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216例,采用住院编号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妊娠期高血压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血脂、免疫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结果:实施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饮食运动管理联合中医治疗干预可有效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显著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患者获取良好母婴结局具有积极意义,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为什么已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危险分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已经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二级预防的人群,预防的目标是控制疾病进展,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2017年以前,这些患者在血脂管理相关指南中均界定为极高危人群。近几年,国内外多部指南和共识相继提出对ASCVD患者进一步危险分层,虽然在危险分层的命名和标准上有一些差异,但目的都在于通过对具有更高复发危险的ASCVD患者采取更积极的降脂治疗措施,达到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进一步改善二级预防人群的预后。为了诠释其必要性,该文总结了ASCVD患者危险分层的3方面的依据,以推动临床实践中更新的二级预防降脂策略的实施,有效改善中国ASCVD二级预防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他汀时代,低水平LDL-C的临床获益与安全性:基于循证医学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重要致病性危险因素。他汀时代不断积累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LDL-C低一些好一些,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推荐目标值也随之降低。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发表,标志着降脂理念向“更低一些,更好一些”转变。随着新型降脂药物的应用,LDL-C大幅度降低,其低水平状态成为常见现象,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总结了自他汀时代以来LDL-C低水平状态的临床获益及潜在的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联合体重指数(TyG×BMI)的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2019连续3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受检者,共2 30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体检的TyG×BMI数值,采用潜类别模型分组确定4个不同的TyG×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极高稳定组。于2020、2021年体检时,随访各组人群NAFLD的发病情况。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TyG×BMI轨迹组NAFLD发病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yG×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NAFLD的发病率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低、中、高、极高稳定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00%、16.70%、20.10%和26.60%( χ2=35.155, P<0.01)。与低稳定组相比,高、极高稳定组NAFLD的发病风险更高(高稳定组 HR分别为1.564、1.428、1.426、1.389,极高稳定组 HR分别为2.121、1.670、1.659、1.607,均 P<0.05);其中在模型4中,校正性别、腰围、BMI、血糖、血脂、肝功等多种混杂因素后,高、极高稳定组的NAFLD的患病风险仍为低稳定组的1.389和1.607倍(95% CI:1.035~1.864、1.207~2.140)。 结论:NAFLD的患病风险随着TyG×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TyG×BMI可作为NAFLD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社区医防融合数智健康管理路径建设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进一步改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综合管理,由杭州市卫健委顶层设计、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构建了“三高共管”社区医防融合数智健康管理路径,文章介绍该路径的构建模式、实践应用及思考,以期为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流叠加业务流提升慢性病管理效率和质量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入组2015年8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风湿免疫科并行腹部B超检查的385例RA患者,男性72例(18.7%),女性313例(81.3%);其中16 ~29岁的患者28例、30 ~39岁的32例、40~49岁的80例、50 ~59岁的121例、60 ~69岁的99例和≥70岁的25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史、病程、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RA疾病活动指标、血生化指标和既往用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合并NAFLD的相关因素。 结果:385例RA患者NAFLD的患病率为24.2%(93/385例),其中40 ~49岁、50 ~59岁RA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6.3%(21/80例)和33.1%(40/121例)。RA患者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2.1%(85/385例)和3.6%(14/385例),超重和肥胖的RA患者NAFLD的患病率分别为45.9%(39/85例)和78.6%(11/14例),为正常BMI组RA患者的2.6倍和4.5倍。与非NAFLD组相比,合并NAFLD的RA患者年龄、性别和RA病情特征无明显差异,而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11.8% vs. 1.0%)、中心性肥胖(47.3% vs. 16.8%)、高血压(45.2% vs. 29.8%)、2型糖尿病(24.7% vs. 12.0%)的比例以及总胆固醇[(5.33±1.31)mmol/L vs.(4.73±1.12)mmol/L]、甘油三酯[TG(1.51±1.08)mmol/L vs.(0.98±0.54)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0.97)mmol/L vs.(2.97±0.78)mmol/L]则明显高于非NAFLD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 OR=1.314)和TG( OR=1.809)为RA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NAFLD可能是RA患者尤其是中年、超重及肥胖的RA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其发生可能与高BMI或高TG相关。临床上对于超重、肥胖及血脂异常的RA患者应加强NAFLD的筛查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血脂异常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常见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该类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HIV全病程管理使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非艾滋定义性疾病(NAD)得到关注,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别的ART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差异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基于临床证据和国内外文献、指南及专家共识,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PLWHA)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与诊疗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是主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 [1]。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是ASCVD的第三大危险因素 [2],尽管患者接受了目前的最佳治疗,仍可能存在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血脂异常管理和治疗策略,以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将血脂异常定义为至少存在一项血脂指标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6.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04 mmol/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2.26 mmol/L,或正在服用调脂药物 [3]。研究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33.8% [3]。根据我国分类标准,血脂异常分为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综合管理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及3项综合指标经规律随访12个月后达标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探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综合管理模式。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至202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长期规律随诊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随诊12个月以上,收集患者在第1次就诊和随访第3、6、9和12个月的临床资料,评估以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作为控制目标时,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及3项综合指标的达标率,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病程、体重指数、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案等因素对糖尿病综合管理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32例患者,2型糖尿病210例(90.5%),1型糖尿病13例(5.6%),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5例(2.2%),全胰腺切除术后继发糖尿病3例(1.3%)及线粒体糖尿病1例(0.4%)。经过3个月的强化管理,血糖(67.7%比34.1%,Kappa=0.336, P<0.001)、血压(53.4%比37.5%,Kappa=0.159, P=0.001)、血脂(59.1%比39.2%,Kappa=0.198, P<0.001)、3项综合指标(20.7%比3.0%,Kappa=0.177, P<0.001)的达标率均显著升高,继续治疗6、9、12个月后,血糖、血压、血脂及综合指标达标率均稳定而持续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高血糖( P=0.002)、病程≥5年( P<0.001)、吸烟( P=0.009)、饮酒( P=0.038)、有糖尿病并发症( P=0.001)、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的降糖方案( P<0.001)、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P=0.037)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基线高血压( P<0.001)、饮酒( P=0.030)、合并血脂异常( P=0.028)是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达标( P=0.020)、未应用他汀类药物( P<0.001)是血脂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结论: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长期随诊患者中,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率及综合达标率较高,但仍需尽可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重视体重管理,坚持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的血脂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易于重症化、复发率高,因此采取有效的血脂控制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及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意义重大。目前对于HTGP血脂管理的流程和目标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此对HTGP血脂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