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翼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翼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66, P<0.05)。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髂骨翼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三维CT重建模型的C 7椎弓根螺钉置入解剖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三维CT重建模型分析C 7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参数及进针点。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收集的50例成年志愿者的颈椎CT图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0~67岁[(43.8±13.5)岁]。所有志愿者颈胸未见明显结构异常。首先将获得的50例CT图像导入医学工程软件Mimics 17.0并分别三维重建C 7模型,并以此测量C 7椎弓根螺钉直径(PSD)、椎弓根螺钉长度(PSL)、头倾角(SA)和外展角(LA)。再以解剖标记点即侧块外侧凹和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标志,测量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与理想进针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段A)、侧块外侧凹与理想进针点之间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线段B和线段C)。最后以侧块外侧凹和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为标志,观察进针点位置分布。记录上述测量参数值并对比不同侧别间、性别间各测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来评估评定者内和评定者间的一致性。 结果:对50例C 7三维模型的100个椎弓根测量结果显示,PSD为(6.5±0.7)mm,PSL为(31.8±4.5)mm,SA为(89.8±8.8)°,LA为(31.0±6.7)°,线段A为0.9(-0.4,2.1)mm,线段B为(5.8±1.7)mm,线段C为(3.6±1.5)mm。所有理想进针点位于侧块外侧凹内上方,以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作为参考,71个(71%)进针点位于外侧,29个(29%)位于内侧。将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周围的12 mm区域划分为6个部分,47%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外侧2 mm范围内,25%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内侧2 mm范围内,19%的进针点位于中点外侧2~4 mm内,仅有9%的进针点位于外侧50%的区域内。左右侧别间各测量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不同性别间各测量参数值比较,男性PSD、SA、线段B分别为(6.8±0.7)mm、(92.0±8.2)°、(6.3±1.6)mm,显著大于女性的(6.2±0.6)mm、(87.5±8.0)°、(5.3±1.6)mm( P均<0.01);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除线段A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具有中等水平的一致性外(ICC:0.46~0.63),其余测量参数均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CC:0.84~0.91)。 结论:C 7椎弓根螺钉置钉以侧块表面作为参考平面时,SA约为90°;以侧块外侧凹作为参考时,所有理想进针点位于其内上方;以C 6下关节突下缘中点作为参考时,约70%的进针点位于外侧。不同侧别间椎弓根置钉时各参数值并无显著差异。测量参数除线段A外,其余各参数在评定者间及评定者内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耻骨联合分离经皮螺钉内固定术中交叉导针置入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交叉螺钉导针置入情况及骨性进针点与盆腔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关系。方法:选取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3具,按照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9具,年龄48~70岁(57.2±7.8);女性组4具,年龄51~63(58.0±5.3)岁。在骨盆两侧分别采用斜行骨性进针点和水平骨性进针点模拟经皮通道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解剖暴露男性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构精索、海绵体、阴茎根部中点、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茎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和女性解剖标志点子宫圆韧带、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阴蒂背神经、两侧股动静脉。观察项目:(1)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间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进针长度,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之间的夹角,以及斜行针与3个解剖平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2)分别测量两侧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男性解剖标志点和女性解剖标志点的最短距离。对比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两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最短距离的差异。结果:(1)女性水平和斜行导针进针长度分别为(69.46±4.52)和(59.48±7.60)mm、均大于男性的(57.70±7.70)和(50.76±10.19)mm,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的夹角为30.69°±6.15°、小于男性的40.6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2、2.16、2.52, P值均<0.05)。女性斜行导针与矢状面的夹角为79.08°±7.50°、大于男性的58.07°±18.3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6°±6.08°、小于男性的38.27°±1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0、2.21, P值均<0.05);而不同性别间斜行导针与冠状面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男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男性精索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导针与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女性髂腹股沟神经距离最近,其次为同侧耻骨结节,与对侧耻骨结节距离最短最远。女性水平、斜行导针骨性进针点与对侧耻骨结节最短距离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2、2.33, P值均<0.05);男性与女性间水平导针、斜行导针的骨性进针点与同侧耻骨结节、耻骨联合顶部中点、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以及同侧股动静脉的最短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皮通道螺钉交叉内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时,不同性别患者的水平导针进针长度及斜行针与矢状面、冠状面的角度不同,需注意避免导针损伤男性的精索、女性的髂腹股沟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内静脉减压治疗脑鸣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颈内静脉减压手术入路中所涉及的重要解剖学结构,明确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定位关系,为行颈内静脉减压手术治疗脑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成人尸头标本3例(共6侧),在手术显微镜下以寰椎横突为参照中心对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及显微观察,明确周围解剖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结果: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以寰椎横突作为标志,可定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部上部的副神经。显露外侧颅底及乳突,可见寰椎横突与周围的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寰椎横突可作为颈内静脉减压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并掌握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识别并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HJC)重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分别以“旋转中心”“髋”“置换”以及“rotation center”“hip”“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5年1月—2021年8月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HJC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52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4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HJC重建的相关解剖标志有大粗隆顶点、小粗隆顶点、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参考对侧大、小粗隆顶点以及它们至HJC的距离有助于重建股骨头旋转中心,参考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解剖标志有助于重建髋臼旋转中心。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个体化的髋臼模型而准确定位HJC、制作髋臼定位器和股骨头假体定位器,并能为术者提供模拟手术的机会,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分为图像依赖型和非图像依赖型2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位点对解剖标志进行注册,建立髋关节模型、定位HJC:前者定位HJC的依据是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可能因图像显示与实际情况略有差距而影响HJC定位的准确性;后者是参考手术区域解剖标志定位HJC,具有更高的定位精确度。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的影像学解剖信息转换为虚拟的、个体化的骨盆三维重建图像,用以规划植入物的最佳定位,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髋臼假体定位和HJC的精度、降低假体脱位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和解剖学参数,结合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HJC的精确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后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的特征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的脑结构网络的特征性改变。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分娩后于精神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PPD患者(PPD组),以及根据年龄、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匹配同期产后复诊的产妇(非PPD产妇组)和同时期在本院就诊或体格检查的非孕妇(非产妇组)。收集3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数据。利用解剖学模板将大脑划分为90个脑区并构建脑结构网络,应用基于网络的统计分析法(network-based statistics,NBS)进一步筛选和构建子网络。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子网络鉴别PPD的效能。白质连边的连接强度及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参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用错误发现率法(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 结果:(1)共纳入116例受试者,其中非孕妇组40例,非PPD产妇组40例,PPD组36例。PPD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分别高于非孕妇组和非PPD产妇组[(18.0±4.1)与(2.5±1.2)分和(6.1±2.1)分, F=340.40,组间两两比较时 t值分别为24.65、10.60和16.16; P值均<0.001]。(2)与非孕妇组相比,产妇组脑结构网络中9条白质连边(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杏仁核、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脑岛、左侧脑岛-左侧豆状壳核、左侧脑岛-左侧海马、左侧海马-右侧杏仁核、左侧海马-左侧楔前叶、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右侧杏仁核,以及右侧杏仁核-右侧海马)的连接强度降低( P值均<0.05,FDR校正),未发现连接强度升高的连边。非PPD产妇组与PPD组上述9条边的连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基于上述9条连边成功构建产妇组特征性子网络,且具有典型的小世界属性( σ>1)。与非PPD产妇组相比,PPD组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加[(3.904±0.328)与(4.130±0.433), t=-2.58],全局效率下降[(0.361±0.036)与(0.331±0.053), t=2.91]( P值均<0.05)。局部属性比较结果显示,与非PPD产妇组相比,PPD组中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左侧海马、右侧海马、右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和左侧豆状壳核的节点效率值明显下降[(0.273±0.023)与(0.267±0.030), t=0.98;(0.299±0.035)与(0.276±0.041), t=2.64;(0.265±0.019)与(0.258±0.025), t=1.38;(0.318±0.028)与(0.305±0.031), t=1.92;(0.312±0.027)与(0.302±0.031), t=1.50;(0.322±0.030)与(0.298±0.026), t=3.71;(0.356±0.040)与(0.338±0.056), t=1.62;(0.346±0.028)与(0.331±0.036), t=1.74; P值均<0.05]。但仅左侧脑岛和右侧杏仁核节点效率值的差异通过了FDR校正(校正后 P值分别为0.041和0.003)。(4)全局效率,以及左侧脑岛和右侧杏仁核的节点效率对于鉴别PPD均具有良好的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 CI分别为0.827(0.732~0.922)、0.741(0.628~0.854)和0.761(0.653~0.867)],三者联合鉴别效能更佳[0.897(0.828~0.969)]。(5)PPD组的全局效率( r=-0.43, P=0.008),以及左侧脑岛( r=-0.39, P=0.019)和右侧杏仁核节点效率( r=-0.42, P=0.011)均与EPDS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全局效率、左侧脑岛节点效率和右侧杏仁核节点效率异常可能是PPD患者脑结构网络的特征性改变,可作为PPD的特征性影像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脑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多模态MRI技术在儿童脑发育及神经发育障碍(NDDs)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及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儿童脑发育”“神经发育障碍”“磁共振成像”以及“brain development”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hildren” “MRI”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21年1月有关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MRI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 974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英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模态脑影像学技术(如形态学、解剖学及功能MRI)结合当前机器学习分析技术(如脑年龄预测)和影像遗传学技术,从结构到功能、从局域到网络性质,描绘了正常和异常儿童脑发育的轨迹,促进了对NDDs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结论:结合定量化分析的多模态MRI技术,可用于对NDDs疾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进行观察和对NDDs疾病机制的研究,并提供影像生物标志物,在儿童脑发育及NDDs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和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置入解剖学标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以相关解剖学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以"解剖学标志""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置入"以及"anatomical mark""total hip arthroplasty""acetabular prothesis implant"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19年9月有关骨盆及相关解剖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9 881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3篇,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的指导髋臼假体置入的解剖学标志包括髋臼横韧带、卵圆窝及髋臼切迹、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等,通过识别、参照以上解剖学标志,有助于精准置入髋臼假体。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相对抽象,髋臼横韧带、"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适用于髋臼解剖相对正常的患者,卵圆窝及髋臼切迹指导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髋臼假体置入的精准性。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根据患者髋臼的解剖形态特点,正确认识、选择和参照合适的骨盆及相关解剖学标志,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利于实现髋臼假体个性化的精准置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技术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尾状叶解剖学上分Spiegel部、下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三部分,位于肝脏背侧,紧邻下腔静脉、三支肝静脉及门静脉左右支。尾状叶定位依赖于解剖标志定位及染色定位,特别是反染技术。尾状叶手术左侧径路适合于Spiegel部切除,右侧径路适合下腔静脉旁部及尾状突切除,背侧径路、前侧径路结合其他径路可以达到完整切除尾状叶目的。本文介绍了多径路联合全尾状叶肿瘤切除、部分尾状叶切除及腹腔镜尾状叶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关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以“关节线”“膝”“置换”以及“joint line”“knee”“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8年1月—2022年8月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关节线方法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11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5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重建关节线倾斜度的方法有机械对线技术、解剖对线技术、动力对线技术、限制性动力对线技术;常见的重建关节线高度的解剖标志有内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结节、内外侧髁等。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建立膝关节三维骨骼模型,确定假体尺寸并制定手术方案,应用示踪器技术可以指导股骨、胫骨的精确截骨,可以更好地重建关节线。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重建关节线的精度。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个体化的膝关节模型、制作截骨槽导板和定位钉导板、带有标记的间隔块工具,指导术中关节线的重建,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膝关节解剖结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及对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关节线更为准确地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