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辅助肺磨玻璃结节性质及病理成份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肺磨玻璃结节(GGN)良恶性及判断病理成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行胸部CT检查发现GGN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44例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成腺癌组GGN与炎性病变组GGN,然后根据贴壁成份的占比不同将腺癌组GGN分成高占比组和低占比组,记录2组测量参数(包括病灶长径、平均CT值、CT值标准差、紧凑度、球形度及患者年龄).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2组间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各测量参数鉴别良恶性GGN及判断恶性GGN病理成分的能力,同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YI)计算该测量参数的最佳诊断阈值,获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鉴别良恶性GGN及判断恶性GGN组织成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在腺癌组GGN与炎性病变组GGN测量数据对比中,腺癌组GGN病灶长径、平均CT值、CT值标准差大于炎性病变组GGN(P<0.05),腺癌组GGN紧凑度、球形度均小于炎性病变组GGN(P<0.05),而2组GGN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高占比腺癌组GGN和低占比腺癌组GGN测量数据对比中,仅发现高占比腺癌组GGN平均CT值小于低占比腺癌组GGN(P<0.05),其他无差异.③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鉴别腺癌GGN与炎症GGN的独立因素为病灶长径;鉴别高占比腺癌GGN和低占比腺癌GGN的独立因素为平均CT值.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CT特征定量分析有助于鉴别良恶性GGN,以各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效能最佳;但在判断恶性GGN的病理成份方面能力有限,但仍需结合临床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GGN良恶性及判断病理成份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各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脏GAB2-NTRK3重排梭形细胞肿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NTRK重排梭形细胞肿瘤是2020年WHO以基因重排分子定义的一组软组织肿瘤,这种肿瘤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多样,易被误诊[1].同时NTRK重排梭形细胞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潜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本病具有良好疗效.现报道肝脏GAB2-NTRK3重排梭形细胞肿瘤一例,以期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BI系统锥形束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瓦里安加速器机载影像(OBI)系统锥形束CT(CB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对瓦里安Clinac iX加速器OBI系统每月进行质控检测,获取Catphan 504模体在6种扫描协议下的CBCT图像.这6种扫描协议分别是高质量头部(HQH)、低剂量头部(LDH)、盆腔聚光灯(PSL)、标准剂量头部(SDH)、低剂量胸部(LDT)和盆腔(pelvis).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24个月的144套CBCT图像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在CTP486模块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据.图像均匀性使用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方向ROI与中心ROI的CT平均值的最大差异的绝对值表示.图像噪声,使用大圆形ROI的CT值的标准差表示.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值越小,表明图像质量越好.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得到6种扫描协议下这2种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定义Y为每个方向ROI的平均CT值减去中心ROI的平均CT值得到的差值,用来表示每个月图像质量的变化.结果 该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对于HQH、LDH、PSL、SDH、LDT、pelvis这6种扫描协议,图像均匀性数值分别为(21.5±1.0)、(21.4±2.2)、(21.3±0.9)、(18.3±1.3)、(3.4±1.9)、(7.2±1.9)HU,图像噪声数值分别为(19.2±0.2)、(41.0±0.3)、(14.2±0.3)、(38.2±0.2)、(16.0±0.9)、(13.5±0.9)HU.其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数值的平均值最小,pelvis的图像噪声数值的平均值最小.6种扫描协议下,图像均匀性涉及的中心ROI平均CT值分别为(32.3±2.7)、(24.0±3.3)、(19.3±2.4)、(11.1±2.5)、(67.2±2.1)、(-24.6±1.7)HU,平均CT值数据的稳定性较好.Y的标准差均<3HU,表明每个月图像质量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6种扫描协议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最好,pelvis的图像噪声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发肺类癌的 18F-FDG PET/CT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类癌的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 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 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的差异。 结果: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 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 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 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 r=0.238, P=0.375)。TC的SUV max为3.32±1.17,AC的SUV 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3, P=0.008)。 结论:肺类癌 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 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PSMA-1007 PET/CT与 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 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18F-PSMA)-1007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与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CT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8月—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胶质瘤患者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19~79(50.3±13.2)岁。患者术前均行头颅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检查,2次扫描间隔时间均<1周;均接受颅内占位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WHO分级Ⅱ级14例、Ⅲ6例、Ⅳ级12例。根据WHO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Ⅲ~Ⅳ级18例为高级别胶质瘤(HGG)组,Ⅱ级14例为低级别胶质瘤(LGG)组。观察指标:(1)比较HGG组和LGG组在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图像中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值(TBR)的差异,统计2种不同示踪剂PET/CT显像在诊断HGG和LGG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2种示踪剂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效能。(2)统计HGG组和LGG组中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数,比较2种显像方法在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度上的差异。 结果:L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0.69±0.32、8.87±3.20,TBR分别为1.05±0.45、0.89±0.30;H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分别为5.39±3.88、11.85±3.54,TBR分别为12.99±10.60、1.25±0.54。LGG组 18F-PSMA-1007 PET/CT和 18F-FDG PET/CT的SUVmax、TBR均小于HG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18F-PSMA-1007 PET/CT的SUVmax和TBR对HGG和LGG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AUC均高于 18F-FDG PET/CT。 18F-PSMA-1007 PET/CT中TBR的AUC最高,为0.988(95%可信区间 0.960~1.000),相应的阈值为2.15; 18F-FDG PET/CT TBR的AUC最低,为0.694(95%可信区间 0.512~0.877),相应的阈值为0.97。 18F-PSMA-1007 PET/CT图像上HGG组和LGG组清晰显示病灶边界的病例均高于 18F-FDG PET/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9、0.016)。 结论:18F-PSMA-1007 PET/CT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与 18F-FDG PET/CT相比, 18F-PSMA-1007 PET/CT在区分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诊断效能,可更清晰地描绘病变边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脑血管壁中层及外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小血管病。多种分子影像技术如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等已逐渐应用于CAA患者。其中,淀粉样蛋白PET显像通过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特异性结合病理标志物,反映Aβ沉积的分布和负荷,可为诊断CAA提供定性与定量信息,然其在鉴别CAA与其他Aβ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价值有限。其他分子影像如tau-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及新型高选择性示踪剂也在被广泛研究中。文中主要就CAA分子影像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子影像技术在多药耐药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的多药耐药(MDR)是导致癌症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在人体广泛存在,并且ABC转运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细胞产生MDR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对MDR肿瘤进行早期监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笔者就分子影像技术在监测MDR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ET/CT、骨髓活检及骨髓涂片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应用及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PET/CT、骨髓活检(BMB)、骨髓涂片(BMA)在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中的作用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且同时具有PET/CT、BMB、BMA结果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髂骨骨髓SUVmax与正常肝脏组织SUVmax比值≥1为诊断PET/CT骨髓受累的标准。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32例,中位年龄53(17~79)岁。PET/CT阳性者16例,BMB阳性者12例,BMA阳性者13例。BMB与BMA在诊断DLBCL骨髓侵犯方面具有良好一致性( κ=0.943),PET/CT与BMB( κ=0.763)及BMA( κ=0.776)的一致性略差。中位随访52(0~82)个月,BMB及BMA阳性是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 P值分别为0.037和0.007),PET/CT阳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P值均>0.05)。 结论:PET/CT、BMB、BMA对于诊断DLBCL骨髓侵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为有效的检测手段。BMB和BMA的预后判断价值优于PET/C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腭中缝融合程度对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micro-implant 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sion,MARPE)前后患者上颌锥形束CT图像,探讨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0~34岁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28例[男性7例,女性21例,年龄(15.5±5.5)岁],分为未融合组[腭中缝未融合,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13.0±2.4)岁]和融合组[腭中缝开始融合,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9.9±6.9)岁]。分别于扩弓器植入当天和扩弓治疗结束当天拍摄锥形束CT,将两时间点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并比较两组腭中缝打开量、骨性扩弓百分比等测量项目。结果:扩弓后未融合组腭中缝平均打开量和骨性扩弓百分比[分别为(4.97±1.47) mm和(71±20)%]均显著大于融合组[分别为(3.23±1.45) mm和(46±18)%]( P<0.05)。 结论:腭中缝融合程度不同的患者MARPE效果差异显著,扩弓前评估腭中缝融合程度对MARPE疗效预估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