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重症监护病房助力重症医疗可及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过去半个世纪重症医学取得迅猛的发展,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然而与专业快速发展不匹配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基础建设逐渐出现短板及ICU人文关怀发展滞后。然而,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应用5G和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智慧化ICU将逐步解决重症医学人力物力缺乏、报警准确性低、响应速度及能力不足等短板;同时通过加强人性化关怀着重改善患者就诊舒适性,增加ICU人文关怀属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水平。本文通过回顾ICU发展历史,明确智慧ICU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智慧ICU建设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后阐明了智慧ICU建设的3个组成部分:智慧化空间与环境管理、智慧化设备与物品管理、智慧化监护与诊疗。最终通过智慧ICU实现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程程控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随访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至10月在四川省12家暂缺随访专员的综合医院的CIED置入患者,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远程随访中心的随访专员通过5G云技术支持平台对患者器械进行实时远程检查和远程程控。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器械报警事件、再程控事件、不良反应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纳入195例CIED置入患者,年龄(72.5±11.3)岁,男性103例(52.6%),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远程检查和程控,用时(5.8±4.0)min。根据随访结果,91例患者的CIED需要再程控,累计参数调整104次。所有程控过程通信情况无异常,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97.9%(191/195)的患者信任或比较信任远程随访,86.7%(169/195)的患者愿意选择远程随访模式进行设备管理。结论:基于5G云技术支持平台的远程程控技术在CIED患者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全国监测医院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我国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方法: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监测医院上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共监测3 80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609家(16.00%),二级医院1 421家(37.34%),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 776家(46.66%)。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相差较大,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平均99人,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分别为19和2人。高风险岗位的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配备铅橡胶围裙分别为0.40和0.43件,铅橡胶帽子分别为0.27和0.31件,铅橡胶颈套分别为0.38和0.45件,铅橡胶手套分别为0.18和0.08副,铅防护眼镜分别为0.31和0.22副。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有15.25%未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7.90%未配置辐射巡测仪。监测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率为88.13%,有83.69%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了岗中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20%,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现年个人剂量 Hp(10)≥20 mSv人员占0.4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档率为98.05%,在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6.00%,参加2019年在岗体检的76 627名放射工作人员中,有0.88%和0.11%的体检结论分别为建议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和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 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放射诊疗机构应增加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科ICU护士仪器设备报警疲劳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科ICU护士仪器设备报警疲劳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河南省2所三级儿童专科医院的300名儿科ICU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构建,其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于2021年4—5月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的110名儿科ICU护士用于模型验证,其中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采用自制基线评分量表采集相关基线信息,采用医疗设备报警管理问卷及仪器设备报警疲劳相关量表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测模型建立,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效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预测价值评估。结果:225名儿科ICU护士医疗设备报警管理因素得分为(48.67±4.35)分,医疗设备报警管理阻碍因素得分为(39.67±3.67)分,临床报警疲劳总分为(22.32±2.83)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工作年限<5年、带病工作、护师及以下职称、倒班、无设置医疗设备警报的习惯、医疗设备管理因素均为儿科ICU护士仪器设备报警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本研究最终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灵敏度为0.891,特异度为0.843。验证数据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901,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857。 结论:儿科ICU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报警疲劳,本研究模型可对其仪器设备报警疲劳风险作出可靠预测,提示应对高风险因素给予重点关注,并及时开展措施干预,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U高噪声暴露产生原因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ICU高噪声暴露产生的原因,为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改善噪声暴露现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8—9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1名PICU护士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PICU高噪声暴露产生原因可归纳为4个主题,分别是PICU收治与运行特点突出、设备报警管理受阻、患儿哭吵普遍而难以安抚、医护人员噪声知信行水平低。结论:多种原因造成PICU高噪声暴露。研究者与管理者可从优化设备报警管理、实施理想镇痛镇静及人文关怀、开展噪声管理培训等多角度开展研究与应用,以降低PICU噪声暴露、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段式思维管理模式在ICU重症仪器报警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段式思维管理模式在ICU重症仪器报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成立仪器报警管理团队运用三段式思维管理模式对ICU病房相关仪器实施管理,比较实施前(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及实施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ICU护士报警疲劳评分、仪器报警处理有效率、仪器报警处理时间、患者入住ICU时间、ICU患者睡眠质量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ICU护士设备报警疲劳总评分及ICU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明显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患者入住ICU时间明显缩短;实施后ICU患者对护士仪器管理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段式思维模式能有效减轻ICU护士仪器报警疲劳,提高仪器报警有效率,缩短ICU护士处理仪器报警的时间,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ICU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和智慧化平台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建设基于呼吸治疗电子病历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智慧化平台,有利于提高危重患者呼吸治疗管理水平。医院呼吸治疗远程管理智慧化平台的构建包括建立结构化呼吸治疗电子病历;获取不同品牌、型号呼吸机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对接;人工智能对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以及特定干预措施背后的生理学、病理进行分析,辅助诊断、指导治疗并预测预后;构建跨院区、病区远程网络。平台的建立能够实现全院多点呼吸治疗设备数据采集、实时呼吸分析和报警,从而实现数据远程访问、信息集中化、数据标准化,以实现院内、院间医患的呼吸治疗远程管理。利用智慧化平台管理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具体落实仍存在挑战,包括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潜在问题、实施和维护的财务和人力成本问题,且系统平台需要不断优化,临床使用需要专业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津市35家非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天津市非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的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放射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0年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8至10月期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监测对象所属行业类别、辐射源项的基本情况、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配置情况等方面,对天津市辖区35家非医疗机构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此次调查涵盖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港口装卸搬运和仓储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11个行业。Ⅱ类射线装置91台、Ⅲ类84台。使用的放射源包括Ⅱ类53枚、Ⅲ类7枚、Ⅳ类88枚、Ⅴ类253枚;乙级非密封工作场所4个、丙级2个。35家非医疗机构中的921名放射工作人员均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低于20 mSv;共配置个人防护用品274件,个人剂量报警仪194台,辐射剂量监测仪135台。在35家非医疗机构中,分别有29家(82.9%)开展了职业卫生评价和自主检测工作,34家(97.1%)开展了委托检测工作,辐射防护检测合格率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均为85.7%(30/35)。结论:天津市35家非医疗机构总体上能认真对待本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为监管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和辐射剂量仪配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llura XPer FD20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结构原理分析及故障维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掌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医学工程师开展日常维护维修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分析X射线源、机械驱动、主机控制和图像输出等DSA设备的结构组成和部件功能,依据朗伯比尔定律阐述减影成像的工作过程,总结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以Allura XPer FD20型DSA设备为例,对临床使用发生的检查床、机架和温度控制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对设备硬件结构和电路模块分别进行故障排查和处理,及时解决设备故障报警信息,以保障设备运行质量,提高故障维修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模糊聚类评估技术的心电监护仪运行质量管理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模糊聚类评估技术构建心电监护仪运行质量管理模型,探讨其在心电监护仪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故障诊断和运行质量评估两方面进行心电监护仪质量管理,构建硬件结构和系统性能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聚类算法进行运行健康状态等级评定,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设备分类管理和预警检修.选取2022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在用的心电监护仪设备,将1-6月期间在用的12台设备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仪监测管理方法(简称常规管理),7-12月期间在用的13台设备基于模糊聚类评估技术构建心电监护仪运行质量管理模型(简称质量管理)进行管理.研究期间常规管理方法共收集440项报警参数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收集480项报警参数数据,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正确率、设备使用人员使用满意度评分和月故障发生率.结果:采用质量管理方法的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设置正确率为90.21%(433/480),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5,P<0.05);设备使用人员对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心电监护仪系统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净收益、用户满意度和总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9.47±3.25)分、(19.55±4.14)分、(18.92±2.08)分、(19.34±2.39)分、(19.82±3.37)分和(97.10±3.39)分,均高于常规管理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8、4.481、2.859、5.304、2.297、29.001,P<0.05);采用质量管理方法的心电监护仪6个月内发生故障15次,月均故障发生率为3.97%,低于常规管理方法(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2,P<0.05).结论:基于模糊聚类评估技术的心电监护仪运行质量管理模型应用于急诊科心电监护仪管理,可有效提高心电监护仪的正确报警率,降低心电监护仪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使用人员使用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