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男童局限性兴趣的眼动追踪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学龄前男童局限性兴趣的特征,为其行为矫正及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50名ASD男童及52名年龄匹配的正常男童,采用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和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GDS)进行调查。利用Tobii Pro X3-120眼动仪记录捕捉眼动轨迹特征,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常发育组和ASD组在视觉搜索任务中的眼动特征数据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并把有差异的眼动特征数据和临床症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ASD组CARS总分为(34.13±4.59)分、ADOS总分为(14.44±2.59)分和ADI-R总分为(39.91±12.11)分。ASD儿童眼动表现显示出局限性兴趣特点,ASD儿童探索物体总数[(9.28±2.72)个]显著低于正常儿童[(12.67±2.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10, P<0.01);ASD儿童探索每个物体时长[(0.67±0.37)ms]显著高于正常儿童[(0.54±0.1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3, P=0.021);ASD儿童探索每个物体次数[(2.80±1.00)次]显著高于正常儿童[(2.48±0.4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0, P=0.021)。相关分析发现ASD儿童探索物体的个数与ADOS总分( r=-0.480, P<0.01)、CARS总分( r=-0.487, P<0.01)、ADOS评分中沟通交流分项( r=-0.290, P=0.041)、ADOS评分中社会交往能力分项( r=-0.491, P<0.01)、ADOS评分中游戏能力分项( r=-0.397, P=0.004)和ADI-R评分中的沟通交流分项( r=-0.331, P=0.025)均呈负相关。 结论:ASD儿童眼动表现显示出局限性兴趣特点,表现为探索物体更少,更固着,细节搜索更多,并且ASD儿童的症状越重,其探索物体的数目越少,局限性兴趣越固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再将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拟合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发帕金森病组患者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210.4±41.3)ms比(191.3±18.9)ms, t=-3.455, P=0.001]、扫视精准度降低(88.4%±6.8%比92.2%±6.1%, t=3.064, P=0.003)、SPEM增益值在0.1、0.2和0.4 Hz上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0.68±0.15比0.74±0.14, t=2.261, P=0.026;0.72±0.16比0.79±0.16, t=2.704, P=0.008;0.67±0.19比0.78±0.19, t=2.937, P=0.004)。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0.1、0.2、0.4 Hz频率SPEM增益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0.7,分别为0.641( P=0.010)、0.681( P=0.001)、0.616( P=0.032)、0.652( P=0.005)、0.660( P=0.003)。但拟合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进行ROC分析时,区分帕金森病和健康对照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780, P<0.001)。帕金森病患者的扫视潜伏期延长与长病程相关( β=0.334,95% CI 0.014~0.654, P=0.041),SPEM增益值降低与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0.1 Hz: β=-0.004,95% CI -0.008~-0.001, P=0.036;0.4 Hz: β=-0.006,95% CI -0.011~-0.001, P=0.012)。 结论:新诊断未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眼球运动异常,但单纯依靠眼球运动参数尚无法充分区分帕金森病与健康对照。眼球运动异常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疼痛评估方法在胰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种疼痛评估方法在胰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胰腺癌切除手术患者60例,分别于患者术后24 h应用行为疼痛评估量表(BAP)、非语言性疼痛指标量表(CNPI)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估,并以体感诱发电位刺激获得患者疼痛感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特异曲线(ROC)分析非语言疼痛评估工具在胰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评估中的价值。结果:不同非语言疼痛评估工具中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知,BAP评分、CNPI评分、VAS评分在胰腺癌术后疼痛评估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23%、75.22%;80.22%、81.25%;91.36%、90.39%。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BAP评分、CNPI评分、VAS评分与患者主诉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512、0.563、0.602。 结论:BAP评分、CNPI评分、VAS评分在评价胰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VAS评分与患者主诉疼痛评分相关性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临床诊断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引入标准化评估工具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DD)临床诊断的优化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5至12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招募130名存在语文成绩明显落后临床表现且筛查性量表筛查阳性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筛查性量表采用中国小学生阅读障碍行为筛查量表(CDSBC),以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筛查量表作为辅助。参照“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诊断与干预的专家意见”的标准流程,对研究对象使用现代汉语发展性读写障碍评估工具(DDSSM)进行读写相关认知能力评价及诊断性评估,分为学习落后表现组和DD组。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对比两组在智力、读写能力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布方面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DDSSM中各项认知能力得分与CDSBC得分的相关性。 结果:130名研究对象中男90名,年龄(8.3±1.0)岁;女40名,年龄(8.1±0.9)岁。最终诊断DD 59例,其中男41例。学习落后表现组与DD组的操作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15比100±15, t=0.53, P>0.05),DDSSM中字词读写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比21±4, t=11.56, P<0.001)。学习落后表现组(71名)和DD组注意缺陷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名(25.4%)比16例(27.1%), χ2=0.05, P>0.05]。DDSSM中口语词汇量、语素意识和正字法意识与CDSBC总分均负相关( r=-0.42、-0.32、-0.35,均 P<0.01),但视觉空间知觉和快速自动化命名与CDSBC总分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r=-0.09、-0.20,均 P>0.05)。 结论:针对读写相关认知能力,CDSBC的评估作用不足,因此引入标准化DDSSM是对汉语DD临床诊断的优化,对实现精准诊断和干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基苯丙胺使用者成瘾行为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根据成瘾行为的发展过程对甲基苯丙胺使用者进行阶段划分,探讨不同阶段使用者的特点,为制订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所1周内完成临床诊断、访谈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按成瘾行为的阶段特征进行区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rett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CogState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与成瘾行为发展相关的因素。结果:(1)强迫性用药组在累计使用时长[24(8,48)月,12(4,24)月,22(10,36)月]、用药剂量[(6.6±3.8)片,(2.8±1.4)片,(4.5±3.4)片]、渴求感评分[1.0(0,5.0)分,0(0,1.0)分,1.0(0,3.0)分]都高于其它两组( P<0.05),且有更多既往使用海洛因的经历[20.4%,9.8%,14.8%, P<0.05];规律性用药组则较其它两组有更多的戒毒次数[1(1,3)次,1(0,1)次,1(1,2)次, P<0.05]。强迫性用药组Barrett冲动量表总评分[(42.8±13.3)分,(34.5±13.6)分,(36.1±14.9)分]及各维度的评分[行动冲动:(37.5±15.8)分,(27.8±13.4)分,(29.2±17.8)分;认知冲动:(43.2±18.0)分,(39.4±17.0)分,(37.2±18.1)分;非计划冲动:(47.2±19.8)分,(38.8±18.7)分,(40.7±20.8)分]都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0.05);而在认知评估中强迫性用药组ISL和SEC两个模块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16.50±4.87)分,(19.30±4.78)分,(18.33±4.91)分;(0.76±0.21)分,(0.89±0.22)分,(0.81±0.21)分; 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长( β=0.022, OR=1.022,95% CI:1.003~1.042)、用药剂量( β=0.625, OR=1.869,95% CI:1.196~2.921)、渴求感( β=0.194, OR=1.214,95% CI:1.002~1.215)、Barrett总分( β=0.036, OR=1.037,95% CI:1.013~1.061)、非计划冲动评分( β=0.040, OR=1.041,95% CI:1.004~1.038)、行动冲动( β=0.033, OR=1.214, 95% CI:1.001~1.068)对成瘾的阶段性分组有影响。 结论: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在物质使用、冲动性高低、认知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成瘾行为的发展与物质使用的时间、剂量相关,也与使用者的人格冲动性相关,且发展到强迫性用药的患者认知功能较其它两个阶段的受损明显。要动态识别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尽可能阻断成瘾的进程,以达到减少伤害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ICU入院后2~4年间生理、情绪/行为和神经认知发育预后:早期和晚期肠外营养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的二次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PICU患儿面临长期发育障碍,部分原因与早期/晚期肠外营养(early/late-PN)有关。本研究调查early-PN遗留损害随时间演变情况。设计:对2012至2015年间纳入1440名危重儿童的多中心PEPaNIC-RCT(ClinicalTrials.gov,NCT01536275)研究及其后2年(2014~2016年)和4年(2016~2019年)横断面随访研究进行了预先计划的二次分析。场所:比利时Leuven、荷兰Rotterdam和加拿大Edmonton的PICUs。对象:在两个随访时间点都接受了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纵向评估的患儿和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干预措施:PEPaNIC-RCT研究中,患儿被随机分配到early-PN组和late-PN组。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这项个体内纵向研究调查了614名(297 early-PN和317 late-PN)[受试年龄为(5.4±4.2)岁和(7.3±4.3)岁]患儿PICU入院后2~4年间的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变化,对照组为357名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儿童[(5.6±4.3)岁和(7.5±4.3)岁]。研究确定了组内时间进程,时间和组相互作用,以及危重疾病和early-PN对这些时间进程的独立影响。与健康儿童相比,患儿的大多数缺陷在这两年仍然突出( P≤0.01)。身高、体块指数、执行力、智力、运动协调(交替/同步敲击)和记忆学习指数缺陷进一步加重,而语言记忆缺陷(工作/即时/延迟记忆)减小( P≤0.05)。风险因素校正确认了大多数上述结果,并显示患儿附加执行功能(灵活性/情绪控制/总执行力)"进展为缺陷",而附加记忆功能(识别/图片)"摆脱缺陷"( P≤0.05)。时间进程基本不受early/late-PN影响,但early-PN患儿体重减轻,视觉-运动整合和警觉功能发育追赶有限( P≤0.05)。 结论:PICU入院后2~4年间的患儿发育障碍仍然突出。在这段时间内,身高、执行力和智力发育受损加剧,记忆力受损和early-PN损害仅部分恢复。对成年后发育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在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在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47例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护理方式不同,行常规护理方式的119例患者为对照组,基于常规护理行质量反馈模式干预的128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依据患者对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知识、相关技术的是否掌握以及遵医嘱行为进行评估,用以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图示卡使用效果;依据世卫口腔黏膜放射损伤分级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受损程度;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3.42±1.67)、健康教育有效率(掌握相关知识94.53%、掌握相关技能92.97%、履行遵医嘱行为97.66%、放疗放射剂量70Gy时Ⅲ、Ⅳ口腔黏膜炎反应率(31.26%)以及护理满意度(92.9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4.67±1.52)、健康教育有效率(掌握相关知识81.51%、掌握相关技能79.83%、履行遵医嘱行为84.87%、放疗放射剂量70Gy时Ⅲ、Ⅳ口腔黏膜炎反应率(43.70%)以及护理满意度(64.71%),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教育图示卡结合口腔黏膜疼痛干预应用于头颈部放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中,能够在很好地适应不同文化水平患者需求的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并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反应,具有较好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OH卡的减压团体心理辅导在住院总护士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OH卡为工具的减压团体心理辅导在住院总护士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在上海市某三甲专科医院2个院区招募住院总护士60名,全程参与并完成问卷者58名,对其开展基于OH卡的减压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前使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评估住院总护士的压力状况,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分别使用自制压力视觉模拟评分、自制正负性情绪模拟评分、中文版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中的状态焦虑量表(S-AI)、护士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住院总护士的压力、正负性情绪、状态焦虑、应对方式的改变。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58名住院总护士CPSS总分为(30.03±7.10)分,处于较高水平。基于OH卡的减压团体心理辅导后,住院总护士压力视觉模拟评分、S-AI中负性情绪维度得分均降低,正负性情绪视觉模拟评分及护士应对方式问卷中问题解决、回避与自责、寻求社会支持、行为摆脱维度得分均升高,缓解情绪困扰维度得分降低,与团体心理辅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OH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降低住院总护士压力,降低其负性情绪和状态焦虑,并改善其应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理痛苦的测量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理痛苦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要来自于受挫的心理需求。其特征是对自我及其功能的消极变化的感知,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绪。心理痛苦常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有关,被认为是自杀过程的核心,更高的心理痛苦水平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对心理痛苦的测量评估在门诊筛查、临床治疗、危机干预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心理痛苦的识别和自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十余种测量心理痛苦的方法可以纳入临床风险评估。传统的评估方法较多基于Shneidman对心理痛苦的定义及其自杀理论,用于测量心理痛苦的强度和频率。近年来自杀模型和理论的发展,为心理痛苦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最新的评估方式趋向于更简短、便利的操作,或呈现心理痛苦的具体临床特征。此外,主题统觉测试、视觉模拟量表、疾病和自我的图示表征测量、结构化访谈等形式,弥补了自我报告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结合神经生物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在特殊人群和跨文化群体等多元环境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多元化访视联合微信公众号对择期首次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疼痛及遵医嘱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多元化访视对择期首次剖宫产产妇心理状态、疼痛及遵医嘱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首次剖宫产产妇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产妇术前采取多元化访视护理。干预前和术中(入室1 h)分别比较产妇收缩压和心率,并使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别评估产妇的焦虑和疼痛程度。术后2 d对产妇进行回访,收集满意度以及术后遵医行为反馈信息。结果:分组干预前两组产妇的收缩压、心率、VAS及ST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入室1 h)观察组产妇收缩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皮及胎儿取出时,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妇遵医行为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多元化术前访视有助于缓解择期剖宫产产妇术中的焦虑情绪,稳定产妇血压,有效降低其疼痛程度,提高产妇术后护理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