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采血场所的献血人群特征、血液质量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无偿献血是临床血液供应的重要途径,血站的采血环境主要有流动采血车、设立献血屋等流动形式或者固定场所,对献血者进行招募并采集血液。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除了献血者个体机体因素外,不同采血场所对献血者全血采集的血液质量及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均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献血者的全血采集的分布特征,提高血液质量,降低不良反应,该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场所特征、优势和弊端,为血站不同采血场所的设立,以提高采血量和血液采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我国血站实施核酸检测后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mplification test, NAT)后输血传播HI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HIV, TT-HIV)的残余风险度(residual risk,RR)。方法:收集中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28家血站2017—2020年献血者数据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数据,利用新感染率/窗口期数学模型对2遍ELISA加1遍NAT单检或混检(2ELISA+ID-NAT/MP-NAT)和2遍ELISA加1遍NAT混检(2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血筛)策略,估算在不同献血年份的初次献血者(first donor,FD)和重复献血者(repeated donor,RD)血液HIV检测的RR,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血筛策略不同献血年份的FD和RD的TT-HIV RR的差异,同时观察2种血筛策略中各年间不同献血者HIV检测RR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0年间,2ELISA+ID-NAT/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2.869/百万人/年(10 6py)、3.795/10 6py 、3.879/10 6py和2.890/10 6py,RD的RR分别为1.797/10 6py 、1.502/10 6py 、1.857/10 6py和1.483/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9.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3.508/10 6py 、1.868/10 6py 、2.204/10 6py和1.765/10 6py,RD的RR分别为0.948/10 6py 、0.926/10 6py 、0.748/10 6py和0.682/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17.126, P<0.05,有统计学差异;2种血筛策略中FD之间RR比较F=3.493, P>0.05,无差异;RD之间RR比较F=24.516, P<0.05,有差异;全部献血者(total donor,TD)之间RR比较F=20.216, P<0.05,有差异。趋势图表明无论哪种血筛策略FD的RR均大于RD。 结论: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NAT后血液传播HIV的RR显著下降。不同血筛策略对HIV检测的RR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献血人群的HIV检测RR有明显差别,RD相对于FD是HIV低风险献血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血站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烟台市中心血站参与无偿献血的4 943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层分配法分为常规组2 614例和研究组2 329例。常规组献血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献血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的采血护理质量、不良反应率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采血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研究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血站采血护理过程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显著减少献血者头晕、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微小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其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5份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15份单采血小板采集自15例健康状况良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采集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22,40岁);男性捐献者为8例,女性为7例。将单采血小板置于恒温震荡保存箱中,温度(22±2)℃,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储存,分别于储存第1天(采集当天)、第5天和第7天的上午10点留取血小板标本3~5 mL。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常规指标,实验室pH计测定血小板pH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NA-126、-145、-150、-197、-223的相对表达水平。血小板标本存储1、5、7 d时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miRNA表达水平与储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要求[批准文号:伦审(研)2020年第04号],并且于血小板捐献前与所有捐献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本组15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储存1、5、7 d时分别为(0.68±0.21)%、(0.89±0.13)%、(0.99±0.17)%],大血小板比例(P-LCR)上升[储存1、5、7 d时分别为(20.5±6.0)%、(26.0±3.4)%、(30.4±2.8)%];pH值下降[储存1、5、7 d时分别为(7.2±0.1)、(7.1±0.2)、(7.0±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60, P=0.007; F=9.12, P=0.001; F=5.44, P=0.004);其余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单采血小板标本储存1、5、7 d时,其CD62P表达水平分别为(6.3±2.9)%、(22.0±7.3)%和(38.4±12.1)%。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标本的CD62P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16, P<0.001)。③本组血小板标本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miRNA-126、-150、-197相对表达水平增加,而miRNA-145和-223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8.58、32.64、33.59、35.42、22.91,均 P<0.001)。④本组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储存时间与其miRNA-126、-150和-19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11、0.812、0.856,均 P<0.001),而与miRNA-145和-22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720、-0.767,均 P<0.001)。 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体外储存过程中,其miRNA-126、-145、-150、-197和-223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iRNA1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于潍坊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的汉族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921例,女性为386例,年龄为18~55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血清学检测采用3个不同厂家的抗-D血型定型试剂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经血清学检测确认为RhD阴性的献血者,进行Rh血型表型分型,并且计算各RhCcEe的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进行RHD基因检测。RHD基因检测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法和人类红细胞RHD基因分型试剂盒,并且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Rh血型表型频率和单倍型频率,采用方根法计算。各Rh血型表型频率分布的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献血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的结果显示,RhD阴性献血者为1 244例(95.2%),RhD变异型为63例(4.8%)。②本研究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中,ccee、Ccee、ccEe、CCee、CcEe、CCEe表型献血者分别为773例(62.14%)、329例(26.45%)、83例(6.66%)、40例(3.22%)、18例(1.45%)、1例(0.08%)。cde、CdE、Cde、cdE单倍型频率分别为78.83%、0.06%、16.99%和4.12%。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本研究纳入的1 244例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频率观察值与期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7, P>0.05)。③本研究116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分型结果显示,RHD外显子全部缺失基因型为77例(66.4%),RHD-CE(2-9)-D型为13例(11.2%),弱D15型为3例(2.6%),DEL RHD1227A纯合型为19例(16.4%),DEL RHD1227A杂合型为4例(3.5%)。 结论:本研究初步探明本地区RhD阴性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分布特点,可为确保本地区Rh阴性血型患者的临床输血安全,并为Rh阴性稀有血型库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及归队成功者再次献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数据。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流程为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自初次屏蔽期满6个月后,可依据自愿原则向血站提出归队申请,采样后进行常规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BsAg、抗 HCV、HIV Ab/Ag、抗 TP)筛查和 1 次核酸(HIV/HCV/HBV)检测。对于 ELISA 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进行屏蔽原因项目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无反应性的允许归队。结果:符合申请归队条件的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合计4 583人,共收到杭州地区的献血者归队申请475人,归队成功279人,归队成功率58.74%(279/475)。2021年12月底前归队成功的174位献血者,有114人再次献血,合计献血量为全血39 530 ml,单采血小板1 147.2个治疗量,其中21人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占18.42%(21/114)。结论:归队策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献血者的流失,但存在部分归队成功的献血者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都市不同人口学特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血液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44 50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本组献血者共计捐献112 836人次单采血小板;其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31 260例,女性为13 248例。对本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职业;血液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44 508例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为4.96%(2 206/44 508)。不同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2.648、108.012、390.095、168.835、122.255, P<0.001、0.001、0.001、0.001、0.001)。②男性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51/31 260)比0.17%(23/13 248), χ2=100.618, P<0.001]。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者的ALT、HBV、HCV、HIV检验不合格率最高,36~45岁者献血者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01%(138/13 688)、1.85%(253/13 688)、1.63%(223/13 688)、0.64%(87/13 688)、1.79%(141/7 89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上述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2.287、51.130、51.591、32.236、41.021, P<0.001、0.001、0.001、0.001、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BV、HCV、TP、HIV不合格率分别为1.57%(537/34 264)、1.27%(435/34 264)、1.41%(484/34 264)、0.44%(151/34 264),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7.742、26.792、56.858、13.501, P<0.001、0.001、0.001、0.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者的ALT、HBV、HC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14%(112/9 792)、2.31%(226/9 792)、1.39%(137/9 792)、2.03%(199/ 9 792),并且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09、80.894、11.244、80.429, P<0.001、0.001、0.001、0.001)。不同职业献血者中,其他职业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农民职业献血者的HB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86/15 529)、2.01%(106/5 266)、2.15%(113/5 266),并且不同职业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89、36.368、92.329, P<0.001、0.001、0.001)。 结论:2015-2019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18~25岁、初次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其他职业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检验不合格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及招募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不同人群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并且加强对血液检验不合格高风险人群的献血前指导及献血时征询,从而提高无偿献血血液检验合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日照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去白细胞血小板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管路耗材采集。分别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前、(22±2)℃振荡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对其血小板计数、FⅧ活性、FⅨ活性和TEG进行检测。对以上指标3个不同保存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8±0.5)×10 11/L、(8.7±1.1)×10 11/L、(8.2±1.5)×10 11/L,FⅧ活性分别为(105.9±38.2)%、(57.2±22.4)%、(30.5±17.5)%,FⅨ活性分别为(97.8±27.5)%、(54.9±19.7)%、(38.4±12.4)%。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上述3项指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90, P<0.001; F=126.16, P<0.001; F=141.04, P<0.001);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0.52, P<0.001;LSD- t=10.13, P<0.001;LSD- t=11.76,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2.34, P=0.020;LSD- t=5.53, P<0.001;LSD- t=4.50, P<0.001)。② 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依次分别为(8.8±0.5)min、(14.1±0.7)min、(16.1±0.6)min,(1.7±0.1)min、(1.8±0.5)min、(1.9±0.6)min,(69.7±3.4)°、(69.1±1.8)°、(69.2±2.6)°,(86.7±2.6)mm、(82.2±3.1)mm、(80.5±3.3)mm;R值、K值、MA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 522.59, P<0.001; F=3.15, P=0.045; F=73.42, P<0.001)。其中,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比较,R值显著升高,MA值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49.90, P<0.001;LSD- t=8.51,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比较,R值亦显著升高,MA值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8.83, P<0.001;LSD- t=3.22, P=0.002)。 结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期末,即(22±2)℃振荡保存第5天时,其凝血活性成分明显损耗,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临床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使用不同保存期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连市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探讨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信息技术的血液中心"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可以消除传统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的弊端。大连市血液中心采用现代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将通信及网络技术与血液中心内部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整合,实施"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搭建集互联网平台、献血热线综合服务平台和献血服务远程视频指挥系统为一体的采、供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献血者及社会大众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统一血液中心对外服务渠道,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同时提升血液中心服务和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壮大、稳定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方法: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30日,选择江苏省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制备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向上述14家机构的成分制备科负责人发送江苏省输血协会血液制备专业委会制定的《江苏省血站成分血制备情况调查表》,对其工作模式、设备配制、工作关键控制点(CCP)信息化开展、人员配置情况,以及2017-2019年主要成分血制备量进行调查。结果:对这14家采供血机构成分制备科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工作模式:以血液制备+待检库为主要工作模式,占7/14。②血液制备设备配置:离心机、血液成分分离机、速冻机、融化箱、红细胞处理机、无菌接驳机的配置率均为14/14,而病毒灭活柜、白细胞过滤监测仪、贴标签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4、5/14和4/14。③成分血制备流程中,CCP信息化开展情况:全血离心、全血分离、血浆速冻、血浆融化4个CCP信息化开展率均为14/14,其余CCP信息化14家均未完全开展。④成分血制备:2018和2019年这14家机构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及洗涤红细胞的制备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59%和6.84%、3.85%和1.38%、4.97%和8.34%、11.88%和19.10%。⑤人员配制:截至2019年12月,这14家机构成分制备科在职工作人员总计为179人,其中以初级专业技术职称(63.7%,114/179)、本科学历(65.4%,117/179)、20~35岁的年轻(66.5%,119/179)及女性(84.9%,152/179)工作人员为主。结论:江苏这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量逐年增加,成分血制备全流程CCP信息化建设尚未完全开展。为满足当前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工作需要,应提高工作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