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高眼压诱导的小鼠血-视网膜外屏障破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破坏情况。方法:选取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57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其中对照组25只,高眼压组32只,剔除建模失败或建模不佳的小鼠后,每组最终纳入20只,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高眼压组采用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前房灌注法建立小鼠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作前房穿刺。采用动物光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分布变化;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检测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眼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结构紊乱,伴有明显渗出,局部神经上皮层脱离、隆起。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全层厚度为(235.8±5.3)μm,较对照组的(213.3±3.9)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09)。小鼠RPE层中ZO-1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少部分在细胞质中,建模后2 d,高眼压组ZO-1出现明显内化,细胞膜上ZO-1减少,细胞质中ZO-1增多,整体分布紊乱。建模后7 d,高眼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退行性变,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高眼压组退化的毛细血管数量为(201.0±13.2)根,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1.2±1.7)根,差异有统计意义( t=14.280, 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眼压组小鼠视网膜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位于内界膜下。 结论:急性高眼压诱导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视网膜外屏障受到破坏,引起外周循环中粒细胞的浸润及视网膜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退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普乐沙福进行干细胞动员的12例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普乐沙福动员前后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干细胞采集情况。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研究,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Ⅱ~Ⅲ期,诱导方案以VRD为主。不论在普乐沙福前用何种方案进行干细胞动员,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均升高,使用普乐沙福前后中位CD34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3.63/μl(0.72~13.53/μl)和32.11/μl(8.52~53.68/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0.40, P<0.001),中位升高倍数为11.50倍(1.61~23.71倍)。12例患者中有1例动员失败,该患者在使用普乐沙福前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1/μl,使用普乐沙福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虽然提高了11.83倍,但仍<10/μl。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普乐沙福前CD34阳性细胞计数<4/μl的患者中,使用普乐沙福前后CD34阳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r=0.80, P=0.032)。 结论:MM患者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计数对普乐沙福干细胞动员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诱导治疗失败加用西达苯胺治疗的5例复发难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AML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38岁,范围:26~63岁。采用西达本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4例达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AML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良好,远期疗效仍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效果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75岁)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8月采用VIALE-A改良方案(阿扎胞苷每天75 mg/m 2第1天至第7天+维奈克拉每天200 mg第8天至第28天)持续治疗的7例>75岁M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分型标准进行诊断,依据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判定为中高危。分析患者疗效及常见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7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2例;中位年龄[ M( Q1, Q3)]84岁(80岁,90岁)。1例患者初治失败,其余6例经1~2个疗程VIALE-A改良方案诱导治疗达骨髓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中位治疗疗程数为10个(4个,16个)。至2023年12月31日随访截止,中位随访10个月(5个月,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8个月(95% CI:0~39个月)。诱导期7例患者均发生3~4级骨髓抑制,以粒细胞减少常见,持续时间7~10 d;维持治疗累计64个疗程中,54个(84%)疗程发生1~3级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累计73个疗程中无治疗中断发生。 结论:VIALE-A改良方案治疗高龄中高危MDS疗效尚可,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5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成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haplo-HSCT的15例成人原发性HL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21(18~52)岁。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2型(FHL-2)8例,FHL-3 4例,Griscelli综合征2(GS-2)、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1型(XLP-1)、XLP-2各1例。确诊HLH至接受haplo-HSCT的中位时间为7(2~46)个月。所有患者移植前均接受HLH-94、HLH-2004或DEP方案诱导化疗,8例获得完全应答(CR),7例获得部分应答(PR)。移植预处理:Bu/Cy方案7例,TBI/Cy方案8例。输注单个核细胞12.6(9.2~20.3)×10 8/kg,CD34 +细胞4.91(2.51~8.37)×10 6/kg。粒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10~23)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为12(9~36)d。原发、继发性植入失败各1例。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为71.4%(10/14),慢性GVHD发生率为30.8%(4/13)。移植后预期5年总生存(OS)率为65.5%(95% CI 34.9%~73.3%),移植相关死亡率为26.7%(4/15)。一线诱导治疗后立即接受移植(8例)、二线诱导治疗难治/复发患者(7例)的移植后预期5年OS率分别为87.5%(95% CI 38.7%~66.3%)、42.9%(95% CI 8.5%~65.2%)( χ2=2.387, P=0.122)。移植前CR(8例)、PR(7例)患者的移植后预期5年OS率分别为85.7%(95% CI 50.4%~89.8%)、42.9%(95% CI 6.4%~53.0%)( χ2=3.185, P=0.074)。 结论:haplo-HSCT是成人原发性HLH的有效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体类免疫诱导剂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类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可延迟或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促进移植物功能恢复及受者长期存活。本文就抗体类免疫诱导剂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氟西汀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抑郁症模型小鼠外周及海马脑区NOD样受体家族3炎症小体活性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3,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并研究氟西汀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C57BL/6J(野生型)小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另取雄性 C57BL/6J(NLRP3基因敲除,NLRP3-/-)小鼠30只,作为NLRP3-/-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不做处理;CUMS组、CUMS+氟西汀组及NLRP3-/-组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连续6周。造模后,对照2组、CUMS+氟西汀组小鼠经腹腔注射氟西汀[10 mg/(kg·d)],其他3组小鼠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各组小鼠在应激前即刻及应激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应激前即刻、应激后3周、应激后6周抽取尾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各组小鼠在给予药物干预[10 mg/(kg·d)氟西汀或等量生理盐水]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及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每组小鼠在给药后1、3、4周抽取尾静脉血,离心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及IL-18水平,并分别于上述时间点每次每组处死5只小鼠,收集新鲜海马组织低温冻存备用,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脑区NLRP3、胱冬肽酶-1(caspase-1)、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及IL-18的表达。结果:(1)造模情况:CUMS 6周后,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降低,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延长,造模成功。NLRP3-/-组小鼠经CUMS后,在FST、糖水偏好实验及TST中均未表现出抑郁样改变,造模失败。(2)经腹腔注射氟西汀后,对照2组小鼠与对照1组小鼠相比,糖水消耗量、FST及TST不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UMS+氟西汀组小鼠相较CUMS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 P<0.05),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缩短( P<0.05)。(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 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 P<0.05),NLRP3-/-组小鼠则变化不明显( P>0.05)。给药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18较CUMS组下降( P<0.05)。(4)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IL-18的表达增加( P<0.05),氟西汀治疗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NF-κB、IL-1β、IL-18的表达显著下降(分别恢复至对照1组的99%、91%、97%、95%及97%)。 结论:(1)CUMS可引起小鼠海马区NLRP3、胱冬肽酶、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增加以及血清上述炎症指标水平升高,而NLRP3基因敲除小鼠未发现此现象;(2)氟西汀治疗可显著降低抑郁症模型小鼠NLRP3、胱冬肽酶-1、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及血清水平,改善小鼠抑郁样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激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不孕症的发生率高达30%~50%,常见的病因包括输卵管及盆腔因素、内分泌紊乱、卵子质量异常、炎症、免疫失调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与容受性低下密切相关,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下降、PRA/PRB失调、孕激素下游信号通路的多个分子表达异常、PR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子宫内膜慢性炎症等因素造成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低下,导致孕激素诱导的基因表达下降、雌孕激素调节的内膜容受性相关蛋白表达低下、子宫内膜结构改变、蜕膜化不足等,最终胚胎着床失败。本文对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作用效应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探索改善EM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诱导治疗失败和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和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诱导化疗失败和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复发、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诱导化疗失败和复发AML连续病例,采用二元Logistics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治疗反应和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80例诱导化疗失败和193例复发AML患者,最终完全缓解(CR)/CR伴血细胞未完全恢复(CRi)率分别为50.6%和40.3%;获得CR/CRi人群中,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34.4%和30.4%,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0.1%和31.6%。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失败患者中,CLAG或FLAG方案作为再诱导化疗方案、年龄<39岁和SWOG预后分层低危和缓解率高相关;复发患者中,男性、继发AML、SWOG预后分层高危、12个月内复发和复发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20%和缓解率低相关( P值均<0.05)。对于获得CR/CRi的患者,移植是影响RFS和OS的共同因素;此外,SWOG预后分层与诱导化疗失败患者的OS率显著相关,获得CR而非CRi与复发患者的RFS率相关,男性复发患者的OS率低于女性。 结论:对于诱导化疗失败和复发AML患者,再诱导化疗方案、SWOG预后分层、年龄、性别、继发或初发AML、首次缓解距复发时间、复发时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是影响缓解的独立因素;移植、SWOG预后分层、缓解时血细胞恢复状态和性别影响获得缓解者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全麻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30~60岁,BMI 18.5~25.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HH组(A组)和对照组(C组)。A组以20 ml/min速率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目标Hct为30%,C组根据"4-2-1"法则输注乳酸林格液补充生理需要量,达目标并稳定10 min后行麻醉诱导。采用Bovil药代动力学模型TCI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0.25 ng/ml,3 min后采用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设首例丙泊酚Ce为5.0 μg/ml,按照序贯法,若喉罩置入失败则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差为0.5 μg/ml。当丙泊酚血浆浓度(Cp)和Ce达平衡1 min后,置入喉罩。连续出现8个喉罩置入失败/成功拐点时终止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EC 50、EC 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A组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95%CI)为4.237(3.090~4.514) μg/ml、EC 50(95%CI)为4.802(4.500~5.078) μg/ml、EC 95(95%CI)为5.443(5.125~7.304)μg/ml。C组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95%CI)为2.408(1.190~2.756) μg/ml、EC 50(95%CI)为3.120(2.690~3.472) μg/ml、EC 95 (95%CI)为4.042(3.582~7.431) μg/ml。组间比较EC 5、EC 50和EC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6%羟乙基淀粉130/0.4 AHH可降低丙泊酚诱导患者喉罩置入成功的效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