产品,调剂率 2.99‰;二级医院红细胞类血液调剂数量占总调剂量86.13%;二级、三级医院红细胞类血液调剂率分别为1.03%、0.06%,有统计学差异(P<0.05).A型和AB型红细胞类血液调剂率分别为 3.08‰、4.97‰,与B、O型红细胞调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液调剂成为二、三级医院避免血液浪费、保障紧急用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管,用血医院应为理顺血液调剂流程提供便利,确保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