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型便秘伴焦虑抑郁3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八髎、百会、四神聪),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水平(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盆底表面肌电水平(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评分)、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便秘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功能长度、持续感觉容量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前静息基线平均值、前静息基线变异系数、快速收缩后放松时间、耐力收缩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C-QOL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慌、恶心、肛门破溃、出血以及晕针、断针等不良事件.结论:在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可有效改善SPFS型便秘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水平、盆底表面肌电水平、生活质量和抑郁焦虑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脑肠轴在便秘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下的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困难患者3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EMGBFB,采用经口摄食功能、吞咽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经口摄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sEMGBFB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1例产后SU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PFM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则辅以抗阻夹腿训练及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盆底肌在不同状态时的表面肌电值,采用1 h尿垫试验评估患者SUI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持续收缩电位及耐力收缩电位均显著增高,静息期电位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20(1.45-2.80)g]、I-QOL评分[71.59(66.48-83.52)]、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41.30(33.05-49.50)μV]、持续收缩电位[31.30(25.15-42.50) μV]、耐力收缩电位[27.00(20.65-33.10)μV]及静息期电位[2.30(1.50-3.20 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PFMT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抗阻夹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减轻SUI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2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营养不良及误吸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而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电视透视吞咽功能(VFSS评分)、吞咽功能生活质量总评分(SWAL-QOL)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吞咽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 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除外不能完成或拒绝本次试验者、有其他泌尿系统病史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凯格尔训练组(A组),进行收缩肛门训练,每次收缩5 s,每次收缩间隔休息2 s;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组(B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收缩肛门训练;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组(C组),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B组和C组生物反馈治疗时,患者取右侧卧位,将直肠探头表面电极插入肛门,参考电极固定于右侧大腿的内收肌处。嘱患者尽可能用力收缩肛门挤压电极,使收缩肛门产生的肌电信号与电脑屏幕上的肌电信号同步。在生物反馈治疗的电刺激阶段,采用电流强度30~50 Hz、脉宽300μs的菱形波,电刺激强度以可见到肌肉的细微收缩为准。3组的训练时间均为每日训练45 min,共训练8周,每周末记录1 h尿垫试验、每日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牛津评分量表评分,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和组间差异,记录4种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点。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术后至开始训练的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保留神经束、Gleason评分、1 h尿垫试验、尿失禁次数、ICIQ-SF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治疗后的1 h尿垫试验结果分别为(37.4±7.2)、(22.2±4.7)、(18.3±2.4)g,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57.0±8.3)、(58.6±8.6)、(56.5±9.2)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的尿失禁次数分别为(4.6±0.7)、(3.4±0.6)、(3.0±0.8)次,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7.6±0.9)、(7.3±1.0)、(7.3±1.0)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ICIQ-SF分别为12(11,14)、8(7,9)、6(5,8)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17(16,18)、16(16,18)、17(16,1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A、B、C组治疗后牛津等级量表评分分别为3(3,3)、4(3,4)、4(4,4)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组与治疗前[2(1,2)、1(1,2)、2(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均可改善男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控能力、盆底肌力,可以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预后,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以及住院病死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T)作为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新兴技术,因其无创、便于操作,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吞咽障碍。本文就sEMG-BFT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和参数、治疗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 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体外冲击波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7岁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能量ESW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肌电设备采集两组患儿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利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法(MT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区与E区分别评定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MAS、MTS、GMFM-88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和RMS,MAS、MTS中R1、MTS中R2与R1的差值、GMFM-88 D区和E区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 P<0.05)。实验组治疗后胫骨前肌表面肌电iEMG[(67.04±12.84)μV·s]和RMS[(69.32±12.84)μV],MAS[(1.98±0.60)分]、MTS中R1[(19.28±5.62)°]、MTS中R2与R1的差值[(7.16±5.11)°]、GMFM-88 D区[(30.65±5.05)分]和E区[(56.81±7.36)分]结果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 P<0.05)。 结论: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